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9
、他不是什么隋的皇帝一样,依旧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天幕,神情间门又似有思索之意。
少年英才,十几岁就能带兵独当一面……这还只是武功、而且上次的游戏,这个少年力压他杨坚,成为第一,是乃文治。
文治武功都极为出彩……
唉。
杨坚叹气。
难怪他会成为李渊下一任的皇帝,估计也是早早就从太子过来的。
有这样一个儿子,谁不重视?谁不放心托付全部?
而且这应该还是嫡子吧?
……这简直是上天对李渊的眷顾。
杨坚心里泛酸,羡慕已经快要凝成实质,满满当当地从心底溢出来了。
上天何其厚待李氏、何薄于隋啊!
李晓诗扫一眼记下的时间门节点,继续道:“大业十三年,晋阳起兵,李世民率军攻下河西,被李渊任命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
“同年,他大败隋朝老将宋老生,锋芒直指长安。”
“取下河东后,李世民开仓赈困,引得无数豪杰争相投效。而且他整军严明,纪律严肃,一路势如破竹——”
这是十八岁的李世民。
少年意气,无往不胜。
“公元618年,隋恭帝禅位给李渊,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
“武德元年,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兼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同年,李世民率军迎战薛仁杲,面对十万余众的敌军,在浅水原大破击之,薛仁杲降。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太尉,节制关东兵马。”
这都是搜集来的信息,又有多次的预先模拟,李晓诗只看着笔记上记下的关键词也能流畅地捋清并讲述。
她道:“武德二年,刘武周部下宋金刚气势强盛,唐接连丢失城池,李渊决定放弃河东,据守关西,最后在李世民的自告奋勇中,命他率军出征。”
“李世民奔赴龙门关,踏冰渡黄河,和宋金刚的大军对峙。”
“武德三年,李世民剿灭宋金刚,击破刘武周势力,收复失地,也收复了一名有力的助手,尉迟敬德。”
“同样是武德三年,李世民带军征讨王世充,接连几次大败他,最后把人围困于洛阳,仅仅孤身逃脱,投奔窦建德。”
“武德四年,李世民在武牢关以少胜多,击溃窦建德大军。”
“同年,逼降王世充,定太平。”
“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
这些人李晓诗其实一个也不认识,但这不妨碍她在说出李世民这一长串的军功时内心被深深触动,忍不住跟着激动起来。
这时候的李世民才多大啊,跟她亲哥李珉差不多,但已经身经百战、锋芒毕出了——这真的很酷很帅很厉害啊!!
激动的又何止李晓诗一个。
在李世民听来听去都是自己少年时候的事、如坐针毡之时,两边的贞观众臣个个红光满面,仿佛在听自家孩子的成绩一样,个赛个的兴奋。
尉迟敬德更是就差哈哈大笑了。
——给天下人看的这份、陛下的“履历”中……有他!
李世民:……
有点懂,但不想懂,因为很尴尬……
“当时天下已经逐渐安定,李世民就开始醉心文史。他开文学馆,设置了十八学士。李世民经常与学士们讨论学问到半夜,没有任何架子,崇尚学识。”
说到这段,李晓诗还真有种经年累月征战在外的将军回家安定“洗手作羹汤”、“天下太平”了的错觉,但其实并没有,因为很快,李世民又出征了。
“武德四年,刘黑闼举兵造反,李世民率军前往讨伐。”
“武德五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刘黑闼逃亡突厥,李世民俘虏其全部部众,平定河北。”
“回师途中顺势讨伐了作乱的徐圆朗,平定山东。”
“武德七年,突厥进犯,李世民带百名骑兵前往与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会谈,成功让突厥退兵。”
一排排的事迹说下来,说是战功赫赫也毫不为过。
而一直到武德七年,智退颉利、这位功勋彪炳的天策上将、这位英雄少年的太原公子,也不过才二十五岁而已。
从十六岁到二十五岁,他的少年时代一路都是在征伐中度过的,东奔西走、从未停歇。
虽然李晓诗说得轻松,对战绩的描述也多是轻描淡写的“大破”“击溃”“大败”等词语,可但凡是个会动脑思考的,就都能想象得到,这位李二公子一路来的不易。
战场刀兵无眼,有什么胜利是容易的?
更何况是这种动辄“十余万”的大场面了。
而平陇西定河东平河北定山东,这样的功勋下来,李唐江山的一多半,都要是这位二公子亲自打下来的吧?
那之后的皇帝是给他来做,也是理所应当的。
大家可都知道,这位李二公子、可不仅仅是“能打”那么简单。
这可是未来的“唐太宗”陛下!
他的文治也同样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是华夏数千年来帝王中的头部选手了——全部皇帝参加的游戏中,谁拿了第一?
被别人家儿子的优秀糊了一脸,杨坚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他的儿子如果这么能干,那他还愁什么啊!
好恨李渊。
李渊、李渊,这个李渊,好像是伽罗的外甥吧?
不行,得去把李渊弄过来放在眼皮子底下。
先把人弄过来,对未来“反贼”的处置以后再说,主要是这个二儿子得在他眼皮子底下生才行。
——而、
当几乎所有观众都认为李世民当李唐第二任皇帝简直是理所应当的时候,除了贞观之后的观众们知道具体情况,亦有寥寥数人从李晓诗的讲述中察觉出了不对劲的地方、那些隐藏在发展中的,微妙的暗线。
是,没错。
李唐的天下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所以,如果他是太子、是李渊早就属意的继承人,那一切都好说,的确顺理成章。甚至还能直接避免出现其他王朝中开国皇帝为难于不知该怎么“处置”开国功臣们的情况。
但,如果不是呢?
如果从一开始,李渊就没想过让这位优秀的、能够济世安民的儿子,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呢?
没听到李晓诗一直称呼的都是:李二公子,而不是李太子、么?
李渊给李世民封秦王,封天策上将,封这个封那个——如果李世民是太子、或者是李渊心目中的未来太子,那还会有这种情况吗?
不会。
更别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了。
如果李渊打的是传位给李世民的主意,那他根本不会把李世民这样毫无节制地放出去打仗,太子固然需要军功,却不至于以这样的方式去拿命换——那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