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


把推车上的稻谷一筐筐搬下来放到院子里,然后摊匀,现在太阳还很大,还能够晒一两个时辰。

“呼。”王商栋揉了揉手腕,干半天的劳作确实有点累人。

他去井里舀了一瓢水,往头上冲,顿时人都清爽了不少,舒服。他晃了晃头,甩了甩头发的水。

王商栋又去院子角落架起的棚架,摘了一根嫩嫩的秋黄瓜吃,他娘之前种的,他咬了一口,清脆。

院子里有一小片菜地,是他娘规划用来种菜的,小白菜、茄子、南瓜、西红柿、辣椒都熟了。

王商栋一家在柳树村里算顶富裕的了,家里是青砖瓦房,还有一头牛,鸡鸭也养了二十几只,猪倒是没有。大儿子踏实能干,小儿子聪明,是块读书的料子。

柳树村许多未嫁人的女人双儿都眼巴巴瞧着这两个汉子,都盼着能嫁给其中的一个,过上好日子。奈何媒人踏破了王家的门,王商栋愣是没同意,硬是一个没看上。

王阿娘也不逼他,不要求他现在娶妻生子。毕竟柳树村里二十多的汉子没娶媳妇的也不少,她大儿子也才刚满十八,过两年娶媳妇也行。

王阿爹把挑回来的稻草放在院子墙外,让阳光晒着,反正稻草没人会偷,放院子里反而占地方。王阿娘则洗洗手去厨房做饭去了,王商栋被喊去烧火。

王阿娘把昨天跟村里猎户买的兔肉拿来炒了,放了挺多料,还有不少辣椒,炒起来喷香。今天跟昨天都忙着收割稻田,都辛苦了,王阿娘打算做一顿好的犒劳犒劳爷俩。

锅放油炒热,姜葱蒜齐齐倒入,翻炒出香味,王阿娘又将备好的辣椒丝倒入,炒了一小会儿,随后倒进焯好的土豆丝,大火爆炒。

王阿娘把做好的土豆丝放进盘里,洗了洗锅,又开始做辣炒小白菜,还熬了一锅玉米排骨汤。

王商栋不停的咽口水,嗅了嗅,全是诱人的香味,他娘做的菜就是香,又香又好吃。

“吃吧。”王阿娘把最后一样菜端上来,对等得口水汪汪的爷俩说。

王商栋率先夹了一块兔肉,嘴里含糊道:“娘,你今天做得好丰盛。”

“多吃点,晚上的饭我可不做了。”王阿娘笑眯眯的说,离天黑还有一个半时辰,也算提前吃晚饭了。

王阿爹埋头吃饭,不说多余的话。

王商栋足足吃了三碗饭,他还盛了一碗骨头汤喝,放下空空的碗,打了一个满足的饱嗝。

王商栋摸了摸脑袋瓜:“娘,我去隔壁村转转,消消食,晚上就回来啊。”

话音刚落,王商栋就出门了,很快连他的影子都瞧不见了。

王阿爹纳闷:“怎么老是去隔壁村转,难不成隔壁村出了什么新鲜玩意。赶明个儿,我也跟他去看看。”

王阿娘瞪了他一眼:“看什么看,在家晒稻谷。”

王阿爹委屈道:“怎么只许大栋去看,我就不许。”自家婆娘咋个凶,不就说去隔壁村遛遛弯,又不是在家里不干活。

王阿娘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他哪是瞧新鲜,明明是去瞧人。”

“瞧人?莫不是在隔壁村交了几个好朋友,这小子,去别人家也不说带些东西去。”王阿爹百思不得其解。

王阿娘:“……”

合着她大儿子身上有时傻乎乎的劲是遗传他爹,她就说小儿子聪明得很,怎么偏偏大儿子有时候脑子就不太够用。

“赶紧吃你的饭,别磨磨蹭蹭的,再磨蹭你就洗碗。”

再一次被凶的王阿爹委委屈屈的扒拉了几口饭,然后迅速吃完了碗里的饭菜,把刚刚大儿子的事情完全抛到了脑后。

王阿娘收拾干净桌面,然后端着碗筷去厨房洗碗去了。

王阿爹去采了一筐野菜回来,剁碎,拌上苞米面后,去后院倒进了专门喂鸡喂鸭的盆里。

本来在悠闲啄野草的鸡鸭们瞬间蜂拥到饭盆,一个个埋头啄食,一个不让一个,生怕少吃了一口。

王阿爹趁这会,赶紧去鸡窝鸭窝里摸了蛋,七个鸭蛋,八个鸡蛋。他估摸着再攒个五六天,就有一筐鸭蛋和一筐鸡蛋,到时候他就去镇上把这些蛋卖了,又能得不少铜钱。

洗完碗,收拾好后,王阿娘闲了下来,端起家里的小木凳就去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坐着,也好听听村里最近发生什么大事了,或者又是哪家有什么腌臜事。

作者有话说:

PS:文里有些东西我大概是百度查到的,如果查到的不是我想用的,我会自己编纂出来,所以看看就好。我看别的小说一时辰=一小时,有的又一时辰=两小时,百度的是古代一时辰=现代两小时,所以这篇文里的一时辰都是两小时噢。

再PS:有没有人看呀到底,第一次写种田文,不知道自己写得咋样,哪方面没有写好的,怎么没有一条评论(委屈,对手指)

第5章 王阿娘得知葬姆

王阿娘到的时候,大柳树下蹲着站着坐着不少人呢,一个个嘴巴不停歇,热热闹闹的,难得遇上这样的场景。

王阿娘乐了:“谁跟我说说发生什么大事了,你们都聚在这儿。”

于婶和王阿娘关系好,拉着她的手,就把隔壁村林家那三房的事说得清清楚楚,半点不带拖拉的,就连早些年林大家与林二房三房契约书的事都说出来了。

“要我说啊,这林大家媳妇也是倒霉,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一旁的妇人忍不住说。

立马就有人附和说:“是啊,林大还在的时候,林大夫郎跟着他过着苦日子,好不容易有起色了,林大却生生跌到那湍流的大河里,最后连个尸骨都不见。”

“唉,可怜那一对夫郎双儿,还要被二房欺压着过日子。”

“最可怜的还不是那个小双儿,早年没了爹爹,现在又没了阿姆。临了还要被二房三房上门追逼家产,落得个卖身葬阿姆的下场。”

现如今晟国明君当政,惠民兴邦,国家日渐繁荣昌盛,逐渐有了一个大国富饶的风貌,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不在为了那几斗米日日夜夜操劳,不需要交那繁重的赋税,衣暖饭饱的生活逐渐有了盼头。哪还有农户过得如此艰难的,不少人又唏嘘了一番,为这个素未谋面的小双儿。

于婶又说起:“我听说啊,这个小双儿好看得紧,模样比姑娘还俊俏,上河村不少的汉子偷偷爱慕他呢!”

有人奇道:“那上河村的汉子为何不娶了他。”

于婶:“害,那小双儿要求为他阿姆风光下葬,这得花多少银钱,哪家的婆姆会同意。”

“这倒也是。”陈阿婆赞同,随后又说,“我也是头一回听说阿姆逝去还要风光下葬的,寻常农户哪舍得花这个钱,不都是按寻常办了,也不需花一两半打棺材。”

“人死了也就入了黄土,打棺材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