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5


些精彩绝伦的故事。

宁景明白衡王的意思,他需要自己将华夏文化带来姜朝,浇灌这里贫瘠的文化之土。

毕竟,虽然很多年后姜朝也许能慢慢拥有自己的文明,但是不代表它不能接纳其他文化融入,文化之间本来就是互相流通,包容,最后相融的。

姜朝的先祖就很有先见之明,曾立训,姜朝海纳百川,不拒外者,博采众长!

实在是气魄,且对姜朝信心十足。

先贤自知姜朝输在文化方面,这却是和姜朝的地理有关,宁景不知姜朝之外的海域是何样,但是也听闻姜朝几乎是偏居一隅,海面上有一道天堑屏障,常年雷霆暴雨,进出皆难。

在七百年前,这片土地上还分立成许多小国,后来姜朝崛起,一同九州,成了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

而那之后,姜朝再想往外扩张,却发现自己就像独立在海洋之上,若再想接触外人,却是千难万难。

如此一来,姜朝却像是被迫锁国了一样,不仅是物资,文化流通也很难。

好在姜朝地域够大,各类物资不缺,生活倒算富足,就是精神世界颇为匮乏,这一点也只能靠时间和本土人们的智慧慢慢堆积。

每年,也会有外出航海的船只带来他国文明,只是到底不多,还有记载表明,姜朝之外许多地方的人还以部落而居,连文字都没有,相比较起来,姜朝已经算很先进了。

而这,也是姜朝先贤的自信。

那些先贤敢立言不拒外者,博采众长,就是不怕他国文化影响到姜朝子民,不怕被同化。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姜朝欲为之事,就是采他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其中有风险,但是利益更大。

而华夏的文化输入到姜朝,对他们却是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文化输入最怕的就是本国人民太过崇拜他国文化,从而导致人心不齐,一心向外。

但华夏在这个世界都不存在,华夏对于姜朝就像传说中的仙境,很美好但虚无缥缈。

这就像是有人想崇洋媚外,结果这个“外”都不存在。

姜朝就算全盘接纳了宁景带来的华夏文化,引得百姓争相追捧,也无所谓,毕竟华夏只存在于传说中,不能对姜朝产生一点威胁,但是华夏的文化却足够推动姜朝文明前进千年!

当然,这只是宁景单方面知道,而衡王敢开这个口,自然是从他的角度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曾各方面打听过华夏的存在,可是事事都只指向了宁景,唯二还可能知道一点“内幕”的就是宁景的同窗冉书同,此外就探听不到一点华夏的信息。

这实在是太过神秘了。

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见,偶尔的时候会有他国人士误入姜朝领域,带来许多新鲜的事物和文化,而那些人也只有小猫二三只,他们消失后,那个国家的存在也就在姜朝消失,只留下一个名讳和一些文化落在书中。

衡王也想过,华夏也许是海域之外一个很强大的国家,但姜朝外面的海域是最天然的屏障,既阻碍了姜朝却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就算华夏的存在对姜朝日后可能有危害,但那也是不知多少年后,两相比较下,先学了人家先进的文化再说,只有先强大自己才能不虚外敌。

而且,衡王很有自信,几百年来,姜朝的子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自出生起就知道自己是姜朝人,他们的根牢牢扎在心底。

他国的文化固然锦上添花,迷人眼,但是最终只会同化在这片土地上,而不是侵占。

衡王定定看着宁景,道:“景先生,姜朝需要你,姜朝的孩童需要那些寓言故事,就像新生的花朵需要露水浇灌,那些寓言故事就是最好的养料。”

作者有话要说:

继续修下一章(哭泣)我再也不想崩文了

第189章 儿童图画(已修)

宁景哑然, 他确实被衡王的话说的有点热血沸腾,也由衷佩服衡王的格局。

不论是永安城之事,还是寓言故事, 衡王自始至终都是在为国为民,没有一点私心。

对于这样的人,宁景是敬佩的,想来没有谁不希望上位者是这样的人吧。

想到这个,宁景就有点想吐槽, 就目前他见识到的皇家之人,不论是敦夙大长公主还是衡王, 都是颇具气度风骨。

前者行事果决, 雷霆手段,颇有霸主之风,后者温文尔雅, 对事待人循环渐进, 为君则明,为臣则贤, 皆是不负皇家身份。

这两位就如此了不得,按理来说,能在这群人里脱颖而出, 登上帝位的皇帝该是更出色, 但就宁景目前接触到的种种事情, 却给他一种当今圣上毫无作为的感觉。

就如先皇逸帝那般千辛万苦扶持女子哥儿,好不容易筑起的大好局面, 一切欣欣向荣, 偏偏这位圣上等位后毫不作为, 任由局面回到从前。

当然, 也许是立场不同,当今圣上可能也是偏向守旧派,所以才如此,不过若他是守旧一派,逸帝能选他当太子,也挺迷惑的。

但事情诡异就在如此,圣上若真的偏向守旧一派,那本就根基不稳的革新派早就没有立足之地,偏偏现在还能和守旧派斗得旗鼓相当。

其中,圣上的态度就很耐人寻味,他像是甩手掌柜,谁也不帮,任由他们斗来斗去,而他坐山观虎斗。

只是,这样做对他有何好处呢?

只能任由二派斗争,搅得满朝皆乱,上下不宁罢了。

但这些也不是宁景能管的,他最多只能肺腑两句。

对于衡王的两个要求,宁景表示都没有问题,只是这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

就比如张三的故事,总得让他回去查查资料,慢慢编写,之后还要找人补充评看,一起完善。

再则,寓言故事想编写成册,如衡王想的那样出版发行,也得宁景一个个慢慢写。

而且宁景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既然要做这两件事,他自然要做到最好,不会马虎行事。

既然是儿童读物,那定是要设计的适合孩子看,几乎是瞬间,宁景就想到自己前世的那些图画本,孩子对于图画的兴趣绝对比文字高,而且图画更能给人具体的画面感。

宁景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了衡王听,并且顺手从袖中拿出柳静秋给两人画的一对Q版画,这画像在前世可以说是“情头”,宁景也是常常带在身上,偶尔会拿出来看看,心里熨帖。

衡王看到这种画风奇异但是又十分童趣可爱的Q版画也是十分新奇,听宁景的意思,想用这种画给寓言故事插图,也是连连点头,心中深深觉得这件事找宁景是找对了。

接着,两人关于出版寓言故事一事商议了许久,互相交换主意和想法,这一聊,就顺便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