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1


小姑终于又有了一所安身之处。

可与此同时,却也让更多人心有戚戚焉。

身为女子,为何如此艰难?为什么要这么不容易?

而那婆阿妈也是女子……难怪天幕会说为难女子的,大约也多是女子!

现下这真是让她们见识到了,也心揪了起来。

【冬去春来,黄道姑的心却总不能平静下来。

她想,离开婆家只隔条黄浦江,万一给婆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那怎么可以?】

【而后的某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怕被发现,便匆匆躲进了禅房。

可是不到半根香的功夫,老师太叫人把她从禅房领到住院,拜见新来的那位师姨。】

【直到这时,黄道姑才知道,这位师姨竟是从海南岛崖州到此探亲的。

而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时,听出了神。】

【她想,原来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地方?

特别听说崖州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衫,的确同本地棉布不同。

她想起自己当初用手剥棉籽,剥得脱指甲的情景,很想去看看崖州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

秦王宫。

嬴政不禁心下一动——

种棉织布??

难道天幕讲的这位黄道姑,和种棉织布有关?

【因为此,黄道姑开始盘算着要是去崖州。

这样一来,既可避开婆阿妈的追寻,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领,那该有多好啊。

然后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姨提了出来,幸运的是得到了对方的同意。

而后黄道姑挑选了个好日子,跟随师姨奔向那崖州。】

【黄道姑来到崖州一看,确是另有一番天地。

她以师姨道观为家,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友情,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

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后来还同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果然是如此!

嬴政暗自点了点头,竟然是和技术相关。

还有那研究改进的纺织技术,也不知天幕会不会详细讲到?

【黄道姑在崖州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了。

一年春天,她在地里种棉花,突然有人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整齐呀!”

黄道婆抬头一看,见一群大雁结队向北飞去,顿时勾起了她思乡之情——

可恨南宋朝廷**无能,兵荒马乱,弄得她远离乡井……

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黄道婆心想,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了。

于是她主意打定,告别了黎族姐妹,回故乡来了。】

宋末元初之前,不知黄道婆其人的,也都意识到了天幕讲此究竟和什么有关。

对于众多女子而言,纺织可是毫不陌生。

只是纺织也多劳累,而这位黄道婆,竟是能够改进纺织技术吗?

若当真是如此,这可是做了一件大事啊!

【之后在回故乡的半路上,黄道婆得知,元世祖已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要征收棉布。

又知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而她的故乡可就在松江一带。】

【再之后,黄道婆回到故乡乌泥泾,竟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都叫她“三阿婆”了。

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畅叙旧情。

然后这位三阿婆对黄道婆说道——“小姑啊!你想想,伲起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来不及,布怎会织得多呢!官府只晓得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

黄道婆听了,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的商量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

是了是了,织布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众多女子不禁心有同感的点头,她们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不一定赶得上官府征收棉布的数量。

可这其中的辛苦,又谁人在意?

但……却是没人想到要改进轧棉纺纱的技术,可这位黄道婆……

【所幸三阿婆的老男人是个木匠,黄道婆就请他来相帮。

这一商量,就决定先改进轧棉籽的办法。

崖州轧棉籽是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的,黄道婆画出图样,老木匠就按图加工起来。】

说到这里,天幕之上给出了相关的改进图画。

而且旁边竟是还有单分出来的部件介绍!

“快!赶快记下来,画下来!”

秦王宫。

嬴政也是叫宫人如此详细记录下来。

与此同时,不禁又在心中感慨道,从天幕出现到现在,虽然所得东西并不算少,可是他秦朝实在是靠前,这改进的纺织技术可是在那宋末元初就出现了,也不知这中间还出现多少其他新鲜事物,亦或是改进的技术和物件等?

都想要,什么都想要。

可还是那个问题,他们并不能左右天幕,只能被动等待天幕给予和展现……

确实想起来,就叫人无奈又可惜。

嬴政不由得摇了摇头,又是叹息一声,只能再继续往下听——

【三天以后,黄道婆来寻老木匠,见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

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竟是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

之后黄道婆又动脑筋,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

她又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

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

最终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乌泥泾被”,这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

【于是人们便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两人手摇的木制轧棉车,在后来又改进为了一人手摇车,更是省时省力,效率加倍。】

【但总之,也是在黄道婆改进的织布技术上,再加以改进提升,始终是得益于黄道婆的试验与更改。】

【所以黄道婆去世之后,当地百姓感恩泣泪,于是为其建祠祭祀。

而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或是“先棉神”。】

“真好啊,也是位很值得钦佩的女子。”

从原先那样的出身和艰难处境,再到后来的被人建祠祭祀,树碑立传等等,真可谓是一代传奇了吧。

这是位奇女子啊。

原来出身如何也并不能决定一切,原来在那样多有束缚的时代下,也真的有女子能够发光发彩。

但也有人不禁嗤之以鼻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