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4


喝足,下午精力满满,一家三口又溜达着逛了恭王府、天坛、北海公园。晚上也不在招待所吃,苏长河带着母女俩七绕八绕,来到一家川菜馆。

“爸,你咋知道这里开着川菜馆?”

“我是谁啊?我能不知道?走吧,就知道你们娘俩惦记这口。”

川菜馆店面不大,只有一间长长的屋子,最里面是厨房,外面摆着七八张桌子。

人却特别多,小小的店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他们仨一进去,就淹没在人群里,苏长河吼道:“你抓紧闺女,我去点菜!”

不吼根本听不见。

苏月和马蕙兰去找位置,每一张桌子都坐满了人,连一处空地方都没有,最后苏月拉着她妈站在一桌客人身后。

他们都开始剔牙了,肯定要走了。

就这么跟打仗似的,忙里忙乱地吃完,川菜的美味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的记忆,反倒是店铺里火爆的气氛让人印象深刻。

吃完饭,苏长河没急着走,他蹲在门口,看了一会儿。苏月凑到他跟前,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能看到店里人头攒动的场景,她疑惑,“爸,你在看什么?”

苏长河摩挲着下巴,真情实意地感叹,“生意真好啊。”

是啊,首都人民生活真富裕,下馆子都这么多人。

“爸,你不会也想开饭店吧?”

“我开什么饭店?”开饭店还得找厨子,要么就得他自个儿上场,他又要上学,又要顾着老家的厂子,再整个饭店,他又不是三头六臂?

苏月瞅着他,“那你啥意思啊?”据她所知,她爹这副样子,明显就是在打什么主意。

“走,咱回招待所睡觉!”苏长河一把给她端起来,他确实有了点想法。

你说,以前他闺女他们上学,那学校附近,什么炸鸡奶茶水果捞,凉皮炸串关东煮,小吃店一家一家都数不清,他们现在上大学,学校旁边也可以有点新鲜吃食吧?

苏长河和闺女商量,“想不想喝奶茶呀?赶明儿咱租好房子,爸给你做。”

“真的?”苏月瞅一眼她妈的脸色,苏长河道:“偶尔喝个一杯两杯没事,是不是,她妈?”

马蕙兰一看就知道老苏又在琢磨什么,她道:“只能少喝一点。”

“行了行了,你妈同意了。”苏长河和闺女说:“那你在家琢磨琢磨那什么奶茶封口机咋做,给爸造一个出来?”

苏月脸上的笑容一垮,就知道无事献殷勤,不怀好意!

一家三口在京城逛了两天,第三天苏长河说带她们去看房子,明明这两天,她爸跟他们形影不离,苏月都不知道她爸啥时候联系的人家。

反正用不着她们操心,她跟她妈就跟着去看看就行,苏长河说:“你俩仔细瞅瞅,要是不满意,就给我使眼色。”

他们先去的第一家是个大院子,三进三出,带他们来的掮客还说,“这可是以前一个王爷的宅子,那是有来头的!”

租给他们的房子在第三进,一间二十多平的房间,里外用门窗隔开,里面是卧室,外面是客厅,门口还加盖了个几平的小房子,用来作厨房。

房主是一对年轻夫妻,这是他们结婚的房子,因为两人工作调动,才准备把房子租出去。

女房主说:“柜子桌子什么的都是新的,我们也搬走了,你们要是租,就留给你们用。”

男房主说:“这大院里就属我们家地方最宽敞,您瞧瞧,门口这小厨房,好几平呢,就当白送你们了!”

他们说归说,苏家三人看归看,他们要是租下来,估摸着至少要住个一年半载,以后要在这儿生活这么长时间,不看仔细怎么行。

实话实说,这家房子真不错,地方大,房间宽敞明亮,到时候弄点木板,给客厅隔一下,就成了两室一厅的格局,他们仨住正好。

要说哪儿不满意,最不满意的就是掮客夸的“老王爷的宅子”,以前那些达官贵族住的地方,装修得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但同时也有个特点——大。

大就意味着住的人忒多。

这么个大院,光他们刚刚从大门进来,一路走到后面看到的,院子里至少十来户人家,苏长河他们还听人喊什么“一大爷、二大爷、三大爷”,掮客跟他们解释,“这都是院子里每一进管事的大爷。”

每一进都有一位管事的大爷,你想想这得住多少人。

这点让苏长河他们非常犹豫,人多,就相当于生活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干点啥人家都知道,还不如他们在乡下,好歹一家一个院子,关起门来,自家过自家的日子。

苏长河朝马蕙兰看了看,马蕙兰微微摇头,这大院要是住的都是前进大队的人,那他们住这儿一点事没有,把闺女一个人放家里都行,可这是在外地,他们在这儿人生地不熟,一院子人谁知道好歹?

还是找个简单的地方吧。

苏长河正要开口拒绝,就听外面一阵吵闹。

“虎头!好小子,我家锅里的鸡呢?你敢偷我家的鸡?”

“我不是给你留一半了吗?哎呦……”

一个女人扛着把大笤帚边追边骂,一个十几岁的小子蹿得飞快,还不忘叫旁边两个小孩,“快跑!快跑你!”

院子里鸡飞狗跳,苏长河三人看得目瞪口呆,男房主骂了一句,“小兔崽子,该!”

女房主拉了拉男房主,赔笑道:“都是街坊邻居,闹着玩儿呢,我们这大院的人都住多少年了,出门从来都不用锁门!”

苏长河和马蕙兰对视一眼,还是算了吧,这房子他们无福消受。

出来后,苏长河就跟掮客说,“给我们找个人口简单的小院子。”

掮客挠头,“兄弟,你们要找学校附近,这可是最近的了,从后头穿过去,就是学校。”

那也不成,他们宁愿住的稍微远点,大不了回头弄个自行车。

掮客想了想,说道:“真有一地儿,完全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过……”他脸色为难,“不一定能成,算了咱先看看去。”

这回带他们去的是个小院子,独门独户,人口也出奇得简单。

敲门前,掮客简单介绍了下,“这家房主是个老太太,家里就剩她一个,据说以前还是大户人家,前门大街半条街都是人家的……不过解放前,人家就捐了全部家产,老太太儿孙还死在了战场上,所以,特殊年间,也没人敢批.斗老太太。”

这年头,住房紧张,大部分人家,祖孙三代十来口人,能有个小两居,都让人羡慕,更别提老太太这独门独户的小院子,整五间房呢。

不少人都盯上了老太太的房子,早年还有单位上门,试图和老太太商量,给腾出两间让他们的工人住进来,不白住,厂里给老太太交租金,老太太直接拿着大笤帚,给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