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3
分年轻将军的气概。
阮灵萱看着两个犹豫了片刻,识趣地往旁边挪了挪。
萧宗玮骑马上前,也没有靠得很近,保持着应有的分寸,好像只需要遥遥望上一眼,就足矣。
“谢谢。”阮灵徵忽然对他开口。
萧宗玮转瞬明白她的意思,露出浅笑,开口道:“你大婚,我是赶不上了,看不见你戴凤冠的样子了。”
赶不上?
他这个语气并不像是一种虚假的托词。
可为何会赶不上?他只是去送亲的,又不是要留在北虏,这一来一回也不过是两个月,若是骑马甚至还要更短,在她大婚之前都有足足的时间。
阮灵徴并不是非要萧宗玮来看她大婚,只是他的这个说法,让她心里忽然突突直跳,有些不安。
“你若来,我会更高兴。”多年的相知、相交,情感总是很复杂的,那顶凤冠是他放下后的释怀,她又何必再扭捏介怀。
听见她的话,萧宗玮的眼睛明显怔了一下,远处有人在唤他,他扯着缰绳回头看了一眼,最后才扭头对阮灵徵,颔首道:“我尽量。”
一切都像是旧友之间稀疏平常的对话,两人互相道了别,祝了平安顺遂后,一人离开,一人留在了原地,目送着队伍渐行渐远。
阮灵萱骑马跟着萧燕书的马车依依不舍,看着她红着眼睛回头,一遍遍挥手,让她回去。
她用袖子抹了抹眼泪,勒马停在了城门处。
送亲的队伍蜿蜒如长蛇,骑着马的仪仗队、抬着嫁妆的壮丁,雄赳赳地前进,远离繁华的盛京城。
又过了大半个月,预估着和亲的队伍就要抵达北虏,大周集结了粮草和军队,正式向北虏进军。
誓师典礼就在盛京城巍峨的城门之上,下面是盛京里派出的一支三万兵马的京师,由太子掌皇旗,代表皇帝北上与其他军队汇合,亲征北虏,能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乌泱泱的三万人聚集在城楼之下,黑甲红缨枪,犹如一片在黑海里翻腾的火焰。
在冗长的仪式之后,大军有序行成列队出发,北上伐虏。
公主和亲的话题刚结束不久,百姓到这时这才知道大周的真实意图,这一次的气氛就远不如和亲时那般轻松热闹,毕竟在普通人眼中,也是明白和亲还是安全的,可是出战却是凶险万分。
不少有子弟在军中的,皆是红着眼眶来相送,默默祈祷着家人平安归来。
小棉花也被全副武装,穿着特制的盔甲,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可是小石头依然能够凭借气味认出它,头转也不转地朝着它的方向,嘶鸣不止。
可是阮灵萱并不能纵马上前,乱了他们的队列。
在队列最后的萧闻璟也是最晚出发的人,他的眼睛掩在盔甲的阴影之下,再加上距离隔那么远,她看不真切。
虽说他保证自己会很安全,可是战场形式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
他远远朝她一挥手,作出告别的动作。
“萧闻璟!——”
阮灵萱骑马跟了几步,忽然喊道:“等你回来!——我嫁你!——”
整列队伍都听见了她的声音,齐刷刷回过头来,尤其是萧闻璟一扭头,阮灵萱觉得自己面皮火速发烫,底下脑袋,猛一扯缰绳,就想溜之大吉。
远处送行的人群里却有人跟着她也喊起来的。
“狗娃——等你回来我也嫁你!”
“我也是!牙儿哥!等你回来!——”
“小虎!你平安回来!娘再也不打你了!——”
离别之际,所有的人朴实的愿望只在于,在乎的人、心爱的人能够平安归来。
第56章 惊喜
大军出发已有三天, 阮灵萱成日提不起精神。
阮灵徵带着绣品来屋里陪她,企图帮她分散一点注意。
阮灵萱捧着萧闻璟送给她那个可自由出入东宫的令牌,如今东宫里没有她想见的人, 这块令牌也变得毫无用处。
“你这个荷包的花纹有些眼熟。”阮灵徵时常刺绣, 对图案更加敏感,不经意打量了一下被她随意搁在桌子上的荷包, “这是太子殿下给你的么?”
“大姐姐怎么知道?”
阮灵徵轻笑了一下:“那年添灯节在如意斋, 太子殿下不就拿了川草纹的图样在请教针线师父吗, 我估计这就是他那日买的。”
阮灵萱摩挲了一下荷包上生疏的线脚。
她当初说丑的时候也没特别留意萧闻璟的反应, 不过他堂堂太子,东宫里那么多能工巧匠,就算是用来装东西的,也不会拿这样的“次品”, 兴许还真就是他亲手绣的。
“我看殿下是知道你不喜欢弄这些,所以就自己做了一个送你。”
“他怎么都不告诉我。”阮灵萱拿起荷包,更加惆怅了。
早知道当初就不说这个荷包丑了。
午后, 阮灵萱出了门。
陈斯远在太子的劝说下, 这一次没有轻举妄动, 而是按部就班进入翰林院后, 再秘密查找证据。
阮灵萱把同在翰林院的二哥介绍给他,有年长且经验丰富的人帮助,他可以尽快了解盛京城的官僚体系, 不至于行差踏错,万劫不复。
如今盛京城也随着开战而气氛紧张,这种时候, 若非要紧的事,陈斯远也不可能送邀帖给她请她一叙。
想必是查出一些关于他父亲的事。
阮灵萱既答应要帮他, 也不会食言,如期赴约。
作为新科状元,陈斯远现在也是备受瞩目的人,更别说唐家的人还一直想拉拢他为己所用,所以两人尽可能避开人多的地方,找了生意冷清的小摊坐着,各自点了一碗清汤面。
只是他们都没有什么胃口,浅浅尝了几口,陈斯远看旁边没有人,也能放心说起正事:“我查了十五前的科举考试试题,发现少了我父亲的答卷,他若是只是担了抄袭的罪名,应当还是会留下存档,只是以红印标识。”
因为疑点重重,这些线索就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更何况我坚信以我父亲的学识,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
阮灵萱也想不通:“为什么呢?”
陈斯远从怀里取出一张纸,推到阮灵萱面前,“只怕是我父亲当年不小心知道了一些事情。”
阮灵萱拿起来一看,墨迹新鲜,看的出是重新誊抄的。
她大致看了一眼,字里行间都在讲农,农民种田,按田赋税,是一国盛衰的基础,使民有其耕田,官员清正廉政,才能国富民安。
“十五年前的百家科目考得就是农。”陈斯远指着纸条,“这一篇是我摘自苟御史、苟自良的答卷上的……而这句话是我父亲曾经写过的!”
陈斯远又展开另一张纸,纸张粗糙泛黄,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