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5
赏识,命他为先锋。】
【不久后,济阴太守高承义举郡叛乱,河南节度使引兵东走,张巡却被叛军将领杨朝宗断绝了运输粮草的路,只能率军前往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运等人会兵一处。】
【至德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派出大将尹子琦,率同罗、突厥、奚劲兵与杨朝宗会合,一共十多万人,大举攻向睢阳,最终将睢阳城团团包围!】
【作为江淮运输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一旦睢阳被破,后果将不堪设想!倘若真让叛军长驱直下,大唐社稷恐怕岌岌可危!】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这一刻,睢阳城上下众志成城。】
【睢阳被围时,唐肃宗李亨正因安禄山之死而意气风发,誓要收复两京,却不知他们的一切胜果都有睢阳军民一份功劳。】
【而作为最大功臣的睢阳军民,却并未获得应有的待遇——被围半年,形同孤城,周围唐军尽皆坐观,竟无一支前往相救!】
虚幻的地图上,出现不同的地点和人名。
临淮:贺兰进明。
彭城:许叔冀、尚衡。
【——张巡麾下的南霁云连夜出城,向重兵驻扎临准的贺兰进明求援,贺兰进明却毫无反应,南霁云悲愤之下直接咬断指头,向贺兰进明放了狠话,郁郁而回!】
——好家伙,突然被标记在地图上的三个人当场社会性死亡,难以想象如今天下百姓该如何唾骂他们见死不救的行为!
社会性死亡还是轻的,谁知是否有更严重的后果?天机现世的当下,一旦有人被曝光未来恶行,即便朝廷不加以惩罚,也不免有义愤填膺的游侠激愤之下行那刺杀之举!
突然背上了未来一口黑锅的三人面如锅底,坠坠不安地看向镜中的睢阳城。
他们只能祈祷睢阳坚持久一点,城破之时早已收复两京,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这一眼看去,他们的心顿时凉透了。
水镜之前,无数人咬紧牙关,一股冰凉的寒意从头顶一路传到脚跟,一阵又一阵的颤抖从小指头开始顺着胳膊向上蔓延。
不知何时,他们的声音也在颤抖。
“吃、吃人了……”
他们看见城中粮尽,易子而食;张睢举刀,杀妾为粮;他们看见城中女子尽数被抓,沦为粮食;女子吃绝,又以男夫老小继之……安史之乱中最大的惨剧在众人眼前上演,让所有人的声音都卡在了嗓子里,只能呆呆盯着眼前那行血红的小字。
【——史书记载:所食人口二三万。】
从武德、贞观到天宝,平行时空的大唐百姓,尤其是睢阳百姓,陷入死般的沉默。
【同类相食,践踏了人伦底线。但若不是被逼到绝境,谁会做此令人发指之举?】
【——睢城一城沦为地狱,却令大唐无数郡县不至于沦为地狱。这份天大的恩情,如何能报?这份天大的罪孽,谁人担之?这份天大的仇恨,又该向何人发泄?】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历历代平行时空,一位又一位帝王,几乎发出了异口同声的声音。
王公大臣,贩夫走卒,即便是地位最卑贱的奴隶,都不能接受人类的生命这样消逝,无数人的怒吼仿佛融合在一起。
“——唐玄宗李隆基,万死难赎其罪!”
·
轰隆!
大唐帝都长安,天空中阴云密布,眼看就是一场暴雨,雷亭伴随闪电当头劈落,紧接着,“哗啦啦”的暴雨劈头盖脸浇下来。
仿佛苍天也不忍目睹悲剧而为之伤怀。
高悬的水镜之中,何止千万人哭嚎涕泣!
闪电惨白的光打在天子李隆基惨白的脸上,映照着大唐宫阙中的群臣,这一刻,沐浴在群臣目光中的天子李隆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不可一世,反而觉得身下的龙椅像是长出了刺似的,让他坐立难安。
长安大街上,暴动的百姓和太学生们不顾狂风暴雨涌向宫门,宛如大海之中数不清的大鱼小鱼争先恐后涌向同一处漩涡。
不知多少王公大臣被惊动,预感到接下来很可能发生什么的李唐宗室都行动起来。
而睢阳所在之地,亲眼得见十多年后惨状,看见自己、自己的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都死无全尸者,一个个更是怨气冲天,那稍有血性的,几乎就要提刀配剑冲出家门,一泄心中绵绵恨意!
何止长安,何止睢阳,大唐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坐视此等惨剧发生而无动于衷。
原本李隆基将所有罪名都推到安禄山头上,让他分担天下人的仇恨,而他这个“失察糊涂”、“误信奸臣”的天子只要从此以后改过自新,向天下人诚恳认错,再配合一些减免税赋、大赦天下的常规操作,顺便鼓吹一波,最后差不多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可现在,他的计划多半要落空了。
想继续稳坐皇位,恐怕没那么容易。
——难道还要百姓们日后提心吊胆十几年,日日担心这位天子哪一日突然又糊涂了,造成天下大乱,所有人替君王承担后果?
按理来说,已经有了天机提前预警,李隆基就是再蠢也不可能养出又一个安禄山来,但天下百姓就是不可能放心啊。毕竟,他在天下人心中已经失去了信誉,在百姓眼中就是一个可能葬送江山的昏君!
既然如此,他们岂能不日日挂心?
若非李隆基是堂堂天子,而大唐皇室百多年的积威尚存,早就被强大的民意变成了和安禄山一般待斩的阶下之囚。
而今,睢阳的惨况宛如一个引子,将天下人心中被强大皇权压制下去的担忧、不安、恐惧,与怨恨,都一齐引爆了出来!
——而爆炸的中心就是大唐天子李隆基。
“失德昏君,何德何能身居天子之位!”
“五胡乱华之后,未有如此大劫!”
“安禄山罪该万死,昏君便该高枕无忧不成?只恨不能斩了昏君人头以谢天下!”
民心虚无飘渺,但却真实存在。当天子李隆基在天下的民心下降到低谷,便有种种言论扩散出来,最主流的观点便是:
“仙人都说当今天子早死二十年便好,既然无才无德,何不早些退位让贤?”
而风雨交加的长安,太学生雨中扣阙,百姓街头奔走,沉默的群臣看着御座之上脸色苍白的李隆基,心中只冒出一个念头。
“……天,变了。”
第104章 盛唐明月
唐皇李隆基所在的天宝年间,迎来另一场变局,李隆基似乎很有可能被强行退位。
而其他平行时空,骂声犹未平息。
睢阳发生的一切,突破了所有人的底线。
可归根究底,该怪谁呢?怪张巡吗?骂他的人自然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