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8
不主动往刘邦跟前凑,刘邦也不喜她的性子,宠幸的次数之少,在夫人中可以排到最末。
可就算这样,薄姬有了刘恒,还能在后宫保住自己,在刘邦死后得到吕雉恩准带着弟弟举家随儿子就藩,过上自己当家做主的日子,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谁能想到,这种日子,居然这么快就到头了?
那神谕中提到汉文帝刘恒时,他们母子不但没有欣喜之情,反而如闻霹雳。
在吕雉母子死了以后,知道自己能当皇帝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吕雉母子都安然健在,显然还活得很好的时候,被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未来皇帝……那跟天降黑锅下刀子雨一样,都是要命的。
哪怕他在得知因为“戚”如意谋逆作乱,导致刘盈病重,不能上朝听政,由吕太后亲自临朝听政后,第一时间就上表问安,还恭恭敬敬地学着大哥二哥请太后称帝,以名正言顺。
他已经够小心够谨慎,求生欲满满的,可还是扛不住天降黑锅,砸得他完全措手不及。
好在背锅的不止他一个。
听说还有去看太学书院典礼的刘濞,当场被请去面圣,直接被撸了吴王的名号,继承了他爹的合阳侯爵位,反倒是他那刚刚下葬的老爹,得了个追封成了代顷王。
至于大哥刘肥就更惨了,听说“七王之乱”他家就占了四个,其中一个现在还是在吃奶的小娃娃。
结果大哥不光将自己的封地送了一郡之地给鲁元公主做封邑,还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们都送去长安读书,也跟做人质没什么区别了。
就这样,最后还因为他的一个宠姬的兄长强占民田害了人性命,被告到了太后面前,太后一怒之下,又削了他三郡之地,让他回去整顿吏治,若是再犯,恐怕连齐王之位都要保不住了。
刘恒看完这些消息,担心之余,也有几分安心。
虽然看起来十分吓人,可相比父王当初清除开国攻城异性诸侯王的手段,吕太后简直仁慈到家了。
看看那些连求“全尸”都不可得的诸侯王,动则被诛三族烹肉羹的功臣们,消减封地,罚点俸禄,那能叫事儿吗?
就现在那些封地,多少是荒无人烟的野地,真给得多了,守都守不过来,还得想办法安民济民,没一点省心的。
封地小一点,俸禄扣一点,都不要紧,只要能活着,安安稳稳长大,娶妻生子,已经是刘恒最大的期盼了。
至于长安……他更在意的是随着使臣和快马们送回来的“元纸”和纸书,还有他们提及的太学书院。
在父皇过世之后,母后执政,居然没有继续去修缮皇宫,修建长安城,反而先在城外修了这样一座堪称“宏伟”的太学书院,吸引了全天下的学士们不远千万里奔赴长安。
这本身就是一桩奇事。
父皇刘邦不爱读书之名,天下皆知。
太子饱读诗书,仁慈宽厚,品德尚佳,在诸位兄弟中也颇得人望,若不是吕后昔日替刘邦出手算计功臣和异姓王时手段狠辣,有这样一位兄弟继承皇位,真是其他兄弟的福气,至少不用担心自己会因为曾经有过皇位继承权而被斩草除根。
可现在刘盈主动提出禅位给太后,刘如意变成了戚如意被灭戚氏满门,稍微懂事的兄弟就不能不怕了。
然而太后居然根本没动手,哪怕刘肥在她眼皮子底下蹦跶那么久,也只是被削了点封地,罚了点钱,送儿子去读书当人质就没事了。
太后似乎并不急着登基称帝,而是稳扎稳打地收拢民心民意,收回诸侯封地,树立自己的权威,培养自己的人手,按照这样继续走下去,要不了几年,这普天之下,读书人称颂的是太后的知人善任,将纸张书籍普及民众,让更多寒门学子得以读书上进。
普通百姓则会对分田减税让他们吃上饱饭的太后感恩戴德,而不记得这曾经是刘氏的天下。
刘恒不由打了个冷战,视线落在了那洁白的元纸上:
“土豆,在长乐宫试验田亩产两千余斤,蒸煮烤皆可,即可为菜,亦可为饭,两亩产出,便可活一户五口之家,且无需上等良田,沙地旱地亦可种植……”
代国的土地贫瘠,只能种些高粱和小麦粟米,产量极低,五口之家便是有百亩田地,一年到头劳作不休,三十税一的情况下,也只是堪堪果腹,还不敢说完全温饱。
可换了土豆,只需要两三亩地,便可养活一家人。
如此,他们便可敢再多生孩子,多分田地,有更多的人手干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生的越多,地少产出少,饭不够吃,还得多交人头税,最后就不得不忍痛“生子则杀”,只保留最基本的人口。
在这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家,人口才是第一位的。
前秦灭亡之后,又是楚汉战争,到如今大汉的人口数量已经降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底线上,若是不能够让百姓安心生产生活,就无法保证以后的发展,旁边还有个虎狼般的匈奴在觊觎着,随时都会扑上来咬一口。
刘恒比谁都清楚,这土豆和长乐宫中所谓的“试验田”新粮种,对大汉意味着什么。
高产的粮种,丰收的粮食,可以让更多的人活下去,人口的增长,才是整个大汉帝国强盛的基础。
有粮,有人,有书……
难怪朝中大臣们,再也没有敢像当初反对父王易储时的强项老臣,敢于出言反对太后登基称帝之事。
这是开万世先驱,亦是为万民谋生计之大事,哪怕太后只是一个女子,但她做到了连父皇都没做到的事,天降神谕之下,又有谁敢反对,谁能反对她即将登上的高位呢?
御史大夫周昌当初被父皇压倒骑在脖子上,都敢梗着脖子骂他是夏桀商纣一样宠幸妖妃昏了头的暴君,可现在面对这些,他都没有出言反对太后称帝。
刘恒便知,一切都不一样了。
一切……都跟他的前世不同,跟天降神谕中播放的历史轨迹不同了。
是的,他在抵达代国之后,也曾高烧一场,便有了前世的记忆。
所以在他听说刘盈高烧一场后,便没有再上朝,甚至主动让位给吕雉时,也以为刘盈有了前世的记忆,不愿再与母后争权,才会主动让位。
可现在看来,真正不一样的人,是母后和鲁元公主才对。
前世他可没有听说过什么天幕神谕,更没有听说过“元纸”“土豆”和太学书院,他只需要静静地在代国等着,等着长大以后,和他的妻妾们生下一个个儿子,等着刘盈和太后陆续病逝,便可轮到长安的大臣们请他入京称帝。
在他还在纠结这一次要不要护着自己的原配妻子,纠结还要不要扶持窦氏起家,纠结着登基为帝以后该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