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4


也无妨。”

荀安稍稍安心,她看着荀晏的面色,想了想说道:

“张先生前两年娶了妻,是游医途中所遇的医女,可惜小舅舅未曾看到,去年有了个小女郎,可活泼了,不过家室都

留在南阳老家那儿。”

荀晏有些诧异,他还以为老师这种性子会打一辈子光棍,他都做好了给他养老的准备了。

“如此也好。”

他有些感慨。

门外侍从来报,道曹司空前来祭奠。

曹操如今已是司空,当之无愧的权臣,如今迁都之事方定,他愿从许都而来已是给足了荀氏一族的面子。

荀晏出门而迎,见到曹操带着一众掾吏谋臣而来,荀彧也跟随而来,如今见荀晏出来不由忧心的看了好几眼。

曹操祭拜之后,转而看向了这位早年之间便跟随自己的荀君,见他面有病色,想起先前所报这人于灵堂呕血,不由心中恻然。

他简短的安慰两句,却见荀晏向他一拜。

“司空。”

荀晏低声喊道。

曹操会意,向身后之人摆了摆手,两人走进内室。

“清恒之痛,孤感同身受,只是君为我肱骨,万不可太过伤神,以伤身体。”

方一进门,曹操便握住了荀晏的手,这般说道。

荀晏一怔,有些生涩的笑了笑。

“多谢司空关怀。”

随后他拜下,垂首说道:

“服孝期长,兼之心力不足,晏自觉难以再理虎豹骑诸事,司空不妨另选良才以领之。”

他话落,曹操却是久久未有所语。

直到荀晏忍不住掩嘴轻咳两声,曹操才上前扶住他,长叹一声。

“清恒以为谁能担此任?”

“子和雅重纲纪,礼贤下士,可为良将。”

荀晏答道。

“那便以子和暂督虎豹骑,”曹操未有多虑便说道,“只是子和年少,凡事仍需清恒提点,待君痊愈后仍归君麾下。”

荀晏有些讶然的抬头,曹操抚着他的脊背,引着他坐下,感觉手下触感消瘦见骨,不由摇头。

“我爱重君之才,又怎会因疑虑而不敢用?”

曹操说道,他是再聪明不过的人了,一听便知道荀清恒欲交权,如此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倒是看不出是他的作风。

荀晏哑然,你如今敢用,以后也都能敢用吗?

只是曹操如今

这番真挚的君臣情谊也做不得假,他恍惚之间开始想着,会不会真的能够有什么改变。

曹操却是不再多提这事,转而叹道:

“君怎消瘦至此?我家乡有良医,不若请来一探……”

荀晏:……

你说的是先前就被你绑架过的华先生吗?

曹操叨叨了半天,终是叹了一声。

“可惜了。”

他闺女的婚事终究是成不了了。

————

走完一套流程,到正式下葬的时候已入冬,荀氏的祠堂偏远,不在城内,须走上一段山路。

由于迁族多年,祠堂久无人打理,如今坟冢群前已是荒草丛生,一片破败。

荀晏先是拜过了荀绲老先生的坟,他在冀州离世,如今也是回到了家乡的土壤,落叶归根。

荀靖的墓碑与另一座墓碑相邻,族人已来打理过,只是仍不免有些萧瑟,荀晏蹲下来开始将一些漏网之鱼的杂草拔了。

刚拔了一圈就见一只素白的手伸了过来,帮他一道拔了。

荀晏抬头,却见他一向文雅的阿兄蹲在他身边,和他一同做着这般看上去不大文雅的事情。

“阿兄?”

他唤道。

荀彧自顾自将一圈杂草利落的拔了干净,随后扶了一把蹲在地上像个小可怜一样的堂弟。

荀晏借着他的手起身,缓过眼前一阵眩晕,才觉背上大冬天的都一片虚汗。

“彧闻清恒近日食少。”

荀彧有些不赞同的说道。

“没有,”荀晏反驳,随后抿了抿唇,“老师开的药……太多了。”

张机一天灌他四盆药,又苦又腥,他喝完差点没撑死,哪还吃得下饭。

荀彧摇了摇头,拭去他鬓角微湿。

“公达昨日从蜀郡送了几盒老参过来,跑死了三匹马,待会叫张先生看看。”

补一补别那么虚,他看着都心疼。

“公达?”

荀晏讷讷。

“清恒不知?”荀彧叹气,“你那日晕在灵堂上把安娘吓坏了,她连夜寄信去蜀郡说你重病不久于人世了,所幸休若兄长拦了下来。”



晏:……是谁造谣!

“若她的信寄过去了,那来的就不是几盒老参了,而是公达自己了。”

荀晏仿佛已经能想象到这个场景了,但他怎么到安安嘴里就成了不久于人世了……

“蜀道难行,辛苦公达了。”

荀晏小声说道。

荀彧拍了拍幼弟有些咯手的肩膀,后退了几步,荀晏垂下眼眸,方才至父母墓前祭拜。

荀靖的碑是新刻的,他本欲自己刻,只是最近手腕无力,刻出来不大好看,也只能作罢了。

一旁毗邻的则是母亲燕棠的墓,碑上言她是在熹平四年去世的,那会儿荀晏不过三岁,但那会儿他已经很记事了。

“阿母。”

荀晏轻声唤道,恭恭敬敬的跪下磕了几个头。

在抬首时他却发现了一些异样。

母亲的碑年代已久,碑文受风霜洗礼已有些模糊,只是最底下不易察觉的角落里却有一行颇为清晰的小字。

看上去也有了些年头,肯定不是近几年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字迹清峻而熟悉,正是他从小看到大的那手字。

荀晏抚摸过这一行小字,感受到粗糙而凹凸不平的触感自指腹而过,突然便忍不住闷闷笑出了声。

“哪有这样的啊……”!

第83章

一望无垠的田垄间门,麦苗青青,出了冬以后一天一个样的蓬勃生长。

农人在其中穿梭劳作着,池塘旁的翻车在缓缓转动,自长槽上端将水输送至田垄之间门,俟风转车,风息则止。

小道上,身着都尉官服的官吏带着几名亲兵,身边并辔而行的是一名素衣郎君,几人慢慢闲散着御马前行。

有偷得闲的农人见着,抬头喊道:“枣君!”

枣祗一一应道,随后笑吟吟看向了身侧的同伴。

“清恒以为如何?”

“枣君大才也。”

那郎君赞叹道。

“非我之功,乃司空之功,百姓之功也。”

枣祗这般说着,言语间门却颇有自得之色。

自大乱以来,生民饥苦,连逢战乱天灾,人多相食,都许之后枣祗便请建置屯田,曹操许之,以枣祗为屯田都尉,以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