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3
了松子糖,每人四块。这下,娃儿们乐得走起路来都是蹦蹦跳跳的。
待写出最后一副联对,周子旭和王文昌,只觉此刻脖子酸、胳膊酸。
再看立在院门外的大舅哥,一身绯色长袍,发髻纹丝不乱,看着宛若一颗青松一般,雄气勃发。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吉时已到,新娘子要出娘们了。
春燕顶着红盖头,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很快就把自家哥哥的肩膀给打湿了。
林远秋轻声,“以后子旭若是欺负你,你就回家告诉哥哥,哥哥一定帮你收拾他。”
春燕只轻轻“嗯”了一声,很快就呜咽着说不出话来了。
把大妹背上马车后,林远秋又转回来背小妹。
比起春燕的满脸是泪,春草则咬着嘴唇,“哥,记着一定要给草儿多写信哈……”
声音已带了哭腔。
林远秋点头,“哥一定记得,小妹也千万记得多照顾好自己,晓得了吗?”
春草“嗯嗯嗯”地点着头。
……
送走了春燕春草,林三柱只觉心里空落落的。
冯氏也是眼眶红红。
所以养闺女有啥好的,长大了就去别人家了。
唉!也不知道她们在婆家适不适应。
想到三日后还会回门,冯氏准备到时好好问问。
挂在村道上的联对被村民们一张张小心取下,然后全都拿回家去了。
林远枫几个去把绑在竹竿上的麻绳解了下来。马上就要搬家,这些绳子肯定能派上用场。
……
再有一段时日就要前往京城,所以家中有些行李已经可以收拾起来了。
吃晚饭的时候,老林头就与家里说了此事,让大家可以把一些暂时不穿的衣物先收到箱笼里。
还有就是家中田地该如何安排的事。
三年前家里新买了十二亩水田,算上原先的六亩,如今家里共有水田十八亩。
老林头看向林远秋,前几日他就提过此事,也不知小孙子这会儿是个什么章程。
……
第152章 祭田
家中的这些田地,其实在京城时,林远秋心里就有了盘算。
反正捐给族里当族田是肯定的。
只不过族田分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还有学田。
其中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的收成,基本用作族中各项祭祀的花销。
而祭田的收成,则用来赈济贫困族人,比如施医药、施粮食、施棺木等等。
至于学田,顾名思义,自然是用来兴办族学或者私塾,以及资助族中子弟的束脩和应举赴试的费用。
就像林远秋上族学的那会儿,请王夫子的束脩,还有当年去县城参加县试的路费,以及每年奖励学业优异学子的笔墨纸砚,都来自学田中的产出。
如今族里就有林有志当初考中秀才后,捐赠的十二亩学田。
既然是学田,那么当时去衙门登记时,就规定了这些田地的具体用途,按照本朝的律法,既然定性为学田,那么他的收入,只能归作族内子弟的教育费用。
其实专田专用可不止学田,其他像祭田,祠堂田这些都一样。
这是朝廷为了避免出现族事纠纷,才下的规定。
是以,凡族中田地去衙门登记时,必须讲明用途,之后都不能擅自挪做他用。
这也是林远秋在捐赠之前,想着该给自家捐赠的水田作个怎样定性的原因。
时下学成出仕之人惠及族人时,都以兴办族学、捐赠学田为主。
那日在琼林宴上,林远秋就听好多同年聊过此事。有族中尚无族学的同年决定开办族学,而族中已有族学的同年,则准备壮大族学。
毕竟当下讲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要想把宗族发扬光大,在时人眼里,读书入仕才是关键,
对于同年们的做法,林远秋也是认同的。
不过他并不准备像他们那样做。
这几年,族里学田的收入,一直都够族学的开销,且每年都还有剩余,所以实在没必要再增加族中学田的数量。
何况,承办族学一直都是林有志惠及族人的善举,自己没必要插上一脚,从而分薄了人家的功劳。
再则,林远秋这个人比较现实。在他看来,念书出仕固然重要,可让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同样重要。
就拿念书来说吧,若家中吃饱饭都成问题,还有谁会想着送孩子去族学念书呢,毕竟族学免的只是束脩,像笔墨纸砚和书本啥的,都得自己负担。
是以,家中贫困的族人,肯定不会义无反顾的送娃儿去念学的。
就像当初的自己,没有书,没有笔墨砚台,若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以及他爹扛麻袋给他置办了学习用品,恐怕自己在族学中也坚持不了多久。
更没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林远秋觉得,让族人吃饱饭,不用一有银钱就想着买粮食填饱肚子,也同样是光大他们林氏的前提。
所以此次家中捐给族里的水田,林远秋给它的定性就是祭田。
且林远秋还准备与族长和族老们定下规定,那就是自家所捐赠的祭田,其收成的九成,都必须赈济给族里的三种人,一是五岁以下的孩童,二是族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最后一种就是从怀孕到生产这一时间段的妇人,包括做月子的一个月也算在内。
且不分哪一家哪一户,只要家中有符合条件的,那么就可以从祭田的收成中领取一定的粮食,做口粮之用。
林远秋知道,若按照自己的想法,那么就现下家中的十八亩水田,肯定远远不够,所以他还得再买些田地才成。
这也是前段时日给春草置办嫁妆时,他向牙侩打听水田的原因。
听了林远秋的打算后,屋里所有人,包括林三柱在内,都久久难以回神,此时大家想的是,若按着小孙子(狗子,小侄子,小叔子)的想法,那么他们家能领到祭田粮食的,会有几人。
特别是王香云和丁菊,如今她们俩正怀着孕呢,正是可以领口粮的范围。
最后算出的人数是八人,而林大柱,再过四年就能轮到他了。
而村里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家可有不少。
由此可见,若这一做法真能实现,那么对族人来说,日子可不止好了过一点点。
老林头难掩激动,他想到的是,要真能领到口粮,族中那些连走路都费劲的老哥哥老嫂子,就不用再强撑着一口气,在地里忙活了。
“远秋,要是这样,那咱家不是还要再买许多田地?”
林三柱突然想起前几日儿子问牙侩有没有成片水田的事,现在他才明白,原来儿子打的是这个主意。
林远秋点头,“爹,儿子的想法是,既然咱家要惠及族人,不如干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