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1
书信是谁人给他的,他到底成了谁手里的棋子。
衡王摇摇头,叹气一声,有些无奈。
他也承认,他刚刚是在故意诈宁景,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宁景,若是心理素质差一点的人,怕是马上得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说错了,或是说漏了,然后立马胡乱解释一大堆,证明自己没有撒谎。
而人一旦慌张,下意识就会抖落很多消息,从中仔细盘查,这个人就会没有秘密可言。
可是,宁景太稳了,说话滴水不漏,把该说的说了,然后就一句多的不说,任凭你怎么看,反正他稳如泰山。
这让衡王知道,他是套不出什么话了。
“原来如此,”衡王笑了笑,下一刻脸色却突然一板,道:“那景先生可知,你此举却是为自己招来了大麻烦。”
“……”宁景沉默了一下,目光有些疑惑,看向衡王,抬手一礼,道:“不知此话何解,还请王爷明言。”
衡王莫名哼笑一声,眼神有些冷意,他语带讥讽,道:“景先生想来也是博览群书之人,那本王考考你,《竹书纪年》中,对地龙翻身之事前因后果有一段描写,景先生还记得么?”
宁景微愣,脑中翻了翻原主的记忆,还真记得这一段。
他下意识回道:“崇宇七年,西定州余阳三城地龙翻身,屋舍崩塌,地宇开裂,如道道龙蛇腾起,伤者六万之数,亡二万五千余人。”
那次地震绝对是姜朝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地震,永安城这次地震已经足够吓人,但在其面前,也就是个弟弟。
衡王笑了一声,道:“后面呢?”
宁景继续道:“后,经各方盘查,知地龙翻身乃有妖邪作祟,致天运失其道,降此灾祸,妖除,灾平。”
“……”
宁景眨了眨眼,看向衡王,后者似笑非笑看着他,意味深长。
妖除,灾平——
宁景脑中电光火石一闪,顿时明白了衡王之意——有人,要拿他顶罪!
衡王刚开始对他态度亲近,却突然盘问他怎么知道要发生地震,还摆明告诉他,他调查过他,知道他曾提前把自己夫郎送走过。
如此种种,加上衡王直言,他这个行为为自己招来了大麻烦,又让他背这段记载,几乎就是明示他,他要被人抓去顶地震的锅了!
宁景心里有一句脏话很想骂出来。
他脑中各种灾年记载轮流转,像被《竹书纪年》打开了一个阀门,其他类似的书籍内容接连滚来。
《汉书》记载,崇乐年间,北冥州全州天赤如血,五年大旱,六年大水,七年蝗灾,大饥,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妖邪作祟,妖除,北冥灾平……
《姜朝荒年史》记载,明德十五年至二十年间,东莱州五年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旱鬼横行,鬼除,天降大雨,灾平……
《三洲记事》记载……
……
各种信息在宁景脑中轮轴转,不得不说,原主记忆挺好,那些书宁景本人是一本没看,全是原主曾经看过的,却能一直记得。
而回观那些灾年记载,各种惨绝人寰,哀鸿遍野,最后总结出来一个共同点——
发生天灾,抓妖除鬼,妖灭鬼亡,灾难平息。
合着天灾的锅,全是妖邪背,只要除了妖邪,灾难就能平息。
可是,哪来那么多妖邪??!
宁景回忆那些内容,只觉得荒唐,而且恐怖。
那些“妖邪”,真的是“妖邪”么?
怕不是一个个被抓去顶罪,粉饰太平的倒霉鬼,可怜人!
一地发生天灾,死伤太多,呈报上去,哪怕明知天灾不可挡,但上面难免会降罪下来,从州守至当地县令,都逃不过被责罚。
而这个时候,若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如天灾是由某某妖孽引起,官员已经把妖孽拿下,处死,平息了天灾,那这也算“将功折罪”,上面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大家都皆大欢喜。
这是一招百试不爽,上下心照不宣的招式,且把这个消息传出去,也最是能安抚民心。
毕竟那些受灾后的百姓,需要一个安慰和保证。
这个保证就是让他们相信,天灾已经过去,不会发生。
——把引起天灾的“妖邪”当众处死,就是“保证”。
妖死,百姓心安。
言而总之,灾后,需要有一个或者一些人当这个“妖邪”,当这个“保证”,背这个锅。
毫无疑问,按照衡王的暗示,现在有人要让宁景当这个“妖邪”,顶这个锅。
宁景:“……”
草!
一种植物。
作者有话要说:
对不起,重新修文,从这一章开始。
第187章 州守下场(已修)
“景先生想来已是明白本王之意了。”衡王微微一笑, 端起茶轻轻吹了吹,品了一口,动作慢条斯理, 雅然随性。
宁景平静下心绪,郑重抬手一礼,真心诚意的道:“宁景明白了,多谢王爷提醒。”
他不怀疑衡王骗他,处于衡王这个地位, 很多消息都有来源,且对方敢这样直白的告诉他, 那说明这消息假不了。
而且衡王先是表明他是有事寻宁景, 不先提事情,却是告知宁景这件事,摆明是要先施恩于他, 然后再提要求, 这也算一个交换了。
宁景不得不承这份恩情。
因为想拿他顶罪的人十有八九就是永安城的官员,这次地震永安城死了一千多人, 各方面损失惨重,这件事肯定要上报京城,而他们肯定不想自己扛这个罪名, 那定是要效仿书上的招式, 找个人出来顶罪。
而这个被拉出来的人需得“表现”的合情合理, 或者说“不正常”,才能把妖邪之名扣在他身上, 堵住悠悠众口。
只是宁景有些意外, 这些人怎么就能想到他身上?
不管如何说, 他所作所为虽然看起来有些“先知”, 但他也实实在在救了那么多人,灾后也留下来那么久,帮着安抚民心,给孩子们讲故事,就连他的夫郎都不辞辛苦跑过来一起帮忙。
那些人怎么想的,居然要拿他背这个锅。
他实在有些想不明白,有心想问一问衡王,又觉得冒犯。
而要是永安城的官员铁了心要拿他顶罪,他只是区区说书先生,怎么反抗的了?
宁景脑中思绪轮转,他绝不会束手待毙,凭什么拿他去顶罪,而且这种把人定罪为“妖邪”之事本来就是草菅人命,说它一句封建陋习都是轻了。
说实话,这种事在古时很多地方都常见,遇到灾难第一时间总是想到祭天或是斩杀妖邪,而不知有些事是自然灾害,需要靠大家一起团结度过,以为献上祭品或除掉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