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7


,他们就只能自己拿命去挣!

“大明朝廷与其将钱花在镇压起义军的兵饷上,还不如用在百姓身上呢!”哪怕是不懂太多政治弯弯道道的少年人也能看出这其中的道理,他们心直口快,有一说一,“更何况,这些钱本就是民脂民膏!”

【就在此时,一则消息传遍天下。】

【崇祯九年七月,由于起义军中叛徒的出卖,明末义军领袖之一、闯王高迎祥,在盩厔县黑水峪行军时遭到孙传庭军伏击,被俘后送往北京,慷慨就义!驰骋西北、扫荡中原的一代闯王,就此落下帷幕!】

【崇祯皇帝朱由检顿时志得意满。就在他雄心勃勃企图将义军彻底镇压下去的时候,边关告急,后金再度大举入侵。】

【——确切的说,是满清而不是后金。这一年,皇太极已在盛京称帝,建国为清。】

【耗费海量白银的关宁防线又一次轻飘飘被清军绕过,他们兵分三路势如破竹。】

【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得不放弃镇压起义军的机会,火速调回洪承畴与卢象升等人。而在此期间,清军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与破坏力:入关以来七战七捷,一路直入居庸关,连明熹宗的皇陵都被烧毁殆尽!】

【朱由检甚至来不及为皇兄陵墓被毁而感伤,清军已兵临城下,直逼京师。仓促之间,他只能派兵部尚书张凤翼作为督师,结果却只是坐视清军肆意扫荡而已。】

【幸或不幸的是,清军的目的并不是攻破京城,因此只是在京师附近大肆扫荡,掳掠了大量的人口与财物,便安然撤去。】

【——崇祯皇帝朱由检逃过了一劫,无疑是幸运。可那些被清军攻破的城池、惨遭清军烧杀抢掠的百姓,又是何其不幸!】

水镜之中,泛黄的古卷缓缓摊开,令众人触目惊心:

[凡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

[建虏出冷口。掠我子女,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斫塞上木白而书曰:“各官免送!”凡四日,乃尽。]

“果然后金就是满清?”

众人恍然大悟,再见其所作所为,不由怒发冲冠,又气又急,却也无可奈何。

谁让真正直面清军的大明不争气呢?

“俘获人畜17万?”

简单的一句话,蕴含多少百姓血泪?

一时间,历代大明天子都羞愤难当。朱棣恨不得再来一次御驾亲征:“女真部落今安在?朕这就去灭了他们!”

对女真怨念满满的赵匡胤忍不住撇了撇嘴:“女真一族倒还真有几分气运……”

昔日金国崛起,灭辽灭宋。几百年后,居然还能有个后金,灭了大明入主中原?

清军与明军的交锋结果让众人不寒而栗,同时倍感不解:昔年宋军打不过金军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天子不敢打的问题。这大明朝发展数百年,甚至都有了火器,怎么还能被草原蛮夷迎头赶上,败于蛮夷之手?

感叹大明不争气的同时,众人亦不免为后金的气运感到惊叹:“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皆一时枭雄,天命果真眷顾后金乎?”

【这是清军第三次入关,结果三次都是大胜而归。眼看大明已是完全无力相抗,满清却轻而易举吞并北元、荡平朝鲜,在皇太极的带领之下踏上了高速发展通道。】

【而此时的大明却无暇他顾,好不容易在外敌入侵下自保,又要镇压内患——】

水镜中镜头转换,再度映照出满幕疮痍的天下,以及那如星星之火般的起义军。

【高迎祥之死给起义军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不少义军首领竟然因此失去信心,选择向朝廷投降。李自成却不在其中。】

【——短短一月,他连克四川三十八县,引得洪承畴跟在他身后夺命狂追!】

【而张献忠、罗汝才等起义军首领则率军驰骋于河南、湖广等地,令朝廷官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起义浪潮久久难平。】

【内寇未平,何以攘外?崇祯皇帝朱由检下定决心找一个有魄力的统筹者,将镇压起义军的任务全权交托。于是,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就位。身为昔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他凭借“安内方可攘外”的一番高论博得了崇祯皇帝朱由俭的高度赏识,成功获得了这位多疑天子难得的信任。】

水镜之中,只听杨嗣昌好一番高谈阔论,将关外的清军比喻成肩臂之疾,而关内的流寇则被他称为腹心之患。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主张集中兵力和财力先剿灭流寇。

对于他的观点,大家缓缓打出问号。

有一说一,清军已经三次入关,就跟逛自家后花园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就这,在杨嗣昌眼中居然还只能算是肩臂之疾?

再来几次,只怕大明江山都得玩完!

当然,他的言论也并非全无道理。内患不平的话,朝廷很难集中全力应对外寇。

可是,为了生存揭竿而起的义军,是朝廷简单粗暴的镇压就能够将他们消灭的吗?

——这个问题,这对君臣可有想过?

好吧,显然他们是并没有想过的。

眼看镜中杨嗣昌提出一系列建议,而崇祯皇帝都欣然接受,仿佛已经胜券在握,许多人的眉头就不觉拧了起来,神情凝重。

尤其是崇祯皇帝在杨嗣昌的建议之下再度颁布加赋的圣旨,令众人大感荒谬。

朱元璋等大明天子更是破口大骂。

“加赋???他疯了吗???”

“大明百姓像是还有油水可榨的样子吗?”

“这皇位你不想要就给别人啊!”

他们的痛斥却改变不了镜中的事实——

【在杨嗣昌的建议下,崇祯皇帝朱由俭大手一挥,增兵十二万,兵饷自然也要增加。既然增加兵饷,当然就只能加赋。】

【于是,继“辽饷”之后,明末“三饷”之二,大名鼎鼎的“剿饷”,就此诞生。】

【崇祯十年闰四月,一纸圣旨颁行天下。崇祯皇帝在圣旨中言之凿凿“……廷议改因粮为均输,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筹思再四,万非得已”,还特意要求“贫富均纳”。】

【——须知曾经卢象升建议的是凡缴纳粮税在五两以上的才加征赋税,至少保护了一部分贫苦百姓的利益。而杨嗣昌却主张贫富一体按田亩加赋。崇祯皇帝欣然接纳他的建议,“改因粮为均输”,看似贫富一体加征,实则大户总有将负担转移到贫民身上的办法。无力反抗的穷苦百姓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圣旨一出,天下增赋二百八十万余两,数不清的百姓家破人亡、饿死荒野。数不清的百姓走投无路,成为新的“流寇”!】

水镜之外,崇祯一朝的百姓已经陷入绝望。天灾之下,朝廷非但不赈济,还要继续加大盘剥,是真的不拿他们当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