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3


到定点位置的时候,洋娃娃突然眨了眨眼,做了一个wink,露出两个小酒窝。

台下的观众不由发出低呼,“哇哦,太可爱了!”

又过了一会儿,“洋娃娃”再次出场,一个女模特穿着长款风衣,夹着文件夹,脚步带风地走出来,她的手里牵着刚才的“洋娃娃”,“洋娃娃”穿着缩小版的风衣,和她一样的打扮,手里也夹着一个文件夹。

两人表情一致,皆是冷着脸,酷酷地朝台前走过来,直到在定点位置停下,风扇停在两人前面,试图展示风衣的飘逸飒爽,却没想到,风吹起了“洋娃娃”的帽子,她慌忙按住帽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脸上原本的酷酷的表情一瞬间变成了惊慌失措。

台下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一大一小回到后台,苏月懊恼地拿下帽子,模特小姐姐笑着抱起她,理查德也在后台,等待着最后的出场,他摸了摸苏月的头发,笑道:“宝贝,你太棒了!”

苏月叹气,“如果帽子没出问题,一定更酷!”

一群大人哄笑,发型师女士说:“宝贝,你要相信,这样的意外,只会更可爱。”

事实也确实如此,刚刚不少媒体都将相机对准“洋娃娃”,抓拍了这个镜头。

还有外国媒体猜测这个孩子是哪个国家的人,“霓虹国?泡菜国?或是东亚的哪个国家?”

“为什么不是华国的呢?这场秀是在华国举办,不是吗?”

“哦不,怎么可能是华国的孩子?华国的孩子怎么会这么……嗯,大方,不怯场……”

这两个外国人说话用的是英语,他们旁边坐着华国人,有华国人听懂了他们的话,很是气愤,那小姑娘的长相一看就是他们华国的,还怎么可能?少见多怪的外国佬!

正忍着气,却听另一道声音响起,苏长河笑呵呵地开口,“不好意思,这位先生,您猜错了,那个孩子就是华国的。”

“你怎么知道?”

苏长河微笑:“因为她是我的女儿。”

那个外国媒体张了张口,还要说什么,T台上已经换了一种音乐,所有的模特一个接一个地走出来,走了一圈,在幕布前站定,最后尤里卡·理查德牵着苏月的手走出来。

所有的模特跟在他们身后,一直走到T台最前方,“噗”一声,绑在上方的礼花撒下来,尤里卡·理查德抱起苏月,向台下众人挥手,“感谢各位的观看!”

这场时装秀走秀部分就到此结束了,苏月换上了自己的衣服,找到爸妈,一把扑上去,“爸,妈,我表现得好不好?”

旁边还有别人在,大家看到她,都友好地打招呼,还有人叫她“洋娃娃”,苏月回道:“不,应该叫我‘华国娃娃’。”

在场的华国人纷纷笑了起来,那位笃定她不是华国人的外国媒体也听见了这话,他不会中文,还是旁边的同伴翻译告诉他。

他脸色难看地看了一眼苏月,苏长河看见他的眼神,抱着闺女,指了指那些外国媒体,说道:“闺女,刚才这些叔叔们还夸你可爱,你该说什么?”

苏月看着他们手里的相机,甜甜地笑道:“谢谢各位叔叔,如果能给我拍好看点,就更好啦。”

一个乖巧可爱的小朋友,就算是不喜欢华国,也说不出什么难听话来,几个外国媒体也笑了笑,“你已经很好看了,非常可爱。”

文化宫很快又被布置成舞会现场,现场还是时髦的自助餐,然而,苏家三人都是华国胃,还是更喜欢传统中餐,蛋糕什么的,当下午茶还行,当正餐,吃了跟没吃似的。

晚上回家,已经八点多了,苏长河一边开门一边说,“面条吃不吃?我来下面条,再给卧上三个鸡蛋,撒点青菜……”

院门一开,发现屋里灯亮着,温老太太就坐在正屋门口。

苏长河惊讶,“您老还没睡啊?”老太太一向是早睡早起的。

温老太太起身,端起凳子往屋里走,一边走一边说:“睡不着,出来赏赏月。”

“啊?哪有月亮?”苏长河抬头,今天是个阴天,连星星都没几颗。

马蕙兰推推他,示意他闭嘴,什么赏月?显然是老太太不放心,等他们回来呢。

苏长河笑了笑,回屋换完衣服,去厨房下面,下之前,站老太太屋外问:“您老要不要吃点夜宵,青菜鸡蛋面。”

温老太太把灯一关,“睡了。”

苏长河小声笑了起来,这傲娇的老太太。

第86章 生活

看了一场时髦的时装秀,生活并没有多少变化,日子还得一天一天地过,苏长河依然很忙碌。

一方面,答应庄教授的论文不能再拖了;另一方面,首都第一服装厂已经几次打电话来,也要安排人去厂子做专访;再有,要不了多久就是寒假,寒假意味着要过年了,新春佳节,正是把礼篮推向京城市场的好时机。

苏长河是真的很忙,忙得也顾不上《青年报》的事,而且这份报纸已经走上正轨,不论是影响力,还是运营情况,都已经逐渐成熟,不需要他再指手画脚。

他就和同学们申请辞去《青年报》常任编辑的职位,辞职之前,把手里的工作理了理,给大家留了一些建议,“报纸日常还是讨论热点问题,但时不时也要给大家降降温,用集体活动来消除各个学校学生之间的隔阂,团结大学生群体,就像这次的马拉松活动,之后也可以再举办其他活动。”

比如第二届大学生马拉松或者慰问烈属活动。

当初,苏长河他们找房子找到温家,正赶上温老太太的便宜侄子一家找上门,当时他说要曝光他们的行为,其实只是嘴炮,现在想想,慰问烈属的活动其实也可以搞一搞。

京城这么多大学,学生各有擅长,有学法的,有学医的,有学经济的,还有学新闻的,完全可以各展所长,利用各自所学为烈属提供帮助。

还可以把这种活动落为常态,每年慰问探望,有人盯着,旁人就算想欺负烈属,也得多考量几分。

这项活动不局限于京城,后期可以与全国各大高校联合,大家共同参与进来,人多力量大,能够关注到的烈属也就更多。

苏长河始终认为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士们是值得尊敬的,其家属理应享受一定的照顾。

苏长河揶揄道:“以后这项大任务就交给你们啦!”

大家不怕任务艰巨,却不赞同他辞职。

袁浩皱眉道:“班长,没这个道理,《青年报》才走上正轨,创办人就要离开,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我们把你排挤走的!”

吴宏伟也说:“就是,班长你这是想置我们于不仁不义?”

张博远和许少琳也说:“说出去,大家也不会同意。”

这一批的大学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