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6
西祭祀,劳民伤财。你没错?”
赵恒怔愣的看着前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不思进取,养兵之法造成的冗兵,你真的没错?”
“宋朝从赵匡胤开始改五代十国留下的弊端,一直到你手中,虽文道昌隆,可武将却愈发寥落。”
“战事休止时,黄老学说并非不可。”姜烟低着头,压根不去看赵恒苍白的脸色和额间冒出的汗珠。
推行黄老学说的皇帝并不是只有赵恒。
当初汉朝建立之初推行的也是黄老。
可赵恒也不看看两方的差别。
汉朝周围虽有匈奴为患,但匈奴那时并没有染指中原的想法,大汉要做的就是以和亲纳贡,得一口喘息。
事实证明,这是对的。
几朝积累,到汉武帝刘彻打得匈奴四处逃窜。
可宋朝的情况是什么?
“辽国、西夏诸国虎视眈眈,你却在国内大兴黄老。主和主战,一目了然。”
赵恒快听不下去了。
咬着牙只说:“朕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
“你只看到了开封吗?开封之外呢?真的是安居乐业?”姜烟已经制茶完成,正双手捧着茶盏慢慢喝着。
盏中浅绿色的泡沫渐渐消去,香浓的茶汤在口齿之间蔓延开来。
她抬起头:“宋朝可从未阻止过土地兼并。”
耕田越多,底层越惨。
更不要说北宋初年可是有不少民间反抗势力的。
“你……我……朕……”赵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现代的时候,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
尤其是对比那三个不肖子孙,他简直是有道明君。
所以进入幻境的时候,赵恒并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地方。
甚至还觉得自己说不定会受到夸奖。
可没想到,他的一切,竟然在姜烟口中一文不值。
“凭什么?”赵恒忿忿:“我做很好……很好!”
“皇帝眼中的好。”姜烟不动如山,语气都没有变过。
越是这样平淡的语气,就越刺痛赵恒的自尊心。
他不相信自己在后世的评价如此之低。
姜烟看着这样的赵恒,可悲的抖了抖肩。
就是这样的宋真宗,在宋朝历代帝王中,还真算是明君。
“你胡说!胡说!”
所想与所遇到的相差太大,赵恒也难以控制的情绪暴涨起来,说话间就要朝着姜烟走去。
只是才走了两步,就被通过系统准许再次出现的赵匡胤抓住了衣领。
“你小子狂什么?”赵匡胤单手轻松的提起赵恒,伸手虚虚的点着赵恒:“姜姑娘说的有错?在现代看的那些纪录片里老教授们说的有错?既然得一口喘息,自当更为勤勉,锐意进取。你干什么?泰山封禅?老子都没脸去的地方,你倒是巴巴的跑去了!”
赵匡胤还真的没有想去泰山封禅。
燕云十六州不在,还有那么多地方不曾收回来,他有什么脸面去泰山?
赵恒却有那个脸皮去,甚至还有佞臣为了迎合他的心思,四处争相上报祥瑞,赵恒甚至伪造天书,以证明宋朝正统。
赵匡胤在后面看得都心虚。
“我……我……”赵恒想说自己去泰山,那也是为了证明他们赵家是受命于天。
可面对赵匡胤那双气得要吃人的眼睛,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作者有话说:
本来想加更的,但是我好困啊……
我争取明天加更!
给我自己打气!
第250章
◎*“中乙科第九十七名。”晏殊朗声道:“朱说!”◎
赵匡胤看他那个样子, 也说不出什么难听的话来。
只满眼失望的说:“你幼时不是如此的。当年在宫里,你最是活泼, 跟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也要做大将军。如今……”
他没有再说下去。
其实到这一刻, 赵匡胤都已经能看出大宋为什么一步步走向懦弱,走到人人可欺的局面。
从立国之初,帝王的锐意便已经被两场仗消磨耗尽了。
辽国的铁骑, 踏碎了大宋皇帝的刚勇, 折断了傲骨。
赵恒也垂下脑袋, 不再是之前那个要死要活的样子。
他也想得明白,对姜烟生气,倒不如恨自己的懈怠。
“我……”赵恒已经很难回忆起从前的那个自己了。
那个时候,他也不过七八岁,伯父在位,长辈之间的恩怨他根本不清楚,从来没有想过他爹会成为皇帝, 满脑子都想着要成为将军,驱逐辽人,收回燕云十六州。
可后来, 大哥疯了, 二哥死了。他做了太子。
爹驾崩的时候, 朝中却还有人支持大哥。
赵恒两条胳膊颓丧的垂下,他也想过要做一个好皇帝的。
看他这副模样,赵匡胤都不好说什么了。
只把人放下,又对姜烟说:“姜姑娘,我这就带他离开。”
幻境再进行下去, 也不过是赵恒驾崩, 赵祯继位。
姜烟看着站在赵匡胤身边, 已经没有了任何精气神的赵恒,心里又是唏嘘又是痛快。
唏嘘的是,赵恒算个恶人吗?比起徽钦二帝,比起赵构,赵恒早期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除了胆子小,后期又过于膨胀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好诟病的。
可转念一想,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决策者,赵恒的软弱和自欺欺人,坑的难道不是天下万民?
姜烟又觉得有些痛快了。
知道了自己后世评价,对赵恒这种颇有自信的人来说,是直击内心的惩罚。
赵匡胤带着赵恒离开,姜烟只坐在椅子上继续捧着茶盏喝茶。
“姑娘这茶,不知可否赠一杯与我呢?”出现在姜烟面前的,不是赵祯,而是晏殊。
晏殊捋着胡须笑容和煦,只看这姿态,谁也想不到这人内心藏着一位暴躁老哥。
“好啊!”姜烟也想要在晏殊面前露一手。
她跟着学过几种泡茶的方式,但还是第一次用宋代的点茶手法。
笑眯眯的开始用赵恒幻境里已经文火烘烤过的茶饼,搬出茶臼碾碎,对面的晏殊也坐了下来。
两人周围跟着变幻。
之前还在赵恒的书房,此刻却出现在一处大殿中,他们与大殿之间像是隔着一层透明梦幻的帷幕。
可以清晰的看到旁边那些伏案书写的学子们,还能看到坐在巡视的考官和在一旁维持秩序的侍卫。
晏殊接过姜烟的茶臼,卷起衣袖,把碾碎的茶叶末倒入茶磨中研磨成粉末。
“我在那儿!”
动手之前,晏殊指着那群学子中看起来最小的那个,颇为自豪。
“我幼时便有神童之名,恰逢宋辽大捷,各地推举学子去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