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7


河没好气地拍她一下,“你爸我光明正大掌握咱家的经济大权,我用得着藏私房——”

“咦?”

苏长河话还没说完,被闺女的疑惑声打断,就见闺女不知道从哪儿摸出一个小木盒子。

“你从哪儿翻出来的?”

苏月将其中一个小抽屉抽出来,又伸手进去摸了摸,“就这里面,我看这个抽屉的长度和妆匣的长度差了一截,就伸手掏了掏。”

没想到里面还有个木盒,木盒只有巴掌大小。

一打开,连之前说起各种家具年代面不改色的温老太太都惊讶了,竟然是一只玻璃种带翠手镯!

水头足,底子好,里面的一抹绿色,就像飘在水中的丝带一样。

温老太太摸摸苏月的头发,真情实意地感慨,“你这是什么运气?这一只手镯,抵得上这一屋子家具。”

苏月惊讶:“这么贵?”

“可不,回头让你妈收着,以后给你当嫁妆吧。”

苏月看看手镯,“还是先给我妈戴吧,等我长大了,再给我戴。”

她把木盒盒上,丢给她爸,“我找找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藏东西。”

把一屋子东西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第二件,可见这只手镯真是意外之喜。

因为有这么一出,下午去旧货商店,三人一起,温老太太凭眼力,苏月和她爸继续靠运气。

三人找了一下午,又拖了一板车东西回去。

把东西放好,门锁好,苏长河说:“暂时就不去旧货商店了。”

天天一车一车地往家里拉,要是有人眼红,说不定又闹出什么事来,正好继续修屋子,回头三五不时,再慢慢添置。

眼看着天色不早了,苏长河推着自行车,让老太太跟他们一起,“您坐后面成吗?”

温老太太不愿意,“我走路回去。”

“不够麻烦的,您走得走半天,骑车多快!”

温老太太最终还是没有拗过他,她小心翼翼地坐上自行车,两脚离开地面,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

苏长河道:“您扶着我腰,扶好了啊,走喽!”

自行车的铃铃声穿过胡同巷子,在盛世院子门口停下。

苏长河让他闺女带温老太太进去,“你带你温奶奶去食堂买几个菜,今儿回家来不及做了,我去办公楼打个电话。”

为了方便,盛世这边也装了一个电话,苏长河要给厂子里打一个,他得调个人过来,帮忙看着院子,装修这事能托老太太找能干的师傅,但不能让老太太一天到晚盯着,人家都七十多岁了,不够累的。

苏长河三两步跨进院子,正好碰见温瑜,“你今儿怎么过来了?哦盘账是吧?”

温瑜眼下挂着两个黑眼圈,有气无力地回答:“是啊,盘炸鸡店的账,厂长,财务部啥时候招人啊?”

温瑜从前进大队到京城,一个人撑起了厂里的财务部,还兼任炸鸡店的总会计,厂子发展得越来越快,账务越来越多,人却没招到合适的,财务工作还靠他一个人顶着。

苏长河想想都心虚,压榨他是压榨得太狠了,“咳咳在招了,在招了,回头就安排人去财务部,你先带带,让他们先会基础的,也给你分担点工作……”

“说好了,再不给人,我真要请假了……”

两人说着话,苏月带着温老太太往食堂去,温老太太却不由站住脚步,回头多看了几眼。

第111章 亲人

“那人是谁?”

晚上回家吃饭的时候,温老太太问起。

“谁?”苏长河夹了一筷子菜,没反应过来。

“就那个,那会儿在门口,你和他说话那个。”

苏月知道了,她说:“哦,温瑜叔叔!”

“他姓……温?”

“对,和您一个姓。”苏长河也想起她问的是谁了,他瞅瞅温老太太,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丝奇怪的念头,“老太太,您……认识他?”

温老太太眉头皱起,“他家是哪儿的?”

这下连马蕙兰都看了过来,两人一个姓,难道真认识?

温瑜的身世,当年向阳还姓卫时,就调查过,苏长河说:“他是下乡知青,不知道您知不知道东北温家,他就是温家人。”

“啪嗒!”温老太太手里的筷子掉在桌子上,“温家人!一座城市半姓温的温家?”

老太太的语气激动,两只手甚至微微颤抖。

苏长河和马蕙兰对视一眼,还真认识?

马蕙兰扶着温老太太坐下,“您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温老太太怎么可能不着急?她就是温家人,那是她的娘家啊!

“温家怎么还有人在?不是都走了吗?他是哪一房的?这些年都去哪儿了?”

本以为无亲无故的人,突然找到了亲人,那种激动的心情,一般人都能理解。

苏长河只能赶紧将自己知道的事都说了出来,他们这些外人查到的只是表面,内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也只有当事人清楚。

出乎意料,听说多了个亲人,温瑜并没有惊喜,反而神情有些复杂,他默了默问:“他有没有说他是谁?”

“老太太说,她姓温名淑珍,行二,是温康柏的妹妹。”

温瑜脸色突变,“是、是我姑奶奶!”

温瑜和温老太太的相见就在温家院子里,苏家三口找了个借口避开,把空间让给这两个从来没见过的亲人。

温家院子里,温老太太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温瑜,“你和你爹长得真像。”

温家到温老太太这一代,一共有兄弟姊妹四人,温老太太和温家大房老爷子温康柏是嫡出的一母同胞的兄妹,二房三房都是妾氏所生,不过温家子嗣不多,嫡出和庶出关系融洽。

温老太太十几岁就嫁到了京城赵家,后来东三省沦陷,覆巢之下无完卵,温家将生意迁到了南方,温老太太和娘家联系就少了。

温瑜出生后不久,温家大房二房就辗转出国,当时时局不明朗,温康柏老爷子带着大房低调度日,与远在京城的妹妹更失去了联系。

一直到后来,大房出事,老爷子用尽关系,托故人安排唯一的孙儿下乡,叮嘱孙儿不准提起温家。

阴差阳错下,温老太太和温瑜两人从来没见过。

好在温瑜长得和他父亲很相像,对于那个嫡亲的侄子,温老太太就熟悉多了,当年温父进京城求学,住的就是温家。

温瑜推了推眼镜,有些羞涩地笑了,“对,爷爷也说我和爹长得像,说以前家里有张爹小时候拍得相片,说我和爹简直一模一样。”

温老太太想到以前的事,笑道:“你爹那狗脾气,可没你乖。以前他在京城念书,整天招猫逗狗的,把学校里的同学都揍了个遍……”

老太太说到这儿,和温瑜一起笑了起来,很快那笑容又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