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
了一跳,但稳下心神后,他看着这个就安安静静浮在他面前的方框,下意识想到了同样凭空出现的天幕。
难道这是天幕的一部分?
李世民看向方框上,那里有几个字。
【请问是否选择向主播发送私信】
主播?
那是什么?
李世民不明白,但是【私信】的话,私下的信件?私人的信件?
望文生义,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又看向“主播”两个字,琢磨着,这难道是李晓诗?
下方还有一个【是】一个【否】。
李世民有点犹豫,不知道该不该选择是。
如果这真的是可以像李晓诗传递信件的途径,那他必须认真对待,最起码要和臣子们一起定出要写什么,把内容都整理一下,好好整出一份再送过去。
万一只能送一封信呢?还是得慎重点。
但是转念一想,又担心如果选了否,就没有下次了,于是他咬咬牙,试着像平时询问李晓诗那样,对着天幕发问。
“若选择否,之后可还能向仙童送信?”
他就像完全没注意到自己说的是“仙童”似的,就这么问了。
那小方块停顿了一下,又在旁边多出两行字。
【检测到您为初级用户,每次直播后有一次向主播发送私信的机会】
【是否选择“否”?选“否”退出后,该文件将自动备份到草稿箱,呼唤草稿箱即可查看】
初级用户是什么李世民不懂,但他心里头还是松了一口气。
果然这个“主播”就是指李晓诗。
竟然还能退出后重新找出来发送,那看来是没问题了!
李世民当即心中大定。
然后选择了否。
向“主播”发送私信的方式应该也是和向李晓诗提问一样,只要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与此同时心里记挂着向李晓诗提问,就能选择把信送到她那里。
李世民当即就开始好好整理起想法来。
直到他的一众爱臣们顶着还没落的星子到来。
解释完这一切后,李世民把自己初步定下的信件给了众位臣子传阅。
“爱卿,今日,我们便定下一份可行的信件来吧。”
李晓诗出现一般是要隔七天的,得越早送越好。
毕竟她不见得什么都知道,就像那个“极度纪元”,得给她留出去向先生提问、“查资料”的时间啊。
看着一扫焦灼、眼中都带着希望之光,已经热火朝天开始讨论的臣子们,尚且年轻的太宗陛下捧起了茶盏,自觉十分善解人意,此事一定万无一失。
数天之后,终于再次打开电脑的李晓诗,正对着电脑发呆。
屏幕上是点开的私信,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开始挠头。
从哪里过来的、是什么国家、都用了哪些武器、什么军队、建国后那些“国际大会”上的国家都是哪些……
李晓诗再次挠头。
她怎么会知道啊。
又没学到这些呢!
她就只知道好多国家打过来了,比如什么……嗯嗯嗯啊,然后红日旗的国家接着来了,然后就国破山河了,再然后我们赢了,她才初一啊,课本都还是古代历史呢!
李晓诗看了好几遍,最终脑袋一歪。
确认了,是真的不知道,甚至一个都没法准确地回答上来。
没感觉自己是文盲,但是这是真的有点难啊。
李晓诗关上私信,翻开课本,点击了开始录制。
回答不上来那也没办法呀,回答不上来也不能不做作业呀!
数着日子近了,满心期待等着李晓诗出现的贞观君臣终于等到了天幕重新出现,一个个激动无比。
要来了吗!!
李晓诗对着摄像头甜甜一笑。
【今天要读的是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贞观君臣:……
啊?
啊??
就算心头疑云重重,但面对眼下就满目问题的王朝依旧不得不007的秦君臣默契抬头:还是青铜器?
想了一周该怎么薅李晓诗羊毛的汉臣更是集体沉默。
他们沉默着看向自家陛下,再看向陛下面前装酒的杯子。
嗯,不是青铜的了。
莫名其妙又被注视了的刘彻:……
没完了是吧!
作者有话要说:
第21章 第二十一课 古代人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甲骨文记事的内容以及它们的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
李晓诗抛出问题,然后开始用课文自问自答。习惯了总会被人打断提问,所以她现在有时候干脆在念完一段课文之后自己再根据老师讲过的或者是记下的笔记做补充。
“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铜器,还有铜镜啊什么的。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就都一起变多了,主要是拿来吃饭喝酒祭祀打仗的。这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
“哎呀,其实现在去博物馆看到那些青铜器,也会觉得好厉害。古人的智慧真的是难以想象的。”
秦汉唐的常驻观众们都有点沉默。
不知道发私信、没发私信的还好,发过私信的这些人心里真的是抓心挠肝地痒痒。
谁要听青铜器甲骨文啊!我们想知道那个“灾难”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也就只有有幸被这节课再次选中投放的商周众人听得还滋滋有味。
商:说我们呢。
周:上次什么公元季度夜苏的,听不懂,再听听青铜器吧。
李晓诗翻页,摇头晃脑:“商周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①。”
说到青铜,李晓诗想到学到这课的时候特地咨询过老师的内容,又好心地补充:“但是‘掌握了比例’指的是铸造的比例,拿来吃饭喝酒的话还是对身体有害的,要注意哦!”
正在李晓诗面对着沉默的众人,一板一眼念课文、又自娱自乐做注解的时候,李珉拉着行李箱转开了家门。
李妈妈今天还没回来,李珉自顾自换鞋,把行李丢回屋子,就往楼上妹妹房间去了。
李晓诗:“虽然最好别拿来饮食用,但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象征着我国早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技术力的进步。像是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啦,就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这可是中华文明的代表!还有妇好鴞尊啊杜岭方鼎啊什么的。这些都是黄河流域附近出土的,但是别的地方也有。比如三星堆就是四川的,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树、青铜人像,都是很有名的。这可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呀!”
李晓诗身有荣焉地赞叹着,跳到下一栏。
商朝人眼睛都不眨,听着这个名字,哇!听听那个名字,又哇!
其他人就都有点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