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8
双绝,真的太漂亮啦。不过据说还有一种是皇宫专用的,叫秘色瓷,但这种瓷后来在大唐战乱时失传了,导致后世一直都不知道这个只存在于记载里的秘色瓷长什么样,直到后来从墓葬中出土了,大家才见到传说中‘秘色瓷’的真面目——哎呀,唐三彩!”
李晓诗挤出人堆,到一家临街的店铺中站住了脚。
她面前的店铺货架上正陈列着许多造型精致颜色漂亮的彩偶。
“这个这个,这个被我们称为唐三彩!因为很漂亮,后世有很多仿制的,还有人拿来和清代的彩色瓷器做对比的。但是大家要明确的是,唐三彩不是瓷器,是陶器哦!”
差不多把书上提到的手工业商品都介绍了一下,李晓诗才离开繁华的街道,走到人少的巷道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起了弹幕。
“额……想看清代的彩瓷?”
李晓诗迟滞了一瞬。
但这似乎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毕竟她在虚拟空间门里,和0022说一声,就能给她搞一个出来。
但是吧……
李晓诗又看了看提出问题的那个人。
这可是李世民想看哎……
犹豫犹豫又犹豫,李晓诗还是点了点头。
“嗯,好,那就给大家展示一下经常被拿来做比较的一些吧。”
清。
听到要展示清代的彩瓷,乾隆顿时来了兴致。
原以为说到清还要很久呢,没想到还总能在之前提到大清——虽然那个什么给无字碑盖章贬值的说法太不尊重人了,但没关系,瓷器这方面,大清还能输了不成?
这可是多了千年的发展呢,别的不说,就这工艺上,唐朝还能越过大清去?
不止李世民和乾隆在等,嬴政对这个也很有兴趣。
虽然知道了后人调侃他是“手办狂魔”,但兵马俑也确实是按照他的审美来的,能烧陶俑,当然就也可以看看怎么来烧点颜色能保存久一点的彩陶,这个应该不是很难达到的吧?
大秦的彩陶流传下去听说都成原色了,那唐三彩这种颜色艳丽的,是不是颜色能持久一点?
大的陪葬陵不修了,那到时候可以少搞一点,弄个小规模的——如果有穿着彩色战铠的士兵和彩色战车,岂不是……咳,很那个?
涉及到了个人兴趣,始皇帝陛下也很专注。
万万万众瞩目中,李晓诗怀里浅白色的光芒闪过。
然后嘛,一个大大的瓶子出现了。
那是个细颈大肚的双耳瓶,瓶肚镂空,上下皆是黄底彩花,看起来色彩极其……呃,一时找不出形容词。
乾隆得意洋洋。
粉彩镂空转心瓶,还是最能代表大清瓷器的基础配色,很好,作为第一件拿出来让人瞻仰的作品——很合适。
嬴政不动声色移开了视线。
这种彩,不要也罢。
哦,李晓诗是不是说,这个是瓷来着,不是陶?
那刚好,不看了。
养生也要保护眼睛。
把怀里这件小心翼翼地放地上,李晓诗怀里再度光芒闪过。
这次出现的,还是一个瓶子。
看清这瓶子的样子,刘彻刚抿下去的一口糕点十分不雅地喷了出来。
“这、咳咳……咳,这是——”
这是什么啊?!
虽然和上一个瓶子造型上略有不同,但这个配色同样是黄底彩花、用色极富冲突和要把人闪瞎的炫丽。
更要命的是——这个黄色的大瓶子上、瓶肚子上,有一个大大的,大大的粉色蝴蝶结。
就像是……呃,呃。
李世民:“……这看起来,怎么像是个包袱皮?”
长孙皇后掩唇失笑。
嗯,一郎概括得好精准,就是像个大包袱皮。
这黄色的炫彩大瓶子上,裹了个粉色的包袱皮,别说,要不是丑了点,还挺好看的。
李晓诗把这个大包袱瓶放地上,又拿出来了一个——这次这个是通体粉色的,但要命的是,粉色的瓶子上还系了个粉色的“包袱皮”。
她把几个瓶子摆成了一排,然后把刚刚看到的一个唐三彩弄了出来,放到了这几个瓶子旁边。
“这是经常被拿来和唐三彩作比较的几个瓶子……嗯,都是清代乾隆年间门的作品,在现代也都是很有名的那种。”
乾隆掸了掸袖口,神情骄傲。
怎么样?
比那个又小又灰扑扑的“唐三彩”强多了吧?
诸天万朝的观众们:……
咋说呢?
第94章 第九十四课 小诗大学习(4)舞马衔杯……
关于乾隆引以为傲的瓷器代表大赏, 不排除同样有觉得好看的,但绝大多数观众都都点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们整理了半天措辞,能给出的评价和形容还是只有两个字。
——富贵。
“好富贵啊……”
是, 颜色太丰富, 技艺太牛了。
以前的想烧出点颜色都难,到了这个“乾隆年间”,不仅造型工艺看起来精巧了许多, 连颜色也更多彩了。
看这大富大贵的配色,看这象征着奢侈的纹样,看这大粉包袱皮——
……可惜有点丑,不然真的还挺好看的。
雍正很沉默。
看着天幕上那绚丽多彩配色造型都很别致的几个大瓶子,他有点说不出话。
乾隆年间, 这个乾隆, 在之前的皇帝游戏里是看到过的, 很眼熟, 应该是他的儿子。
可是,他儿子的这个美学“技能点”……点的是不是有点偏啊?
简直让人不能直视。
太富贵逼人了。
就差把暴发户三个字写脸上了。
乾隆还在沾沾自得,却不曾想已经被他亲生老爹嫌弃一通了。
但李晓诗没有过多地点评这些瓷器、以及唐三彩等的工艺,她深谙不懂不要多说话的道理,很谦逊地扮演着一个工具人的角色。
大家想看, 她就拿出来, 让观众们自己去评价吧。
她还得讲课呢。
李晓诗重新拿起那个唐三彩, 道:“有多少观众能够认出这个造型是什么动物的?”
那是四五个伶人模样的人俑,坐在一起,手中各拿的有不同款式的乐器,箜篌管弦等。
他们身下坐着的是遍布着各色饱和度浅淡但颜色明快色块的毯子。
而毯子也压在一只动物上。
有很多百姓并不认识这充当坐骑的动物上,但也不乏有人能认出, 都跟弹幕互动了起来。
李晓诗点头:“是的,就是骆驼——骆驼不是我们中原地带常有的,但是在唐朝时候,出现了很多以沙漠西域边境才会有的骆驼造型的工艺品,这证明了什么呢?——请抢答!”
这个抢答来得出其不意,李晓诗说完好一会儿,才有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