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03


通,虽没有说出大米是长在树上,只要摘的这种话,但也是表现的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

现在却能对这些农作物说的头头是道,显然是出来这段时间有心留意过,学习过,而这些日子陪在慕扶光身边最久的人就是柳静秋,故宁景有此一问。

柳静秋轻轻一笑,道:“我能教什么,夫君莫不是忘了静秋以往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哪懂这些农耕之事,是扶光聪慧,加之有心好学,才会了这些。”

他这却是谦逊,再不懂他也是从村里走出来的人,耳濡目染下总是比城中人对农耕懂得多些,而且当初宁何氏也教了他许多,不说像那些一辈子劳作于田野中的老农那般,对农耕之事如数家珍,也是能知五谷分四季。

宁景微微一笑,捏了捏柳静秋的手,作为一位储君,慕扶光乐意去接触这些是一件极好的事,懂民生知天下,才能明白根本。

江家不愧是土地主,家中的田多,种植物也多,带他们看过冬麦后,又去了其他田地里,其中还有一片甘蔗地,里面还有农人在收甘蔗。

江大哥直接上去就砍了两根下来,招呼宁景几人吃甘蔗。

他们边吃甘蔗,宁景和江大哥就聊起北地干旱这事,北阳州旱情没有北漠州那般严重,只是雨水逐年减少,到底是影响了收成,对此,江大哥也是颇多忧心。

“今年儿的粮比往年又涨三文钱,家家户户吃饭都占大头,要是这天继续下去,怕是过不了几年,要闹起荒来。”江大哥感叹道。

他们家土地多,产的粮也多,自己家在城里就开有粮铺,粮食价格涨对他们却不是什么喜事,若是可以,他们也宁愿如往年那般。

粮一旦涨起价来,各行各业都要随之变动,等到粮食价格抑制不住时,也就要乱了。

江大哥似是想起了什么,目光悠远了一下,叹了一口气,道:“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就闹过一次荒,那饿肚子的感觉,我现在还记得,抓心挠肺,恨不得抓到什么吃什么,什么树皮啊土啊,能吃的都吃,这人一饿疯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听说,那会儿有的地方,还吃两脚羊。”

宁景和柳静秋目光同时一凝,脸色有些沉重,只有慕扶光不明事情,问道:“两脚羊是何物?”

江大哥看他一眼,故意阴恻恻一笑,道:“那两脚羊啊,味美肉鲜,不是羊肉甚似羊肉,听闻有些肉嫩的像羊羔,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慕扶光眉一皱,甘蔗也不吃了,道:“那到底是何物?”他直觉不是什么好东西,心里有些着慌。

江大哥却是看了宁景一眼,他将慕扶光当作了宁景的晚辈,也不好当着人家长的面吓唬小孩,那种事说出来,要是小孩吓哭了,也是难办。

宁景却是点点头,示意江大哥直言无碍,慕扶光和普通孩童不一样,这位是以后的君主,有些事瞒着他没必要,反而是让他知道了,心里才好有警戒。

江大哥收了笑,语气不由带上了两分沉重,道:“人肉啊,两脚羊,不就是人么。”

慕扶光一怔,久久不言。

待一切看完,回去后,江大哥还打趣宁景和慕扶光,言说像慕扶光这样小还对农事感兴趣的孩子不多,不如跟着他去学种地,日后像他们那般当一个土地主,至少吃喝不愁,不用吃两脚羊。

这让慕扶光嘴一撇,难得露出小孩子的几分神态。

宁景却是摇头一笑,要是江大哥知道慕扶光他家是这个天下的“土地主”,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话给自己一嘴巴子。

从江家离开后,宁景带着柳静秋,慕扶光,还有一众护卫继续在北阳州各处逛了逛,一直到十一月末,才回返了石观城。

京城来的那批人二十号左右已经抵达了地方,此时都在北漠州州城,落凤城落脚。

沈大人过去商议了几回事宜,回来正好遇到宁景等人归来,便把上头的决定说与宁景知晓。

也不知上面的人是如何商议,决定把宁景等人都调离回去,重新安排了人过来接手,而且新任石观城县令也是已经上任,他们一行人还宿住在县令府邸也是不太方便。

沈大人已经和他们交接了事宜,就等着宁景他们回来,再把剩下的事和京城来人交代清楚,他们便就可以一起回程。

对此,宁景也是不置可否,既然是上面的决定,他遵从便是。

不过,在离开之前,他需要把自己要做的事给安排好,所幸他已经把东西准备的差不多。

当天晚上,宁景就在书房挑灯夜战,外面值守的人只看到一道人影伏案书写,不时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如此,一夜便过去了。

翌日,宁景拿着写好的东西,跟随沈大人一同去了落凤城。

第273章 太子拜师

落凤城。

在传舍里, 宁景见到了司农寺的姬大人,这位大人及冠之年,面相端方, 清俊挺毅,气质颇是清贵。

姬大人见了宁景,眼眸一动,先行了一礼。

宁景回礼过后,也不言废话, 将手中准备的东西交给了姬大人,那是一本书, 以及一本还未装订的小册子。

姬大人接过后, 细细看去,态度没有一点轻视,良久, 他郑重的将一书一册合在手里, 看着宁景,不语。

宁景微微一笑, 道:“望这些东西,有助于大人。”

“太贵重了,此书此册可安北地, 可兴天下。”姬大人沉声道。

宁景给他的书便是北地地质勘录, 里面又新近补充了很多, 可以说是尽最大可能把对北地的了解记载其中,并且和第一版不同, 宁景还记录了北地一些地方的风俗文化, 人文传说, 这些东西里面包含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性, 更方便他们对北地了解,解决这次事件。

而宁景给他的这本其貌不扬的册子,贵重程度更是难以言说,里面记载了三种宁景结合北地境况后整理出来的种植方法,有畎亩法,代田法,区田法,这三种方法都是华夏数千年对抗旱灾的农民的重要累积经验,可以蓄水抗旱,保持农作物产量。

此外宁景还就北地几处地方提出建造“溪井”,这也是华夏历史上对付旱灾的一个重要措施,建造溪井,储备水源,待到旱时,便可架起水车,取水浇灌。

溪井不比水库运河,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劳民伤财,它可以因地制宜,家家户户建造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宁景虽然私心觉得,按照三年后,南涝北旱的灾情,若是能兴修运河肯定是极好的事,然而,这样大的工程,不是他能提出来的。

现在姜朝一片盛世太平,谁愿意去提这么个劳民伤财的事,一个不好,搞得动荡,谁能担这个锅。

宁景虽然暂时担任了执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