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3


猛,跟朱棣逃难过来的路上见到的那些卫所兵相比那就是绰绰有余,如果真能招安势必增强大明实力,能更好更快的反清复明。

三来一旦招安成功,那这些人就会是他这个新帝的嫡系人马,跟那些大山头都没关系,甚至还有旧仇,若能化为己用很有利于皇帝掌握实权。

“只可惜我现在明面上是朱由检的亲儿子,而且还是嫡亲太子,眼下那大顺皇帝李自成还健在,此人作为逼得崇祯皇帝自尽的罪魁祸首,我是绝对不能流露出想招安李自成想法的,否则必然就会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动……”

朱棣呢喃道,他是真的不在意朱由检是怎么死的,那个王八蛋都敢去上吊殉国了,却不敢站出来堂堂正正的和李自成打一仗,大不了就是兵败被杀,难道还会比上吊自杀更糟糕吗?!

想明白这一点,朱棣就只能等待时机。

而且如今建奴正在北方忙着打顺军,那他朱棣就可以暗地里拉拢顺军,顺便再抛出几个让人无法拒绝的诱饵,若是顺军那边咬钩了,那李自成是生是死就是

一份极好的投名状。

在得到顺军那边的回答前,他作为大明新帝,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快练兵和攒军饷,到时候能不能打败清兵,就得看他们的大明将士了。

——毕竟他们大明将士也是军饷一满,就勇猛不可敌!

此时此刻作壁上观,就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联寇抗虏”,然后将清兵一击毙命。

只是在这一点问题上,朱棣试探朝臣好几次,却发现居然有不少人附和之前史可法提出的“联虏平寇”。

而且除了臭名昭著权倾朝野的东林党人,也不乏其他党人,可见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党争,他们真心就是这么想的。

感到头疼的朱棣:“……”

神龙就很明白这些人是怎么想的,“毕竟崇祯皇帝刚死没多久,这些大臣就算不为你这个太子殿下着想,也得为自己头上的脑袋着想,万一你这个孝顺儿子一怒之下要砍人,那也是为父报仇,根本就指责不得。”

朱棣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现在才有点骑虎难下。

“若是李自成能为了华夏之大业而去死,那我就记他一攻,到时候在阴曹地府见到就分他功德……可若是他不识趣,那就只能我亲自送他下地府了。”

黛龙:“那李自成可就惨了,这地府下面有那么多的明朝皇帝,再加上朱由检又刚刚死下去告状……”

天幕之外的大明君臣尝试着想象一下,然后就都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来。

第194章 明成祖朱慈烺

当李自成和清兵打得热火朝天时,朱棣正在勤勤恳恳的在搞内政和练兵。

在发现明末给将士们吃的军粮居然是由观音土和豆子炒制的食物——“将士们保家卫国,拿命去内剿流贼外御建虏,居然就吃这个?连肉都吃不上,将士们如何能打.胜仗?!”

“该死的东林党!该死的文官!该死的昏君奸臣!这朝廷对士兵如此苛刻,一没荣誉二没军饷,还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连死了都没有抚恤金……”

“合着就是让天下人靠着一腔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来拼命!大明不亡国才有鬼呢!”

朱棣双手按压着自己突突生疼的太阳穴,觉得自己简直要被气死了!

黛龙表示这样的事情很正常,毕竟明太宗时期和现在明末时期根本就不能比。

“首先皇帝被剥夺了兵权,朝臣更是欺上瞒下贪污受贿,于是钱都进了不需要钱的人口袋之中,而靠着这一笔钱来救命的人却是一文钱都没有得到。再者你执政做皇帝的时候,你可是大明朝的征西大将军,而且掌管财政的还是你的大胖儿子,这克扣军饷和不给肉吃,那是想要你这个亲爹死在战场上吗?”

“能让行军打仗的士兵吃吧穿暖,要么是执政的皇帝是个明君,要么皇帝本人就是在带兵打仗,否则军中多饿死冻死,那就是常态。”

“也正因如此,才会有明军不满军饷,满军饷不可敌这个说法。”

朱棣垂眸,神情苦涩:“我大明朝子民何至于此?”

只是此时的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唉声叹气和心灰意冷,朱棣哀叹悲痛完,就赶紧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朝务中去。

当然对着神龙给他的名单,朱棣也努力不错过任何一个大才。

比如黄宗羲,作为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也是有着一颗爱国之心。

顺治二年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覆灭,黄宗羲乘乱脱身返回余姚。闰六月,余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抗清。于是,黄宗羲变卖家产,召集黄竹浦六百余青壮年,组织“世忠营”响应,著《监国鲁元年大统历》。

顺治三年五月,黄宗羲指

挥“火攻营”渡海抵乍浦城下,因力量悬殊失利。

同年六月兵败,清军占绍兴,与王翊残部入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固守,后因其外出时部下扰民,寨被山民毁而潜居家中,又因清廷缉拿,避居化安山。

顺治七至十一年,黄宗羲遭清廷三次通缉,仍捎鲁王密信联络金华诸地义军,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

神龙叹息道:“就是这个期间黄宗羲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黄宗羲的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也两次遭火。”

而到了顺治十年九月,黄宗羲始著书讲学。

康熙二年至康熙十八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黄宗羲此人,无疑就是一个很适合做官的人才。”

朱棣如此一说,为了不错过这个人才,立即亲自召见了黄宗羲,并委以重任,让他来指挥“火攻营”打海战。

然后还有郑成功——其实应该是喊朱成功的,毕竟是被老朱家赐国姓的人才。

郑成功虽为明末大海盗郑芝龙之子,却是南明朝廷的三大柱石之一。

为抗清他甚至与父亲决裂,率领部下独自抗清,纵横东南,数败清军,南京之战打的清军闻风丧胆,可惜最后还是功败垂成,被迫退往东南。

“即便如此,还是能以一己之力收复宝岛台湾,以台湾为基地坚持抗清,成为大明的最后一面旗帜。”

朱棣对郑成功那就是十分赏识,当即拍板要让这人来做他的部将。

而同时陈永华这位抗清名将也是跟着郑成功身边做事。陈永华十五岁时,其父陈鼎任同安县教谕。

清兵下福建时,陈鼎自杀。

郑成功在厦门开府时,陈永华才二十三岁,后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与郑成功论政。

陈永华对郑成功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