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4
,还有一个逃亡海上的鲁王,这不重要,永历皇帝才是当时所公认的正统。】
永历皇帝的出场果然令人大失所望。
“不出意料,果然是个草包!”
“怎么又是内斗?南宋好歹有本钱斗,南明哪来那么多本钱让他们折腾!”
“又开始了,又开始了。”
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永历皇帝为大家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面对清军的大举攻伐,刚继位的永历皇帝效仿宋高宗赵构,展开一场千里大逃亡,一路跑一路失土,简直不堪入目。】
【屡战屡败,失地失民的永历政权,本已是岌岌可危,清廷却突然送上了一波反向助攻——永历二年,不满清廷待遇的降将李成栋、王得仁与金声恒突然反水,发动起义,叛清归明,迎奉永历皇帝为主。】
【人在家中坐的永乐皇帝稀里糊涂收复了一片河山。换个有能力的君主或是团结的朝廷,必能抓住机会扩大优势。永历朝廷却是给他们机会都不中用,一堆乱七八糟的操作下来,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昔日追随清军大杀特杀的李成栋三人,换了个阵营却被清军大杀特杀,纷纷兵败身死。不久前才收复的大片江山,再度易主!】
【如此危局中,南明朝廷依旧沉浸于内斗不可自拔,永历皇帝更是只知逃跑,对百姓不管不顾,本可继续坚守的城池他也不做丝毫部署。有志之士纷纷失望不已。李来亨甚至干脆带领忠贞营离开,与民间义军队伍组成“夔东十三家”,独自抗清。】
【人心离散、风雨飘摇之际,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为永历皇帝送上了惊喜——】
【此时,距离张献忠身死已经过去三年。孙可望四兄弟早已率领大西军残部成功入主云南,在当地扎下根来,踏踏实实种田。这一种就一发不可收拾,孙可望那非同凡响的内政天赋顿时大放光彩。不到三年,就将云南之地经营得风生水起。】
【——他废除大西国号,许诺“共扶明后,恢复江山”;又重整制度,涤清史治,“重廉吏,除贪酷”;还“立登闻鼓,凡政有不便于民,许地方头人赴诉,立即除之;有可以便于民者,立即行之”;并采用营庄制,降低百姓负担的同时又为军队争取到了足够的军饷……在孙可望的悉心经营下,云南第一年秋收就“倍于曩昔”,次年更是“大熟,百姓丰足”,第三年,云南已是“大有年,兵民安乐如初”。而经营民生的同时,军事方面他也没落下,不知不觉,便已养出十万雄军!】
【放眼天下,清军之外,谁堪匹敌?】
对南明朝廷的批评,大家已经说腻了,话题偏移:“永历皇帝还是有点东西的。”
“至少运气比前几任好多了啊!”
先是李成栋三人主动归明,又有大西军这个强援送上门。说到大西军,孙可望在云南耕耘数年的成果简直令人刮目相看。
一介流寇,竟然还有这样的本领。岂不是让那些尸位素餐的朝廷官员无颜见人?
当水镜之中孙可望的使者传信而来,更是令人惊诧:永历皇帝这运气逆天了?
“送上门的强援还能让他跑了?”汉高祖刘邦语气肯定,“区区一个王号而已。”
然而永历皇帝似乎不这么想——
【永历三年,永历朝廷危在旦夕之际,坐拥云南、手握雄军的孙可望派遣使者,联明抗清,唯一的请求不过是“秦王”的封号。南明朝廷却争执不休,迟迟不决。】
亮堂堂的水镜中映出一方混乱的朝堂。只见永历皇帝缩在位置上一言不发,而朝臣们吵作一团,不断有人站出来大声反对,甚至弹劾那些赞同封秦王的大臣。:
“可望贼也,不可以封。劾畏知为贼游说,请收之!”
“可望名虽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为所愚!”
“滇与忠贞皆国仇也,厥罪滔天。公大臣,偏欲与此辈交结,何意?”
——大西军与大顺军与我们皆有国仇,罪恶滔天,身为大臣与之交结是什么意思?
好家伙,好家伙!
看着这群只会争权夺利、上战场屁用没有,还特爱站在道德高地义正言辞指责其他人的庸臣,朱元璋只感觉心火直冒。
“孙可望狼子野心……”
秦王可不是一般的封号,索要这个封号,绝非人臣所为!但朱元璋气的不是这个。
他气的是,永历皇帝为什么拖拖拉拉不肯给?难道不知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气煞咱了!便是再不情愿,也该知道此时必须仰仗孙可望的势力吧?收复山河才是当务之急!那满清都知道先给吴三桂封王,等到将来彻底稳天下再削藩呢!”
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蠢货后代?!
平行时空的其他人亦是呆若木鸡。
南明朝臣的表演差点让他们看傻了。
——拜托,也不看看如今的大明是什么情况?这时候你们还有资格唧唧歪歪吗?
——你们该不会是满清派来的卧底吧?
汉高祖刘邦发出大无语的声音:“想当年与项羽争霸时,韩信索要齐王之爵才肯出兵,乃公还不是说给就给了……南明满朝君臣,都是一群不懂变通的废物不成?”
一旁的萧何垂手不语,默默微笑。
是啊,当时给了,后来韩信人就没了。
虽然对韩信不厚道,却是明主风范!
他认真点头,字字发自真心:“陛下英明!世上又有几人能如陛下一般?”
镜中画面变换,接下来的“剧情”更加魔幻。令他们直呼“这世面我真没见过”——
只见无形之手三两笔勾勒出一个火柴人,头上还顶着一行字:庆国公陈邦傅。
这个火柴人左右张望了一阵,鬼鬼祟祟摸出一卷圣旨,又掏出一支笔,然后,他俯下身,“吭哧吭哧”在圣旨上书写起来。
最后,他卷好圣旨,一声召唤,又一个火柴人出现,头顶名称为「中军胡执恭」。
「中军胡执恭」接过圣旨出发了,两条简单的曲线化作道路在他脚下向前蔓延。
路的尽头,新的火柴人从天而降,他的头顶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孙可望。
他恭恭敬敬接过圣旨,顿时笑开了花,头顶冒出个大大的气泡:“我是秦王了!”
“呼啦”一声,一群火柴人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簇拥着他欢歌载舞,大肆庆祝。
【当翘首以盼的孙可望从朝廷使者手中接过圣旨,得知自己如愿以偿获封秦王,顿时高兴不已,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紧跟着,又一封圣旨的到来给了他当头一棒。永历朝廷竟然封他为平辽王?】
【——说好的秦王呢?】
【一番沟通过后,孙可望才知晓第一封圣旨只是庆国公陈邦傅的自作主张,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