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2


河床暴露了出来。此处少有植物,湿度适宜,最适合蝗虫繁衍。

大批蝗虫出现后,将难得幸存的农作物啃食殆尽,使得闹饥荒的面积再一步扩大。别以为灾难到此为止。还有呢!】

水镜前,众人瞪大眼睛,还有什么灾难会来?

【明朝末年,不只旱灾与蝗灾,还有非常严重的鼠疫出现。干旱荒年,吃不饱的不只是人类,也有动物。

当大批流民四处流窜,当老鼠涌入人类聚集区,人与鼠接触率上升,共患病率也就随即飙升。

可能有人问,人与鼠怎么接触的?

在明朝,鼠疫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

如今,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绝大部分都与跳蚤绝缘。古代流民却截然相反,谁身上能没几只跳蚤,被咬一口之际鼠疫病菌就被传入了体内。

另外,饿到极点的饥民连孩子都吃了,不可能放过老鼠。抓病鼠吃的危险性,根本不是他们会考虑的事。

由此大规模疫病出现。

这种时候,本该由官府去赈灾控制瘟疫,但政府职能在吏治败坏与疲于应对多地叛乱中失效。没有及时扑灭鼠疫病源,导致瘟疫越传越广。

崇祯六年,鼠疫最初暴发于山西。随着起义军四起、后金军南侵,明军与之对抗不休,同时大批流民涌向各地。

八年中,鼠疫传遍华北。北京作为京师所在地也没有幸免。时至崇祯十六年,仅仅是京城的死亡数据,二十余万人在疫病丧命。】

惨!

何止一个大写的「惨」字了得。

朱棣即便早有心理准备,水镜今天会带来残酷的影像,但明末历史给他的冲击远高于预期。

“咔嚓”,就听一声脆响。他没能控制住心底悲愤,紧握的笔杆被折断了。

立刻换一支笔,这些数据都需要被记录下来,哪里旱情严重引发了连锁性崩溃式灾害。

十七世纪虽然距今还有两百年,却也只有两百年了。

如果说朱祁镇之乱是人祸,不让他坐上帝位就能避免,但要应对小冰期造成的天灾必须提前许久布局。

就以一件小事来说,推广某种耐旱植物,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水镜持续播放着:

【此前提过,小冰期持续几百年,期间不是一直低温。气候呈现出波动性变化,有过几段时间的温暖。

温暖时段,人们活得还不错,彼时的明朝有过一段时间的盛世之治。

然而,我们把它放到长时段的历史视角去观察,会发现这种盛世美好之下实则暗藏杀机。】

这要怎么说?

在座的观影者都不傻,很快想到四个字——人口危机!

【哪种杀机?就是人多地少。温暖时段,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上升。有的吃,能供应得起更多人的口粮,某一时段生孩子多了。

万历年间,明朝人口数量约有两亿。

人变多了,可耕地面积不变,分到的口粮少了就会寻找其他赚钱方式。

以江南地区为例,改变田间的农作物品种。从以往只种水稻,改为种经济类作物棉花或桑树。卖出这些作物换得银钱,以此购买其他地方的粮食,看起来是良性循环。

此处先不论明后期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们能赚到几个钱,就说后来气候快速变冷带来的问题。

小冰期不仅是温度变化,更是引得整个气候系统异常,例如太平洋风向体系骤变。

当时,远航船只都以风力为动力,风向乱变,跨洋航行非常艰难。

明朝中后期官方不再组织下西洋,但是民间远航贸易不停歇,江南的经济作物所制作的布匹、丝绸远销海外,令人收入不菲。

江南农民依赖于经济作物过好日子。

当冷期到来,宛如多米诺骨牌的倒塌,一环乱了,环环乱了。

在极端气候影响下,今天翻船明天沉船,严重絮乱了贸易市场,挣钱养家成了奢望。又有一大批人吃不饱饭,再陷入战乱循环。

由此可见,明朝的崩溃是全线式的,从北到南,从内到外。天灾人祸,接二连三,轰炸式轮番到来。】

这样的天灾人祸,假如是他们去面对,能够挽救大明吗?

从朱元璋到朱棣,再到其余观影十一人,心中都不免冒出这个问题。

答案很残酷,难,太难了。

想要改变危局,需要提前布局多年。理由太简单了,填饱肚子的粮食是无法凭空变出来的。

正想着粮食,就听水镜提到了农作物。

水镜:【这个时候,有人就好奇了,不都说明朝年间传入了的美洲高产作物,怎么没有看到它们的身影?这就聊一聊。】

朱元璋竖起了耳朵。提到种地,他来了精神。是不是能把这些作物提前引进种起来?

作者有话说:

①“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广东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历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父老俱言,从来未有,此后连岁皆稔。”

——

十七世纪小冰河期的数据参考《全球危机:十七世纪的战争、气候变化与大灾难》,【英国】杰弗里·帕克。对全球具体发生哪些危机的,这套书写了各国战乱。

第44章 第四十四章

◎。◎

水镜:【或多或少, 我们都听过美洲三大高产作物在明朝年间就传入中国,分别是玉米、番薯、土豆。

之所以会有这场物种大交换,时间要倒退到十五世纪末期, 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启航。

1492年, 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东方帝王的信件登船, 原计划开辟一条从前未有的海路前来中国。

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渴望, 与《马可·波罗游记》脱不开关系。

如今,学界对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是否在十三世纪来过元朝统治下的华夏大地持有不同意见。

怀疑他最多是到了波斯,从其他商人口中听说了一些中华风俗, 加工后写成了游记。

不论他本人是否踏足华夏,这本游记确实给西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它记述的遥远东方,神秘、富足、繁华。

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欧洲探险者, 冒着远洋航行的未知风险誓要一探究竟。若说是出航是为验证地球是圆的理论,这可能是动机之一, 但更多的原因是利益驱动。

传说中的东方富庶, 黄金遍地。谁开辟了前往中国的这条航线就能一夜暴富,后半辈子财源滚滚不是梦。

哥伦布带着托斯加纳里以“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基础的海图出发了。

他深信能依靠此图与指南针抵达东方, 可事实上季风将船队送去了美洲大陆, 即欧洲人后来说的新大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