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44
生津,胃里还暖暖的。
“都说煎炒烹炸煮熬炖溜烧,可是我在之前的几个朝代幻境里,吃的大多都是水煮的东西。”姜烟大快朵颐。
清朝离现代最近,她倒是没有什么饮食上的不适应。
甚至八大菜系其实也从清朝才形成这样的说法。
毕竟,川菜在大部分人的眼中,特色菜以麻辣为主。但是在明末清初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四川那边还是以甜口为主。
否则,宋朝的苏轼也不会有嗜甜的口味。
更不要说在宋朝之前,姜烟吃过最好吃的,大概就是用豆酱炖的肉了。
炒锅的出现,让中华饮食出现了另外一种可能。
柳永用筷子熟练的剃下骨头上的肉,说:“那是。我幼时在家中看古籍,姑娘可知这天下‘炒’的第一样东西是什么?”
姜烟忙着剔鱼刺,头也不抬的摇头。
看她这幅样子,柳永顿时翻了个白眼。
“炒鸡蛋!”
柳永道:“《齐名要术》中便有以铜做铛,以芝麻油炒鸡蛋。我小时候嘴馋,还吵着要家里做芝麻油炒鸡蛋。”
“想来是没有得到什么好。”陆游在旁边轻笑,比起柳永,他要显得斯文很多。
只是时不时就提醒姜烟吃羊肉。
“如今的羊肉大多都是商人从辽国买来的,也正是如此,羊肉贵,鱼肉则花样更多。”
北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可不仅仅是没有了国土。
连带着羊肉也成为了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送到汴京来了,那也是价格匪浅。
因此,没有了羊肉,猪肉更贱的情况下,临河的都城,鱼肉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没想到,政治还会影响到这么多地方。”姜烟很喜欢吃鱼羹,鲜得舌头都要没了。
桌上除了有牛羊肉,还有不少果脯和点心。
考虑到之后还要出去走走,姜烟只吃了个七分饱。
柳永倒是走的时候还不忘提着一壶酒。
走出酒楼,外面的喧嚣热闹简直是扑面而来。
姜烟不用去管身边的人未来是如何走向,更不用担心北方铁骑的马蹄和长刀。
只幻境中这一时半刻,短暂的做个北宋人,体验一番几百年前的夜市。
比起柳永直接领着人就往自己熟悉的地方走,陆游显然是个更好的导游。
“历来都有宵禁,大宋虽也有,可相比前朝就要灵活得多。”
陆游指着来往行人,对姜烟说:“唐朝以坊市划分,宵禁后坊门关闭,禁止百姓在街道上通行。大宋虽有三更的宵禁,可有时也并非不能通宵达旦的欢庆。”
“可以玩到第二天?”姜烟震惊。
她在上一个幻境里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宋朝人的夜生活真的很丰富?
“若是有精力,也可。”陆游颔首:“只是店家不一定有这个精力了。”
说着,陆游又指向左侧:“前面便是金明池,若是白日来看,会更好看。不过,夜间也有一番趣味。”
姜烟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您怎么那么清楚?南宋不是……没有开封了吗?”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3-20 20:34:31~2023-03-20 23:57:4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如痴似水 8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81章
◎*“大宋,你好啊!”“你好,未来的中国。”◎
陆游摸摸鼻子, 有点不太好意思的说:“幻境的时候来看了几眼。”
他是南宋人,却也向往北宋汴京的风光。
那是大宋曾经的都城, 而不是偏安一隅的江南烟雨。
“你们磨磨唧唧的干什么?前面还有更多好玩的。”柳永提着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花灯, 站在华灯繁华的汴京大街上,几百年前的昌盛夜景在他身后生动的展现着。
姜烟甚至可以看清楚这周围所有人的表情。
那么生动。
“来了!”姜烟拉着陆游小跑上前,跟着柳永继续往前走。
夜游汴京, 姜烟看到了恍若白昼的热闹。
提着食盒快速穿梭在市井中的小厮、戴着鲜花的宋朝男男女女、护城河上飘着的花灯, 一盏盏飘向远方, 仿佛要行至天际。
小吃更是不胜枚举。
饶是在幻境里,姜烟也吃了个肚儿圆,撑的几乎半躺在小船上说不出话来。
“好玩吗?”柳永眼中还带着怀念的兴奋。
见姜烟满足的靠在船上,旁边就是繁华的汴京城,柳永冷不丁的问。
姜烟点头:“我没想到古代的杂耍竟然这么有趣,还有瓦子里的那些歌舞竟然那么精美,比我之前在唐朝幻境里看过的宫廷歌舞也不差了。”
“唐朝艺人那是有朝廷供奉的。他们?”柳永对这些最是了解, 听到姜烟的话,端着酒杯嗤笑:“混口饭吃罢了。若是稍有懈怠,等待他们的就是饿肚子。活着才能精进技艺, 也只有精进了技艺, 才能活着。”
流落在瓦子里的宋朝歌舞艺人, 不仅会在瓦子里谋生,偶尔也会接到官府的工作。
但相比唐玄宗时期可以吃上“公粮”的艺人们来说,他们只要退步,那就是饿肚子。
姜烟听出了柳永语气里的郁闷和不忿,后面没有再说话。
汴京的夜晚繁华得像是一场醒不来的梦。
但也仅限于汴京城。
小船顺着河水向外, 待出了城幻境就到了白天。
如果汴京城内是一片欢庆的话, 那城外就是荒凉。
城郊的小村子里都是衣衫褴褛的农人, 他们无悲无喜的伺候着黄牛,扛着犁耙。
手上的农具都仿佛比他们这个人更为金贵。
下船后,柳永带着姜烟走到郊外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也是归开封管理,但又仿佛隔绝在开封的繁华之外。
柳永与这里的人似乎很是相熟,随手指着周围都能说点小故事出来。
“老三,你是家里最聪明的,你去读书。”
“对,你去读书,我跟大哥力气大,我们能帮爹娘干活。”
几个小孩蹲在一棵柳树下,大一点得那个手里还用柳枝编着花环。
其中一个最小的,还不会说话,穿着一件灰扑扑的小肚兜坐在地上。
身体细瘦,显得脑袋特别大。
小孩身边有个稍大一些的孩子,一样穿着打满补丁的衣裳,头发也乱糟糟的,听到面前两个男孩说话,连忙道:“家里没钱,我就不去了。”
“不能不去!”稍大一些的男孩连忙反对:“你要是考中了,咱们家就改换门庭,再也不用种地了。你去,我都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