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2
从曹操带领一帮弟兄们起,一路颠沛征伐,收文士揽将才,为了兴复汉室死去了多少英才,为了大业又死去了多少弟兄,父子日以夜继的积累、上下无数英魂的牺牲,才换来曹魏的立足,换来了一切的基石。
而司马家仅仅作为为这基石添砖加瓦、并在这一切基础上加以修缮与完善的人,又岂能说是不容易?
天下纷扰,权力之争,本就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对与错能够概括的。
只要能得到天下、并善待天下,那自有百姓来为你正名。
可司马家的问题在哪里?
可能真的是猜疑阴谋久了,那刻在骨子里多疑让司马炎这个与上两代一脉相承的继承人彻底陷入了牛角尖。
而这个阴谋家环境中成长出的、被阴谋家以精心呵护培养出的,或许可以算得上唯一一个不染阴谋的、清和平允的、有“正统”之风的继承人,却因为命运的无常,与为他准备的位置失之交臂。
但命运就是命运,在尚且还算是有能力的人接连去世后,这个家族之中剩下的,就只有愚蠢又无能、鼠目寸光残忍诡谲,野心比能力大的废物们罢了。
并非天命难违,只是司马家的气运或许在他们成功拿下皇位后就已经彻底消耗殆尽了。
司马攸这个在后世史书中堪称完美的亲王,最终也只不过是给西晋这个充满悲情/色彩的朝代多添了一笔“薛定谔的未来”的可能罢了。
每每众人回想起那个混乱的年代、那林立的政权、那惨不忍睹的一切,或许会忍不住设想一下——如果司马炎把位置给了司马攸、或者司马昭把位置给了司马攸、再或者司马师没有死那么早,那还会不会有之后的纷乱。
也仅此而已。
酿成这一切惨剧的,始终都是司马家的那些王。
司马家注定要随这发烂了的大晋一并长留青史、以负面的姿态,高挂耻辱柱,与那些残暴不仁的“胡”一起,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万万千千百姓赎罪。
第64章 第六十四课 大汉正统在……
念完房玄龄的科普补充, 李晓诗缓了好一会儿。
更高深更深层的东西她现在也体会不到,但这不影响一时有点心情复杂。
向为自己传授知识的房玄龄道谢, 李晓诗晃晃脑袋,把关于乱成一团的司马家族的相关事情甩到一边,她看向课本后一页,来到了下个部分。
“咳……八王之乱我们已经讲完结束,那么接下来就是这节课的最后一部分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她道:“虽然我国一直是以中原为主体,大多数政权的建立都是在中原地带,但在北方,有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这些草原养育了许许多多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以畜牧为生, 养牛、马、羊等动物过活。”
“像是‘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在描述他们。不过对于他们的生活习性,古代封建王朝中的大家应该更熟悉的都是他们为中原带来的麻烦。”
这点不是课本上的内容, 但李晓诗觉得她能想到的, 肯定更多人都能想到,于是也不憋着, 说起了自己的看法:“就比如说匈奴吧,就是这些游牧民族中很有名的一支, 在华夏古代史上也留下过很多痕迹。从秦朝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 他们的名字都是伴随着主体政权一起出现的——秦始皇派人建的长城是为了抵御他们, 西汉初期的纳贡和亲也是为了安抚他们,汉武帝的北击也是打的他们,可以说匈奴这个名字就是和秦汉绑定出现的,是秦汉历史上一笔擦不掉的颜色。”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西汉的这些皇帝们也不由默然。
毕竟这确实无可辩驳。
不管他们内心对这个民族有多么深恶痛绝, 这些人都确实已经和西汉绑在了一起,基本上提到西汉总要说起这些人。
虽然厌恶,但也无可奈何。
李晓诗这才又回归到课题相关:“直到东汉时期,这些匈奴一半西迁、一半归降汉朝,成为了中原皇朝的一部分。当时的一个单于,呼韩邪单于,还觐见了汉朝的皇帝,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那么既然归附了汉朝,他们自然就也得到了一些好处,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们拥有了比原先的居住地要好很多的汉朝土地居住生活,汉朝允许他们往边境处迁移。”
“草原游牧民族,一般都是追逐水而迁徙生活的。如果是年岁够好,那么他们可以衣食无忧,但如果运道不好,他们可能就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这也才是为什么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总爱来中原骚扰和劫掠的原因。”
不止汉朝,其后许许多多总有来自胡人边境入侵困扰的朝代听到这里都十分无奈。
那能有什么办法呢?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家的根就在这里,家大业大,也没法挪窝,那小偷来偷了抢了就跑,抓也抓不住,防也总有疏漏,真的很没办法啊。
“所以他们得到了土地,在东汉时期这些匈奴人就有了内迁的势头。而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军阀都会用这些骁勇悍战的少数民族军队士兵,魏晋时期就更多。当时生活在西北的氐族、羌族等人就从西向东迁入了陕西关中、嗯……陕西,按照我们现在的位置划分的话,长安咸阳都是陕西的;匈奴族和羯族从北向南迁入了陕西一带;鲜卑族分成了两部分,主要是到了辽宁和陕西及河套地区。”
怕自己说不清,李晓诗干脆把课本上的“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在镜头前展示了一下。
她道:“而这种迁徙的势头,晋朝时候更是到达了一个高峰。西晋时,陕西山西的少数民族已经占了当地人口的一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晓诗受年龄限制政治嗅觉并不是多么敏感,但听她直播的那些观众里有多少人精?
不说晋之后那些轻轻松松就能猜出这个所谓的“内迁”对应的是什么时期什么时间的人,就只说西晋之前,秦汉三国这些人,又有哪个是听不懂的?
秦。
自从丞相王绾辞职去颐养天年、李斯担任丞相一职以来,他就比过往更加低调了起来,除了必要时候,基本都是在埋头工作。
而眼下这种时候,一周一度的“天幕直播”,那当然是“必要”的,他当然要陪在陛下身边一起。
刚才陛下去锻炼,他们其余人就在殿里老老实实看天幕,听到这里,李斯回忆着方才看到的地图,面露沉重:“内迁……咸阳和长安在陕西,虽然不再是晋的都城,但此处距洛阳也并不远,‘少数民族’的‘迁徙’已经迁到了这种地方,还占了一般人数要更多……”
那岂不就相当于是已经包围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