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3


十篇话本出来,少一篇二十大板,上不封顶!”

霎时,齐永元脸色一凝滞,失声道:“什么?!十篇!!”

他险些以为自己听错话了,让他一天写十篇话本??

便是抄,一天十篇也够呛,还要他编写?!他往日十天能写一篇就不错了,这不是要他老命么?

然而不管他如何追问求情,狱卒都不松开,还道:“帝师大人说了,若是你胡编乱造,十篇超过三篇没有被那些说书先生选中,就赏五十大板,你自己琢磨着吧。”

齐永元彻底僵住了,两眼一翻,直接倒在地上。

偏偏狱卒还凉凉一句,“帝师大人说了,从今天就开始哦。”

齐永元身体一抽,过了两息后,认命的爬起来,坐到桌案前,奋笔疾书起来。

三日后,十篇话本整整齐齐摆在宁景面前,这是齐永元挨了几顿打后,费尽心力挤出来的作品。

宁景拿起一本翻阅起来,在送去那些说书先生手中前,他要先看了把把关。

谁知他一打开后,就看的停不下来了,夜里熬夜将十篇全部看完,第二日让人送去那些说书先生手中,让他们每人挑选一本。

那些说书先生坐于一桌,挑选着话本,将那些话本拿到眼前一看,顿时都愣住了。

《刘寡妇的天灾生活》

《天灾后我在村中打造世外桃源》

《天灾里我的一百零八种死法》

……

沈云开拿着刘寡妇的天灾生活,嘴角上扬,道:“妙啊。”

作者有话要说:

不好意思,今天事情太多,太忙了,可能只来得及更新这一章,明天开始就可以好好休息了,会多多码字,尽快完结!

晚安安安安!

第287章 四地生乱

十月底, 衡王回信到来,允准宁景所提之策,嘉奖提策之人柳静秋。

十一月初, 青山学院和婧院同时放出消息,增学“治灾学”,添为重要科目。

十一月中,京中传来圣旨,即日起, 征徭役,通运河, 连南北水域。

宁景的手里也拿到了一份关于此运河的舆图, 这舆图是国师亲自规划,挑选的最易凿通最快连接南北的河道路线,其中只有两个部位需要开凿人工河道, 其他地方都只要疏通开阔原有河道便可, 这大大缩短了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劳民伤财。

如今, 他南三州防洪堤规模大致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精进填补,查漏补缺, 完善整个南三州的防洪体系。

不久前, 宁景在包括渭河在内几条河域的关要处建立了“水则碑”。

水则碑分为左右水则碑, 左水则碑记录历年的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记录下这些, 就可累积起来, 起到预警作用。

如某一次水位到达一则, 就可根据以往记录推测, 水在此位,低田无恙;

到了二则,则是水在此位,极低田地被淹;

三则,水在此位,稍低田地被淹;

四则,水在此位,下中田地被淹;

……

七则,水在此位,极高田地俱被淹。

根据这个,每次勘察到水位到了何处,就可提前推测会不会淹没田地,哪些田地受威胁,可以提前做出防范。

在渭河选定一处合适位置,宁景另外立起了一座水文站,效仿华夏的“白鹤梁”,准备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渭河的枯水水位,并以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另外,宁景颁布实施《河防令》,规定从当月起,沿河官员必须每月轮守监察河水涨退情况,并记录下来,同时朝廷派出官员沿河考察、督促沿河的城、镇、村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若遇河防紧急时,沿河州城和都巡河官等应共同商定抢险事宜,减少损失。

最后,便是关于沿河官员的奖功罚罪,防汛期间无论有功还是有罪,都要上报,再论情况定处,有功则赏,有过则贬。

忙完这些,南三州的防洪事宜已然准备的差不多,时间也一晃过了新年,来到了宁景穿越后的第四年,启帝二年。

便是过年,开凿运河的事宜依旧没有停下,自十一月中圣旨到来后,南三州便开始新一轮征徭役,也幸得宁景之前强制执行的八小时上工制度,服徭役者虽然累,但到底没有将人劳垮了,而且由于奖赏丰厚,百姓们怨言也少,就算再继续征徭役,也没有弄的怨声载道。

夜深人静,宁府书房中依旧灯火如昼,宁景送走了一批从南煌州赶来报事的官员,直到人离开后,他还站在院子里,抬头看了一眼夜空。

时值冬末,夜空辽阔空寂,只零星点缀了几颗星子,连月色亦不知去了哪里。

约莫,是要下雪了。

清冷的夜风拂起宁景的袖袍,他收回目光,转身回了书房。

这次南煌州官员所来之事,是因他们当地有人借年节期间修运河之事,寻机挑事,起事者是两个监工,也不知是不是被话本子洗了脑,竟想效仿前朝□□起义,当一回枭雄。

以他们的话来说,如今正值多事之秋,朝廷幼帝登基,江山不稳,摄政王虎视眈眈,连年强征徭役,大修运河水利,正是天下大乱的预兆。

在这个时候,第一个站出来为民发声之人定然是振臂一呼,万千百姓呼应,就可占据先机,日后不说当那开国皇帝,当盘踞一方的枭雄应该不在话下。

这只能说那二人想太多了。

当地官员刚听说这二人闹事时,只把这事当做笑谈,没有放在心上,只要明眼之人都知道,他们如今的情况和历史上起乱完全不一样,这么好待遇的徭役还能起乱,就应该抓起来打一顿。

但当地官员没想到,也真的会有人信了那二人的鬼话,跟着一起闹起事来,而且人数还不少,足有三百之众。

事情一下就大了起来,不得不出护城卫去镇压,而且之后若是处理的不慎,怕还会出更大的乱子。

这件事是当地官员没有处置好,于是便连夜过来找上宁景请罪,并询问下一步该如何做。

对于出这种事,宁景并不意外,总有人不识好歹,便是他们费心费力安排的再好,把利弊好坏都摆在明面上,他们也依旧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这一次徭役,可以说不止在姜朝历史上,便是追述所有有史记载,都可以说是最宽待的一次,朝廷国库里的东西如流水搬出,也幸得姜朝此前皆是盛景,积累雄厚,才能维持的住。

便是如此,慕扶光和衡王也被户部等官员念叨的耳朵疼,似乎姜朝历代来的积累会一朝败光在他们手里。

但是衡王等人也想的明白,与其等姜朝毁于天灾,灭于外族马蹄践踏之下,那些财富被外族瓜分,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