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9




“你可知卫夫人?”王羲之说完,又思维发散的问:“我在你那个世界还听过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何人说的?真是匪夷所思!女子为何不能读书?卫夫人,吾妻子房,那都是当世之才女。”②

作者有话说:

①:《乌衣巷》刘禹锡

②:《公祭祁夫人文》张岱

第166章

◎*“得您教导指点,逸少不胜感激!高山流水,是师徒亦是知音。逸少愿写出自己的字,走出自己的书之道!”◎

姜烟尴尬, 忍不住问:“您一直都是如此思维跳跃的吗?”

但还是解释了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一直都有多种解释。有些人觉得,它就是要女子‘无才’, 但有些人又觉得这是激愤之语, 犹如那句‘伴君如伴虎’。不过先生您所想的也没错,不管这句话原本是什么意思,到最后都化作一道枷锁, 扣在了许多女子的身上。”

王羲之点头, 带着姜烟去房间里放下漆器, 再走出来的时候竟然从个五六岁的小孩,变成了还带着稚气的十岁少年的模样。

“我幼年大多时候就是习字读书,没有旁的什么事情,看过一次便好了。”解释之后,王羲之又说:“说这话的人,要么是不曾见过真正有才华的女子,目光短浅。要么便是见过惊才绝艳的女子, 心生嫉妒。总归是不好的心思。”

王羲之转身,对姜烟笑道:“我带你去见我的老师。”

幼年时期的小王羲之看起来还肉肉的。

可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却略有些单薄。

比起姜烟见过的小少年,看着要瘦弱一些。

唇色也浅淡, 步子徐徐, 好似什么都不着急。

路上, 王羲之也没有闲着,给姜烟短暂的说明了一下如今天下的局势。

“自八王之乱后,皇室倾颓。刘聪不过是个匈奴人,却恬不知耻自称‘汉室’后裔,以‘汉军’攻打长安。”说到这里, 王羲之重重叹气。

“怀帝还被刘聪所辱, 旧臣号哭, 真是为人所不齿!”

姜烟安静的听着。

五胡乱华,并非只有五个民族。

而是至少有几十个大小民族在其中,只是匈奴、鲜卑、羯、羌、氐势力最强。

西晋灭亡后,北方汉人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从姜烟的角度看,历史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是在向前推动着发展的。

接触了幻境之后,这样的感觉更深刻。

只是这种向前,却是在尸横片野,易子相食的基础上。

至少,如今是这样。

王羲之不是被养在家里什么都不懂的小少爷。

他少年丧父,寄居在叔父家中,外面的世道有多乱,他清楚。

更明白。

可如今的他什么也做不了。

“在这样的事情面前,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王羲之带着姜烟走出王家。

大街上的景象更为深刻。

姜烟上一次看到城镇里如此,还是在大明和唐朝。

跟着朱元璋看到元末时期的百姓。

追着杜甫的时候见到盛唐被折辱后的破败。

可现在姜烟再一次见到百姓行色匆匆,路上也没有看到几个笑着的人,甚至能在一些小巷子里看到衣不蔽体的乞儿。

路上却也不是只有麻木的底层百姓,还有坐着驴车、鹿车甚至是羊车的士族子弟招摇过市。

有一辆驴车的窗口甚至丢下了一块咬过几口的饼。

饼在车轮下碾压,沾满了尘土,甚至还有车轮上的驴粪。

可就是这样的一块饼,被一群人蜂拥而上争夺起来,打得头破血流也不在乎,攥住了一点就拼命的往嘴里塞。

更有人直接去扣开别人的嘴巴抢夺里面的食物。

姜烟被吓得连连后退,心里像是被压抑着大石头,完全不敢想象这样的画面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自从知道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姜烟就已经做好了这个时期百姓颠沛流离日子难过的准备。

可只一块饼。

还是一块被车轮碾压过的饼。

他们却像是在抢夺生存的机会。

王羲之看去,垂下眼眸:“这就是魏晋南北朝。那不是一块饼,而是活下去的机会。有那一块饼,说不定两个人可以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若是没有,说不定连今夜的星星都见不到。”

确实很荒唐。

但真的不美好。

美好,只存在于王羲之这样的门阀家族里。

十岁的王羲之并不是因为声名远扬而被卫夫人所欣赏,选择收为弟子的。

“夫人南渡,卫家要在南方立足,就必须依靠如今声势更盛的王家,如此我才有了机会。”

姜烟几次扭头要去看那些人,都被王羲之伸手阻拦了。

“你看了也只会难过,帮助不了他们。”王羲之喉头滚动,他也曾有过治国救民的理想,可现实却让他明白,他做不到。

为官一途,他不行。

“比这更难以让你接受的事情都有,你要看吗?我可以带你去看,可看了你又能怎么样?”王羲之摇头:“这里若是真的世界,你想做什么我都不会阻拦。这里不是,你看了只会徒增伤感,于你并无裨益。”

王羲之不懂什么叫心理阴影,却明白人若是一昧去看那些不好的事情,只会让一个人愈发不好受。

医术上都有郁郁而终一说。

抢饼这根本算不得什么。

那些姜烟看不到的,才是最可怖的。

两人说着话,王羲之便到了卫夫人住得地方。

卫夫人师承钟繇,习得一手好字。

跪坐在院子里等待王羲之来上课。

院子的葡萄架下,卫夫人长发挽着,面容其实没有什么惊艳之处,但就是让人看起来觉得特别舒服温柔。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如陆断犀象。”

“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①

卫夫人上半身笔挺的跪坐着,低头写字的时候露出白皙纤细的脖颈,像是弯曲的鹅颈一般。

下笔平稳,点墨酣畅。

每一个字都写得高古朴拙的同时,整体上看起来还愈发整齐,每一个字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但从细微处又能看出独属于卫夫人的柔美。

一旁的少年王羲之仔细的跟着卫夫人学习,但很快他又放下了笔。

“怎么?”卫夫人偏头看他,手中的笔也缓缓放下。

少年王羲之看向卫夫人,低声问:“字,要一成不变吗?”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