分卷阅读230
晓诗神色复杂:“有人说,安史之乱改变的不仅仅是唐朝的命运和国运,让唐朝再也站不起来,它改变的,同样也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因为在这场动乱里,叛乱的头目是少数民族、是胡人,并非汉人。所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也彻底深入人心了起来。”
“后世的许多朝代,再没有过像唐这样开放包容容纳各族的情景了……大家都开始对异族变得忌惮,对外国势力更是如此。”
听到这里,李世民已经顾不上悲伤了,他嚯地撑着桌子支起身体:“……不可!”
可持续好久的悲伤让他仍然有些头晕,支撑不足,太医又连忙上前。
李晓诗也摇头:“……但那都是后边的历史了。我们之后再谈。”
“安史之乱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看下个部分吧,给予这个满是疮痍的唐朝,最致命一击的一场起义。”
第103章 第一百零三课 秦王破阵
“通过刚刚的内容, 大家应该也都认识到了唐朝中期的一种可以被称为是地雷的隐患了——地雷就是那个,之前在电影里都看到过的那个。”
惯性地说出现代词汇,李晓诗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她的观众都是古代人, 是没有见过什么“地雷”的,于是连忙补充了一句。
想想那些曾在电影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雷”, 刘彻点头。
地雷么?确实很形象了。
这个“节度使”的制度, 对于这个时候的唐朝来说, 应该就是一些早已埋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踩中, 然后一脚下去惊天动地的“地雷”。
安史之乱虽然是被平定了,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安史之乱而已, 唐王朝剿灭叛军,用的也多是各地“节度使”的兵吧?
如果不好好处理这些问题,反而任由它们堆积,那这个王朝就也别混了,李家人赶紧让位吧。
李晓诗道:“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朝内部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在中央权力衰微的同时, 逐渐加大的是安史旧将和内地其他节度使的权势, 于是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过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 在长安洛阳都收复之后,安史之乱落下帷幕后,在蜀地待着的太上皇唐玄宗被请回,但由于唐肃宗的猜忌的忌惮, 唐玄宗的晚年被儿子控制, 也相当于是一种软禁了,直到最后,都过得不怎么顺心。亲信全部被贬被调离身边, 自己也被幽禁,李隆基的晚年可以算得上是孤身一人、晚景凄凉,最终郁郁而终。”
和刚刚清醒过来就听到这句然后因为接连受到种种冲击又晕过去了的唐玄宗本人相比,观众中、特别是平民百姓的观众群体中,则是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叫好声。
报应。
人在做,天在看,恶人总归是要受到报应的。
虽然不算多,但也总好过让他一直那么嚣张得意下去。
何况“报应不多”那都只是之前。
大家都相信,从今天往后,不管是哪个时期的李隆基,想必都不会活得太舒服了。
题外话插一句也就够了,李晓诗很快就回到了状态中。
她道:“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中后期愈演愈烈,加上当时政治腐朽,宦官专权,还有数不尽的天灾、各个藩镇之间的兼并战争等等,中央的权利根本无力管控藩镇的作为,百姓们的生活也举步维艰。大家可以看,这是当时的藩镇势力图。”
随着李晓诗在电脑上亮出的一张搜好的唐朝藩镇割据详图,各个时空位面中的人都不由眯起了眼。
——不是什么情绪波动,只是在辨认地图上边大大小小的色块而已。
李斯“嘶”了一声。
这……这是周的分封制吗?
说是分封制都有人信啊!
这一片一片的,每一片还都有自己的兵权,这皇帝和周天子还有什么区别?
简直像是倒退了千年。
“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登基后,翰林学士卢携曾进言上书,说明现状,当时天灾频发,连年的灾荒让百姓根本无以为生,所以他向皇帝说,请求朝廷对这些灾区停止征税,赈灾放粮,让百姓得以逐渐从天灾中回过这一口气来。唐僖宗同意了。”
听到李晓诗的后半句,吊着一口气的广大百姓们无不松了提起来的神经。
他们还以为朝□□败,皇帝会不愿意呢,没想到这个小皇帝老爷还挺好的。
但有学识的人却没有这么乐观。房玄龄捋着胡子,杜如晦也很无奈,苦笑着摇头。
天下之事,哪有那么容易。
就算皇帝同意了……没听到李晓诗说么,地方上都是那些节度使们啊。
那些连周围城池被围困都不愿意出兵救援的人,那些在国境内互相吞并搞内乱战争的人,能指望他们开仓救灾么?
不落井下石就是好的了。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而且读过书的人也不都是白读的,事实和他们的猜想是完全一致的,分毫不差。
“唐僖宗的命令是下达了,还要求各地就按照卢携给出的那个纲领去做,但是命令在到达地方时,竟无一处是照办的,所有人都视皇帝的命令于无物,由此可见,唐朝晚期的皇权已经没落到的了什么样的地步,而那些割据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又都成了怎么样的地方虎。”
在这种情况下,唐僖宗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小皇帝没有一个好的引导和教育,又没有一个清明正直适合成长的环境,怎么可能能长好?
她道:“唐僖宗提拔了自己一直信任的宦官,把朝政大事全部扔给宦官,自己就去享乐了。皇帝不管事,宦官当政,各种堂而皇之的买官卖官收受贿赂等事数不胜数,朝堂乌烟瘴气。”
“潼关以东的地区接连遭受水灾旱灾,百姓流离失所,再加上沉重的赋税徭役,生活困苦——卢携的进言中就有记载。而在这种高压之下,华夏古代历史上大部分皇朝末期都会有的一样运动、起义,大规模爆发了。”
调节了半天,李世民那种浓重到挥之不去的哀痛终于稍微收拢起来了一些。
他勉力坐端正,把小天幕放得低了一点,垂眸看着小天幕上的内容,要把李晓诗的话一点一点都听进去,一句也不能错过,这样等结束了,他才可以想方法看看能不能帮大唐重新选择一条道路,让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去世后,大唐不至于再一次走上这样的道路。
镜头前,李晓诗捻着课本的书页,讲道:“这些起义不止是农民起义,因为其中有各种各样的起义首领是不属于农民阶层的——我们接下来要着重提到的这位,也就是先前说到的,给予这个岌岌可危唐朝致命一击的那个起义军首领,叫做黄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