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0


俩杯子里水不多,又给他俩加上,龙城起身,示意他来,苏长河摆摆手:“哎顺手的事,在这儿不用那么拘束,咱们厂子里还是很安全的。”

苏长河对这点很自信,要是有人在厂子里面把他闺女掳走,绝对出不了厂子大门。

他也坐下,边喝茶边道:“你爸是挺牛,不过厂子的发展还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你去没去展览厅看过?”

“去了,那些展览品做得跟真的一样!”

苏长河得意地笑:“当然喽,那都是老手艺人做的,你温奶奶给介绍的人,别说老太太人脉还挺广。”

他说了一句,又把话题扯回来:“那些展览品标牌上注明了发明人,都是工人们想出来的……”

厂里设了创新创意奖,只要研究出新产品,或者提出了对生产有帮助,比如提高效率、提升质量之类的方法,一经验证,个人就能获得奖金,最高奖一千块。

“……最高奖都发出去好几千了,光今年就发了四个,有奖金激励,大家更积极了,我瞅着,咱厂子的产品肯定还能增加!”

别说苏月听着哇塞,龙城听着都惊讶,他虽然一直在部队里,但也有战友在国营厂子里,他战友他们厂子待遇有这么好吗?

研究一个新产品,就发一千块!

都赶上他一年工资了。

那边爷俩又聊起其他话题,苏月问:“爸,你们刚刚开会说了啥呀?那么激动,我在这边都听到有人鼓掌了。”

“说房子,集资建房,这两年争取把房子分下去。”

不然光这些工人自己在厂里干活,常年下去也不是事啊,有了房子就能把家人接过来,生活才算安定了。

分房子?!

竟然还分房子?

这下龙城是真想问:厂里还收不收人?您看我咋样?

第166章 分房

盛世食品厂的这个分房和现在大部分国营厂的分房不太一样。

其主要就在四个字——集资建房。

所谓集资建房按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就是大家一起筹集钱盖房子呗。

实际上也大差不差,这个词不是苏长河首创的,后世早已存在。

按照官方解释,集资建房就是政府、单位以及个人三方合作建房,单位及个人出钱,政府给予政策、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是一种针对职工的经济适用房。

在筹集资金时,职工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全额出资或者部分出资,相应的,后期也会根据其实际出资情况拥有房屋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

苏长河提出来的这个集资建房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改变。

厂里不持有房屋的部分产权,所以,职工购买,只能选择全额出资。

但是一套房子所需要的钱不是少数,钱不够怎么办呢?

贷款!

和厂里贷款。

具体的就是,职工们付百分之二十的首付,剩下的分期按月从其工资上扣,当然,有个最低还款额,按照还款期限长短,也会加收一部分利息。

苏月听得瞠目结舌:“这不就是商品房?”

看不出来啊,她爸这是打算进军房地产行业?不过分期还款都整出来了,她爸这是不是有点奸商呀?

“你那是什么眼神?”苏长河不满地敲了敲她脑壳,这傻闺女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以为盖房子是件简单的事?知道那块地拿下来,花了多少钱吗?”

“多少?”苏月挠挠头,想了想现在的物价,又想想后世动辄几个亿,不确定地猜:“几十……”

在看到她爸脸上的不屑,忙改口:“几……百万?”

苏长河哼哼道:“两百七十二万!”

这个数字,放在现在,简直不敢想象。

一人分一万,还能产生两百七十二个万元户!

苏月艰难地吞了吞口水,而龙城,这个表面面无表情的酷哥,内心全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听到了什么?”

相较而言,苏月还好,毕竟经历过后世通货膨胀的洗礼,尤其是上辈子的娱乐圈,随随便便没有几个亿投资,都不叫大制作。

她就是讶异:“咱厂里这么挣钱的吗?”这才几年呀?都买得起两百多万的地了?

差不多吧,他们厂里的销售渠道从来就不用愁,早前和多个省市的百货商店、供销社就有合作,后来又借助火车上的销售,把合作发展到了更多省市。

此外,还有展销会认识的各大厂子的关系、给部队的特供军粮,以及往北边苏国送的货。

最后一个,还是苏长河去苏国留下的线,他当初给屠格涅夫挡了一枪,怎么也不能白挡吧?主要是他或者说他背后的华国真的很馋苏国的东西。

于是他那个“马河”的身份就保留了下来,一直维持着跟屠格涅夫之间的联系。往苏国送的货批次不多,但数量绝对不少,每次都是以火车皮为单位。

当然,屠格涅夫用来交易的往往是各种“废铜烂铁”,基本上一到华国境内,就被马河的“手下”运走了,至于送哪儿去了?保密。反正最后,按照售价,钱是一分不差地打厂子账上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奉旨走私”了吧?苏长河好笑地想。

所以,说他们厂子挣钱绝对没错,也就是账务保密,要不然让其他国营厂厂长知道,红眼病都得气出来。

好家伙,说好的效益不好呢?合着就我们效益不好,钱全跑你们厂去了?

对此,苏长河表示账务保密是很有必要滴,盛世的账务情况除了他,就只有财务部经理温瑜知道。

温瑜这家伙是个口风很紧的娃,总账本除了苏长河,从来不交给第三个人看,连许家茂这个厂长助理,有时候说:“我给你带过去给厂长吧?”

不行,必须自己亲手交给厂长。

不过,账本上有钱,不代表就能一把拿出多少钱,厂子的发展还需要钱,一下子把流动资金全砸进去,那是本末倒置。

所以买地的二百多万,一大半都是从银行贷的。

这里就要提一下贷款的事了,不少国营厂子都从银行贷过钱,这几年效益不好,工资发不出来、货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恶性循环,就更指望天降外财来救厂。

外财从哪儿来,找银行贷呗。

银行也不愿意,厂子贷款的时候说的好听,我们厂发展如何如何,利润怎样怎样,实际上,能救起来的没几个,剩下的钱还不起,都成了银行内部的坏账。

坏账过多,就是他们工作没做到位,因此,银行对于贷款,审批得相当严格。

一开始,苏长河找上银行,说他们厂子的运营情况,人家银行还觉得他在吹牛。连他同学的老爹都看不下去了,给他拉到一边,劝道:“你想往好了说行,也别太夸张啊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