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1
语的萧何:“萧何,你怎么看?”
“臣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人怎么看。”萧何说着,示意刘邦看向天幕。
言下之意,天下人都知道刘邦杀韩信是因为韩信功高盖主,刘邦小心眼、没度量。
刘邦嘴角抽了抽,“……”
**
淮阴侯府
听到自己又被天幕提及,韩信扁了扁嘴,别光说啊,有本事真的送他去别的朝代再就业啊。
看完三册《梦回大秦》后,韩信已经知道大汉再无他的用武之地,刘邦不会再给他接触兵权的机会,他最好的结局就是老死长安。
这样的日子和被囚禁有何区别?
韩信自嘲一笑,心里越发不甘,“这世上真有不猜忌臣子的君王吗?”
换个人,真的能比刘邦更好吗?
韩信心里没底,脸上透露出些许疲倦,他着实厌恶了这种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远不如战场上快意。
大秦
秦始皇眉头微微上扬,眸底露出一丝笑意,不管书里的韩信选择去哪里再就业,现实中的韩信只能是大秦的。
“韩信呢?怎么还没到?”
“奴婢已经让人去催了,想来要不了多久就到了。”
秦始皇点了点头,心道韩信可真是个大宝贝,不仅能打,还能当主角,这已经是第二回 了,比起扶苏强多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眉毛一挑,“两个皇帝,有朕吧?”
长孙无忌提醒道:“陛下,大唐不缺武将,若是可以自己选择,韩信应该不会来大唐才是。”
李世民:“朕知道,但天幕的意思,只有两个皇帝能有容人之量,不会猜忌功臣,难道不是朕吗?”
贞观群臣:“……”虽然…但是,陛下你是不是太自恋了?太上皇还在呢!你敢不敢转头看看太上皇的表情。
旁边的李渊:“……”别问,问就是无语+生气。
倒也不是李渊多有自知之明,实在是杀功臣这事他已经干过了。
洪武时期
朱元璋若无其事地移开视线,这个好像和他没什么关系。
朱棣倒是眼前一亮,应该有他吧?若是靖难起兵的他能得韩信相助,那不是如虎添翼?
想着,朱棣偷偷看了朱元璋一眼,心道他肯定不会和老爷子一样卸磨杀驴,大肆清洗功臣。
【想必已经有不少宝贝猜到是哪两个皇帝了,对没错,就是秦始皇和唐太宗。
其实不止祖龙和二凤,还有四个皇帝其实也不杀功臣,只是远没有祖龙和二凤出名罢了,或者说没有他们两人纯粹。
祖龙和二凤不杀功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功绩远在功臣之上,不存在功高盖主一说,加上贵族出身,自信又大方,不惧功臣,自然也不会杀功臣。
其他四个不杀功臣的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昭烈皇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朱棣。
大部分人只听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却不知道在东汉也有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是汉明帝为纪念跟随其父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命人绘制28位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大将画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也不杀功臣,是少有的厚道皇帝,也是老刘家少有的厚道人,毕竟老刘家是出了名的刻薄寡恩(狗头)。
不过后来的史学家分析刘秀不杀功臣,更多的是因为无奈,那些功臣大部分都是豪强,刘秀奈何不了他们,只能妥协,并和他们联姻。
与豪强联姻造成的外戚干政也使得朝局动荡不安,这也是后来东汉势力渐弱的原因之一。
至于刘备,当时蜀汉只是三分之一,还没统一天下就杀功臣傻子才会干。而且刘备不是大一统开国皇帝,所以一般不将他算在内。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没有杀功臣,但杯酒释兵权造成的隐患,加上北宋严格意义上也不算大一统皇朝,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一般是:你还不如杀功臣呢,整出杯酒释兵权祸害无穷。
朱棣的话,纯粹是他的大臣没什么名气,所以大家也不关注他杀没杀功臣,反而更关注他是如何杀建文旧臣的。】
大秦
秦始皇嘴角轻勾,说得不错,论功绩谁能比得上他,不存在功高盖主一说,又何必杀功臣。
再说了,就算功高盖主,那也是君王无能,压不住功臣。他就没听说过历代秦国国君有压不住功臣,杀功臣的。
有功之臣不留着为大秦效力却杀掉,多浪费。
所以,韩信是会选择他的吧?
比起选李世民,还是选他更好吧?至少能找刘邦报仇。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不服道:“??居然没有朕?”而且老刘家少有的厚道人是什么鬼?还老刘家出了名的刻薄寡恩。
这是**裸的抹黑啊!!
公孙弘弱弱道:“……也许天幕说的是开国之君。”
“秦始皇勉强算开国之君,李世民和朱棣呢?”如果他记得没错的话,这两都是太宗啊!还都是篡权夺位的那种太宗。
等等,莫非这样也算开国?刘彻嘴角抽了抽。
**
汉高祖时期
刘邦:“……”什么叫老刘家少有的厚道人?他就不厚道吗?
他明明很厚道!
刘邦不解:“后代子孙到底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留下刘家刻薄寡恩的名声?”
看过汉史的几个心腹大臣闻言脸上皆是一言难尽的表情,做了什么你心里没点数吗?远的不说,后面这几个皇帝,有谁是厚道人吗?
文帝刘恒逼死舅舅薄昭,他能坐上皇位,薄昭可没少出力,还有周勃,扶持文帝上位的两大功臣之一,最后是什么下场?
周勃本人看到关于他的列传时,整个人都懵了,受诬入狱,花钱免灾,还发出“吾常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呼”的感慨,可见过的是什么生活了。
两度拜相最终在惊惧中死去,周勃看到的时候,都觉得是不是自己对吕家做得太绝,才遭此报应。
景帝直接腰斩老师晁错……
说刻薄寡恩,哪里说错了?
被涉及到的大臣,皆心有戚戚,神色淡了很多。
淮阴侯府
韩信内心啧道,刘家果然刻薄寡恩,仅有的两个厚道人还是不得不厚道。
啧……
可千万别选老刘家的两个。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大笑,十分嘚瑟道:“就知道有朕。”功劳最大,可不就是他嘛!!
不仅如此,还一脸得意地看向大臣们,满脸都写着“快夸”。
贞观群臣:“……”你是不是忘了太上皇还在啊!你功高盖主的‘主’还在这呢,让他们怎么夸。
李渊都看不下去了,连咳了几声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咳咳,二郎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