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1
指向了郑和。
郑和始终沉默,就站在那里。
不曾为自己辩解过只言片语,只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这一次的返航,最终带给郑和的,是长达十年的落寞。
随着朱棣的驾崩,属于郑和的时代也跟着一并落幕。
这十年里,他不被仁宗所喜。又碍于郑和是先帝亲信,将他派去南京。
郑和一身轻装登船,前往南京。
同样是站在船头。
姜烟上一次见到他这模样的时候,还站在巨大的宝船上。
这一次,却在一艘连船队中的粮船都比不上的小舟里。
已经五十出头的郑和在十几年的海航中,年轻时候俊朗的容颜不再。
只头发打理得平整,还能看见其中的银丝,而常年挂在腰间的那把剑,也早已被他放下。
感受到小船顺流而去,郑和喃喃:“江南闲煞老尚书。没想到,我也成了闲人一个。”
迁都北平后,南京尽管还有“陪都”的名义,甚至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员机构。
可被安排来南京的官员,大家都清楚。
只有被皇帝厌弃了的人,才会出现在这里。
姜烟提着裙子坐在他旁边。
两岸江潮起伏,这只小船远不如宝船来得舒服。
只是不等姜烟回答,郑和自顾自道:“是我庸人自扰了。”
他苦笑,眼底却逐渐释怀。
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如此,就当他的闲人好了。
可他也没当上闲人。
十年后,宣宗继位,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这一次,郑和拒绝姜烟上船。
他只是在船头对着姜烟招手挥别,像是在与相识多年的老友做最后的告别。
卸下多年的长剑再次系在腰间。
他站在船头,一如从前抽出长剑,声音依旧洪亮有力。
随着一声“出发”,雄伟的宝船带着六旬的郑和再次起航。
而这位真正的海洋之子,最终在第七次的航行返航途中离世。
姜烟就站在港口,看着船队返航。
这一次,他魂归大海,与游鱼为伴,乘浪远去。
宝船上再也没有那个持剑立于船头的身影。
姜烟站在船边,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人下船。
可她知道。
郑和一定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在那里,他抗击海上风浪,与懒妇鱼并行,跃出海面,自由自在!
作者有话说:
哈哈哈~
没有加法。
但我也没有加更,所以也没有减法~
感谢在2022-12-07 21:52:17~2022-12-08 00:52:3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染筝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1章
◎四代帝王的呕心沥血。全都毁在了年轻的朱祁镇手里。◎
“姜姑娘对大明的感觉如何?”
朱瞻基坐在凉亭里, 手里拿着一支小竹签,不断逗弄面前的蟋蟀。
见姜烟走过来, 头也不抬的低声问:“与你之国家相比, 又如何?”
朱棣去世后,皇位交由长子朱高炽继位。
但这位有仁德之称,在位期间为建文帝时期诸多官员平反, 又素来节俭的君王, 在位只十个月, 便在钦安殿猝死。
明仁宗的突然去世,也使得之后的继承人朱瞻基在继位之初,引发了不小的动荡。
只是这位自小更与爷爷永乐帝亲近的皇太孙,即位后的宣宗,以铁血手段扫平动荡。
姜烟走入亭子,好奇的看着朱瞻基逗弄蟋蟀。
她实在是不能明白蟋蟀有什么好玩的。
但也不打算拿自己的理解去攻击别人的爱好。
坐下后,拍了拍裙子, 说:“我当然是觉得我的国家更好。至少,在我的国家没有战争,官员之间的政治斗争里也没有, 更不敢把百姓视作工具。我们吃饱穿暖, 每个人都有书念, 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皇帝的存在,不需要以天下去供养一家。”
朱瞻基看着姜烟,她说这话的时候万分自豪,眼底都带着自信的光彩。
看了会儿, 朱瞻基也笑了。
“那在姑娘眼里, 大明就没有半分好吗?”
“当然有。”姜烟连忙道:“只是你不该问我这个问题。如果你问生活在前朝的百姓, 是觉得大元好,还是大明好,结果可想而知。历史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国家的建设必然是参考了无数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成立之前,我的先辈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过河时摸石头的动作,淌水的步伐,都是借鉴了前人。大明很好,只是我更愿意生活在中国。”
朱瞻基不意外这个答案,将蟋蟀小心的放进雕饰精美的笼子里,带着姜烟走出凉亭。
才下台阶,眼前视野骤然开阔。
姜烟看着旁边朱红的城墙,用了些时间才确定自己写现在站着的地方是哪里。
在六百年前,这座建筑的名字还叫“承天门”。
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
尽管迁都是朱棣做下的决定,但真正站在承天门上完成登基仪式的皇帝,却是在位只有十个月的明仁宗。
朱瞻基站在城楼上,前方并不是姜烟所熟悉的广场,而是一大片空地。
这里是百姓的禁地,是皇家威严的象征。
“其实我爹并不赞同祖父。”朱瞻基的面上始终带着浅浅笑意,哪怕他在算计你的时候,也一直如此。
像是对姜烟说,又像是对自己说。
“可我与祖父的想法一致。我爹大半辈子都在南京,我却愿意留在北平。天子不该只坐在金銮殿上,天子的眼中不该只有小小一座宫殿,要容得下日月乾坤。”
大明的天子,会是古往今来最特殊,也最铁骨铮铮的天子。
朱瞻基敬重父亲,却仰慕祖父。
祖父以天子之身镇守国门,巡视边境。
他自然也要如此。
朱瞻基就站在举行登基大典的承天门上,看着远处的万里河山,眼中满是帝王雄心。
姜烟看看朱瞻基,再看看前面的空地。
她只是普通人一个,与帝王所见所望自然是不一样的。
但姜烟知道,这位站在自己身边的帝王,有他父亲的仁德,也有他祖父的铁血。作为大明的第四位君王,他让早期纷乱的大明于他手中稳定下来。
不仅如此,他擅长作画,与臣融洽。又强势整顿吏治,不仅沿袭仁宗时期淘汰冗官的举措,还拆除了繁华艳丽的教坊,将纸醉金迷的歌楼舞馆夷为平地。
大明在他的治理下平稳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