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0
初不仅派遣降将唐通的八千兵马接手山海关,而是派谴大顺将领和更多大顺军队前往,即便吴三桂倒戈一击,也能稳稳守住山海关……大顺的命运,或许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这一切的假设,如今都没有意义了。】
“是啊,没有意义了……”
亲眼看见李自成逝去,百姓们一个个如丢了魂一般。许多人嚎啕大哭起来。
他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直到身边人将他们摇醒:“别哭了,闯王还活着,那都是仙人透露的天机……”
惊醒过来的人顿时转悲为喜,谢天谢地,甚至有人对着镜中的仙人磕起头来。
“闯王还活着!俺们还有希望!”
“……谢谢仙人,谢谢仙人!”
至于关外的满清?
这一刻,中原大地上千千万万的百姓记住了他们,无论是大明的支持者还是大顺的支持者,都下定决心绝不能让其入关。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已经承受太多的苦难,实在是经不起更多的腥风血雨了!
崇祯十七年,从头到尾看完这一切的李自成,则是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此时正是他人生的最巅峰,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已经不足为虑,他只要伸伸手就能推翻,只不过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推翻大明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大敌在关外!
与此同时,无论是尚且在位的崇祯皇帝朱由俭,抑或者张献忠这样的割据势力,都对关外的那个部落生出深深的警惕。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最后的胜利者居然是外族蛮夷?他们争来斗去谁都没赢,反倒是被蛮夷入主中原摘了果子,殊为可笑!
而今,既然有幸得知天机,几l人下定决心绝不能再“重蹈覆辙”。他们不约而同默默看向辽东方向,并不约而同地有了决定。
——无论将来最终是谁人夺了天下,这片江山,永远是汉家江山,不容蛮夷染指!
咚!咚咚——
突然奏响的丧钟之音让众人惊醒过来,水镜中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灰白。
接连不断九声钟鸣,仿佛在送别李自成这位大顺天子的离去。
镜中人轻轻叹息。
【呜呼!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推翻明末腐朽统治的一代农民起义领袖,终被满清窃取了成果,功败垂成!】
【倘若李自成的大顺皇朝成功延续,或许将来他也会如朱元璋一般由屠龙者变为恶龙,他建立的大顺王朝也会步上大明的后尘,被后来者推翻。可满清的铁骑摧毁了一切可能。于是,直到生命的终点,在许多大顺百姓心中,他依旧是那个奋臂一呼的农民起义领袖,而不是鱼肉天下的九五至尊。】
【他的死亡并非结束,而是一段苦难岁月的开始。从此,满清铁骑纵横中原,腥风血雨遍洒人间,家国沦亡生民多艰!】
第148章 扬州十日
李自成的去世掀开了明末新的篇章。
众人目光无比凝重。
“满清……可还有人能制?”
“江山社稷,尽付胡尘?”
【崇祯十七年,随着朱由检吊死煤山,满清叩开山海关,天下局势风云变幻。】
【北方,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军还在与清军顽强抗争;西南,张献忠所率领的大西军就要攻入四川;至于东南膏腴之地,一群大明旧臣已拥立新君,史称“南明”。】
【后世史学家往往将北宋南宋视为一体,西晋东晋合为晋朝,南明却不一样。对大多数人而言,大明灭亡在崇祯皇帝死去的那一日,所谓南明不过狗尾续貂而已,它甚至不曾被算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
【由于崇祯皇帝朱由俭殉国之前并未将太子派往南京,是以南明在建立之初就陷入了福藩与潞藩的争立。当初硬生生逼得万历皇帝送爱子福王就藩的东林党自然不愿意看到昔日的福王之子成为天子,于是“江南北诸绅群起拥潞王”。谁知福藩另辟蹊径取得了总兵高杰、黄得功与刘良佐这三位实权军阀的支持。他们的上司凤阳总督马世英只好改变口风支持福王。而山东总兵刘泽清也见风使舵,改弦更张。】
【就这样,福王继统成为定局。】
【这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撤回北京的李自成匆忙举行了登基大典。半个月后,初立的南明小朝廷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位天子——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登基称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史称弘光朝廷。】
朱由崧的上位过程看得历代天子眉头紧皱——不得文臣支持只能依靠武将上位的天子,哪里能够运转起南明的国家机器?
更何况,这些获得拥立之功的军阀真的能忠心效命,而不是变成唐末藩镇之流吗?
无论怎么看,弘光朝廷都是前途未卜。
“唉!”
心情沉闷的大明天子们不想说话。
——光复大明,难如登天啊!
——除非……这弘光皇帝朱由崧是汉光武帝刘秀一般的人物!
遗憾的是,他连宋高宗赵构都不如——
【弘光朝廷虽是新立,却无半点新生的气象,反而继承了明朝三百年的腐朽。】
【首辅马士英大肆排除异己、争权夺利,卖官鬻爵、败坏朝纲;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四镇军阀凭定策之功封侯拜伯、跋扈自雄,连圣旨都不放在眼里,首辅都要拉拢他们。而弘光皇帝却不理国事,大兴土木,沉迷酒色,醉生梦死!】
【这样的南明小朝廷,居然还成天勾心斗角,党争不断,文恬武嬉,岂不可笑?】
【当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大顺兵锋受挫的消息传来,弘光朝廷一片狂喜。君臣一致以为,可以借助清军的力量消灭大顺军,哪怕暂时予以大义名分,也不无不可!】
说到此处,镜中人话音一顿。
紧接着,一张泛黄的古卷缓缓摊开。
[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
[近闻辽镇吴三桂,杀贼十余万,追至晋界而还。或云假之以破贼,或云借之以成功,音耗杳然,未审孰是。然以理筹度,宁前既撤,则势必随以入关,此时畿辅间必不为我所有。但既能杀贼,即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释前嫌,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
【史可法所上《款虏疏》便将弘光朝廷的态度说得明明白白——攻入北京,逼死崇祯皇帝的李自成是他们最大的仇人,而帮助大明复国仇的满清完全可以交好。至于促成这一切的吴三桂,亦不失为功臣。】
【——此所谓……借虏平寇!】
【相较于肖有心西进、以联虏为权宜之计的史可法,弘光皇帝从始至终就不曾想过收复山河,只想蜗居南方偏安一隅而已,偏偏在当时与他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