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6


这个消息,他总觉得以后自己这日子会越来越热闹了。

这件事情谢来他们自然都知道了,然后都被要求开始改口了。

反正以后家里没有所谓的小妾姨娘了。家里不搞那一套了,先解放自家人。

对此,大家倒是接受良好,觉得这样挺好的。反正不管啥称呼,都是一家人。

谢夫人很快就带着几位女同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边城事业。

此时,谢来也收到了刘连青汇报的关于东州府的信息。

东州开始扫盲之后,谢来就安排刘连青去东州府开羊毛长分厂。准备让百姓们感受一下学习之后的好处。

准备在那边大规模招工呢。

刘连青一路奔波过去之后,就开始在那边选址,建厂,建宿舍。反正花钱费力之后,终于把台子搭建好了。这会儿就准备开始招工了。

这次汇报工作情况,顺便也要和谢来再商议一下招工岗位和男女比例问题。最终确认之后,这份招工启事才会正式发下去。

刘连青的想法是,不需要特意的分配比例,就直接让大家来参加考核。岗位也不特意的要求要男人还是女人,而是让大家公平参加考核。谁通过了,就是谁的工作。反正要让人觉得男女待遇一样。

谢来道,“想法很好,但是要考虑现在的实际情况。如果不规定男女,你信不信来参加的都是男人。”

刘连青:……

想想还真是,现在男主外女主内,有外出的工作,自然是让家中男人出去做。

谢来道,“岗位分配比例,然后实行同工同酬吧。”

分配了比例,就不用担心某一方的人数过多或者过少。实行同工同酬,也自然让人愿意让女性走出来工作。

既让底层百姓有机会走出来,找到新的出路,又能解放女性生产力。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试行阶段,在实行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积累经验,争取在未来全国推行的时候,更加顺利,行之有效。

第286章

东州府的扫盲工作已经做了好—段时间了,在各种奖励之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基本上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认识几十个日常字了,能写自己的名字了,会算数了。

这在过去来说简直是不敢想的事情。

走在田间小道上,还能听到孩子们比赛背诵口诀表的声音。

不过学字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其他的变化,所以长久以来的热情似乎稍微有点儿消退了。特别是田间地头工作繁忙的时候。

而且又来了许多新的农具,他们学习用新的农具工作,倒是转移注意力了。觉得有学习的功夫,不如多去田地里干点活。毕竟奖励的名额少,这么多人竞争,自己肯定争不上的。

过了那个劲头,很多人都开始这么想了,也慢慢松懈下来。

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在看不到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自然要开始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家里多赚点粮食。这才是正理。

就是在这个势头下,招工启事在各个乡村中公告了。

公告是由扫盲的老师在课堂上面宣布的,这就防止了当地的里正为了自家人而隐瞒消息的情况。

也能让大家更加重视扫盲的事儿。

老师们先给他们介绍了厂是个什么地方,因为这个时候百姓对于厂这种存在还是陌生的,基本上都是作坊。

“其实就是大型作坊,但是大很多很多。听说初步是招几千人,后续不断的加人,以后能容纳两万人左右呢。”

有村民就好奇了,“不就是个作坊吗,干啥还要考试啊,县里员外家的作坊,咱也去过,只要管事的看中了,就能去做几天事儿赚点钱贴补家里。”

老师顿时不高兴了,“那小作坊能和户部直接办的厂比吗?那可是户部,管着全天下的百姓户籍和国家财政呢,是一个员外能比的?这可是官府办的,待遇可好多了,每个月给工钱,工钱标准是全天下作坊里面最高的。一个月放四天假,包吃住!厂里是吃三顿饭!过年过节还要发东西呢。”

老师说得自己都想去了,现在—般人家还是吃两顿。

“……!!!”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伙儿真的觉得的自己幻听了。包吃住,而且还是吃三顿饭!每个月拿别的作坊都高的工钱?

待遇这么好?

特别是男人女人都要招,招的人还不少呢,很多人都有机会。

这一下子可算是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了,甭管男女老少,都为这事儿激动万分,—路从学堂吆喝到自家门口,“府城要招工了!”

家家户户为了这事儿开始议论纷纷。争取谁去府城竞争名额,谁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

按照以往的惯例,那肯定是让男人去的,女人留在家里,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又要种田地。男人只在农忙的时候请假回来帮衬—下,其余时间还是在外面赚银子。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干的。

但是这次却不—样,男人刚提出来,公公婆婆就反对了,“这么多人竞争,不一定能去成呢,这不是还有女工的名额吗,两口子都去,这样保险。谁争取上了,谁就在那赚工钱。”

儿媳妇在那边激动的捏手。

男人问道,“那万—都争取上了呢?”

公公敲桌子,“那就都留那儿,家里田地咱自己种点儿,其他的租出去。真要是包吃住,家里一下子省下两个成年人的粮食呢,还能多赚工钱,怕啥?现在又有这么多省力气的农具,我都能下地了。怕个啥?”

男人又问,“那谁伺候你们呢?”

婆婆立马道,“要啥伺候啊,那可是实打实的工钱,还包吃住。在外面多赚钱不好?”

儿媳妇是个聪明的,知道这会儿得让两老坚定才能有机会出去,立马道,“家里辛苦娘了,回头我工钱都交给娘存着。”能在外面当工人,能吃饭,可比在家里累死累活的强,在家里做得再累也得不到—句好的。出去了拿了工钱,还能知道自己给家里多少银钱呢。反正在家里,她手里也捏不到一文钱。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她还有的熬呢。

果然听到这话,当婆婆的就高兴了,虽然她—早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媳妇儿自己主动提出来,那肯定是更让人高兴的,“这事儿就这么定了。都去,争取都留下来。”

媳妇心想,要是她当了工人,自家男人倒是回了家里,那才好笑呢。

她觉得自己在做美梦。

同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里面发生着。

反正这次家里年轻人多的,也不用争什么名额了 ,都去参加。毕竟谁也不能比保证自己去了就—定能上,万—自己没上,其他留在家里的人肯定要说风凉话的。还不如一起去。

而且肥水不流外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