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4
呢!”
明燕对这些专业上的问题也不了解,但她有眼睛。
每次提到张僧繇的画,那几个历史教授激动的样子,足以证明这画的价值。
“你去忙你的,我也去忙我的了!”明燕消了气,噔噔噔下楼。
走到客厅的时候见那三人竟然真的在看纪录片,轻笑一声转身出去。
楼上的姜烟趴在沙发上发了会儿呆,随后也投入到视频剪辑的工作中去。
姜烟也不知道周奎在从前的单位对待下属是什么样,但至少她在周奎手底下工作还是非常开心的。
说放假就放假。
连着让姜烟休息了近十天,才晃晃悠悠的到别墅里来通知姜烟,明天就可以开始准备第二次幻境了。
“第二次幻境,是长庚先生和王贞仪。”姜烟已经盘算好了。
现在也不知道曹先生的书写得怎么样,能多给点时间就多给点,千万不能打断了曹先生的思绪。
“奎哥,咱们市里有没有可以观测到小行星的地方?要清楚一点的那种!”姜烟左右看看,见四周没有人,小声问周奎:“你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第二次幻境结束的时候,我想过去。”
周奎抓了抓后脑勺,嘴里咬着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天文观测台应该可以吧?我帮你去问问,要是不行的话,就只能去首都或者其他一线城市才行了。”
姜烟对天文学也不了解,只能先点头:“麻烦奎哥了!”
周奎摆摆手,夹着香烟去做幻境之前的准备了。
得知自己要进行第二次幻境,不管是宋应星还是王贞仪,都很紧张。
随着系统带着他们进入幻境。
姜烟睁开了眼睛,面前的宋应星都没有睁开。
好半天才等到面前这个十几岁的小少年下意识做出老年人扶着腰的动作,睁开眼后老气横秋的说:“我的天,这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说完,小少年低头看自己白嫩的双手,只在指节上有几个薄茧,手背上也没有看到熟悉的皱纹和老年斑。
宋应星抬起头,震惊道:“姜姑娘,这里还能返老还童?”
作者有话说:
来晚啦~
晚上再做数学题~
感谢在2023-02-17 23:27:24~2023-02-18 16:46:4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迦蓝 50瓶;芒果宅喵酱 12瓶;咸鱼一条罢辽 5瓶;溫貓與春、小铃铛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15章
◎*“长庚!我字长庚。名中有星,自然要做最亮的那颗。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我要做在黄昏时分,无人夺其光辉的长庚!”◎
“不是返老还童。”姜烟解释:“是我们在幻境中, 回到了您记忆中的年少时期。”
担心自己解释的不够清晰,姜烟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划了一条长线:“您去现代的时候是在这个位置。”
停下后, 姜烟再往前画了一段:“ 我生活在前面的这里。我们也是通过系统在这个节点遇见, 现在系统只是营造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幻境。”
姜烟另外画了一条平行线:“而我们,回到了您节点所在的前面。这里的一切都会对比您记忆中的另外一条线进行,您也会慢慢变老。”
这么解释宋应星当然能听懂。
“原来如此。这未来科技, 竟然如此奥妙无穷。”宋应星说话的时候还摸着自己的头, 也不知道系统是怎么捕捉到自己记忆的, 所编织出来的幻境竟然与他从前生活的地方别无二致。
也只是感叹了会儿,宋应星带着姜烟往村里走。
在他们身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农人们在田中劳作,远一点的地方还能看见耕牛拉着犁在泥地中缓缓走过。
路过池塘,还有大水牛趴在池中休憩,宽阔的水牛背上躺着一个翘着脚的小孩。
“哇!”就是姜烟也看呆了。
她见过黄牛,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水牛。
“水牛温顺, 我小时候也在水牛背上玩过的,就是味道不怎么好闻。”宋应星笑着,只是越看越觉得躺在水牛背上的那个小孩儿眼熟。
再低头看自己身上的衣服, 看看水牛背上的那个孩子。
“那好像是我!”宋应星诧异的指着水牛背上的小孩。
姜烟连忙看去, 还没看清楚, 就听见田垄那边传来一个少年的声音:“老三!你赶紧起来,回家!爹让我们去念书了!”
翘着脚躺在水牛背上的小孩猛地起身。
好在水牛没有躺在池塘中心,而是在边缘位置。
小孩从水牛背滑下来,拖着湿漉漉的两条裤腿,提着鞋子奔跑在田垄间。
“真的?爹让咱们去念书了?”
跑了会儿, 原本只有两个小孩的队伍突然就壮大起来。
在别处帮着爹娘干农活的小孩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看有人跑起来, 自己在这边也坐不住,跟着一起跑。
一溜光脚丫的小孩跑回村里,一直到宋家小院前才散开。
姜烟都看呆了。
她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偶尔看到也是看见现代的农业器具在田里忙活。
更没有看过在田里跑起来的这么多小孩。
“孩子都是如此,喜欢凑热闹。”宋应星却高兴不已,面上在老成渐渐淡去,只剩下满腔兴奋。
“幼时家中贫寒,虽祖上略有荣光,可到我父亲时却大不如前。”
宋应星的曾祖父当年也曾入阁,只是宋应星的祖父英年早亡,父亲奋斗一生也只是一名秀才。
但家学渊源,虽门庭不如从前,读书科举这件事情,依然是宋家最最要紧的。
“我记得这一年。我与大哥在叔祖处读书,后来又拜族叔做了老师。但后来兜兜转转,又拜入了与我家有世交的南昌新建举人玉笥先生门下学习。”
既然想要学好,那一名优秀的老师自然是不能少的。
宋应星幼时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的人生,尚且算是顺利的。
“玉笥先生待我兄弟二人极好,倾囊相授,我受益匪浅。”
只短短一小段,姜烟就看见少时的宋应星连着拜了两位老师。
小小的农家小院里传来读书声,偶尔还有宋应星的二哥与小弟在旁边捣乱的声音。
“大哥,为什么我们都能听得见声音?为什么远一点了就听不见?还有种地,为什么一定是‘春种秋收’?为什么一定要‘秋收冬藏’?大哥,你知道吗?”
年纪小一些的宋应星坐不住,把书小心的放在膝上,睁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满是期盼的看着大哥。
大哥宋应升僵硬的转过来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