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2
房子快好了。”
“早呢。”卫长君微微摇头,“大院和东西中三个小院好了,北边那排奴仆房也好了,但里面空荡荡的连张榻也没有。等榻做好,锅碗瓢盆置办妥当,最快也得到六月。”
东方朔朝西边看,“韩上大夫和魏其侯立冬前还能搬过来吗?”
“他们家需要添置的东西少,也不用再买奴仆,人过来的时候绕去东市把物品置办齐就行了。”卫长君看向刘彻,“您只是来看看?”
刘彻轻轻抬手,东方朔带人退到东边渡口。刘彻示意卫长君跟上,他往西,到韩嫣家门口停下。
卫长君一看要避开所有人,心中一凛,“出事了?”
出事倒没出事。
去年除夕前,各地封王送的节礼比往年多一成,刘彻便知道他们真的很满意红薯玉米以及农具。过了除夕,刘彻就颁布了“推恩令”。
除了封国王爷和太子没人不高兴。刘彻派出去的细作送来消息,各封王府上很不消停,就算兄弟父子间没动手,也不如以前心往一处使,简而言之,人心散了。
刘彻登基之初就想探探匈奴的虚实。然而那时宫里有太皇太后掣肘,太皇太后并不喜欢他,宫外的封国一个比一个强,并不适合大军出击。
现今兵强马壮,各封国今年消停不了,刘彻觉着时机到了,就来问问卫长君的意见。
卫长君一个农夫,必须没意见:“我连《周易》都没怎么看过,测字算命更是一窍不通,您问我?”
“你看过兵书。”刘彻提醒。
卫长君:“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您知道匈奴有多少人马?哪怕长安有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可以做向导,可这么多年,朝中谁敢跟匈奴交手?”
刘彻眉头微蹙,很不喜欢听到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胆小?”
卫长君微微摇头:“陛下,您其实也没底吧?你如果已经决定了,就按照自己想的部署。反正早晚有一打。”
“输了呢?”
“胜败乃兵家常事。您有心理准备就行。”今日卫青没来,即使来了,卫长君也不敢提他,毕竟他也不知道卫青有没有准备好,亦或者还得两年积累,“我是真给不了您意见。”
刘彻指着天上。
卫长君:“他给我送东西都不露面,有事交代就托梦,您觉着呢?”
刘彻揉揉额角:“朕只能靠自己?”
“你这两年挺得民心,就是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总结经验,来年再战。”
刘彻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卫长君怕刘彻过于依赖他那点神奇,以后有事没事都来找他问吉凶,“陛下要是还没底,那就去城里找个术士算一下。但有一点,结果不好,你不能把人砍了。否则我罪过就大了。”
第103章 不能人道
刘彻心说, 还能影响寿命吗。忽然意识到不对,卫长君叫他算吉凶——当初拆穿李少君的时候,他可是毫不手软。
“你不是不信那些?”
卫长君:“我不信鬼神。”
刘彻细想想那日发生的事, 卫长君针对的确实只有鬼神仙药,“长君, 将士们的性命不是儿戏,你要是知道什么——”看到他摇头, 刘彻说不下去,“要不你今晚做梦问问?”
卫长君侧目。
刘彻被他看得心虚窘迫,“此番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出兵匈奴。”
卫长君:“既然陛下这么怕失败, 那就算了?”
那哪行啊。大汉有人有马有粮有草, 却缩在关中不露头,让匈奴以为他怕了,指不定哪天就挥师南下剑指长安。
“你觉着朕当令何人为将?”刘彻心存试探。卫长君只觉着好笑:“何人为将该由陛下决策。我一个种地的,连雁门关在哪儿都不知道——”
“不知道?”刘彻打断他。
卫长君顿时想把韩嫣阖府上下问候一遍,嘴怎么那么碎, 什么都跟他说, “就算我知道雁门关在北,可朝中那些带过兵的人我就知道一个李广, 总不能叫李广统领三军。”
这话反倒叫刘彻意外,李广的名气很大,若是问八阳里村民, 他们一定认为李广当得,“飞将军不可?”
“飞将军骑术精湛不假,您祖父还在时匈奴入关,他斩杀很多匈奴也是真,但他顶多是个先锋。后来‘七国之乱’他立过功, 可他是周亚夫账下的一名骁骑都尉。周亚夫您比我熟,细柳阅兵。跟着这样的人,他不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加上他的一身武艺,又正值壮年,想不立功都难。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屯垦戍边。这样的李广如何号令三军?”
卫长君的两个邻居,一个是窦婴一个是韩嫣,刘彻不意外他连“细柳阅兵”都知道,“仅凭这些?韩信为将之前也只是个受过胯/下之辱的卑微小人。”
“我承认世上有天纵奇才。但也有句话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当真是个统领三军的人物,您父亲为何不封侯赐爵,而是调他为上谷太守?”
刘彻知道这段历史,李广明知梁王有意皇位,而景帝只想传给儿子,“七国之乱”时,梁王看好李广授给他将军印笼络他,李广身为朝廷的人,拿着朝廷俸禄,竟然接了,“那是他不会做事。”
“陛下认为大将军只是带兵打仗?不需要调度粮草,不需要鼓舞士气,不需要恩威并施御下有方?”
刘彻了解李广,说好听点他生性耿直,不好听点鲁莽无脑。他是很勇猛,但谋略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其实刘彻也没打算令李广为大将军。可以说朝中还没人能担此重任。
然而刘彻来之前从未想过卫长君竟然跟他一样不看好李广,“李广什么秉性你都知道,还说不了解?”
卫长君皱眉:“抬杠呢?有没有说那些带过兵打过仗的人,我就知道一个李广?”
刘彻跟卫长君认识这么多年,占尽便宜的只有他,以至于偶尔被卫长君刺几句,他也不好说什么。久而久之,不顺耳的话由卫长君口中说出来刘彻反倒习惯了。
刘彻不以为意,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卫长君笑道:“您再看也没用。你的臣子,您比我了解。您都不知道该把将印授给谁,我说了你就信?”
刘彻不信,除非卫长君能像分析李广这样说服他。卫长君绝口不提,看来此次出征不顺。可三军未动,粮草已先行。此时收回成命也晚了。想到这,刘彻在此待不下去,决定回宫重新排兵布阵,损失压到最小,探探匈奴虚实,或吓唬吓唬匈奴,给边关百姓争取一两年喘息之机。
“你忙吧。”刘彻冲东方朔等人招手。东方朔跑去牵马。
卫长君:“这就走?”
“留朕用饭?”
卫长君拱手道:“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