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48


一直念叨的小黄姜?

什么小黄姜啊!

这特么是野生黄精好吗?

这玩意儿可比小黄姜贵多了。

卫昇可太知道黄精这玩意儿了,自从开始赚钱之后,他几乎每年都会给姥姥姥爷买这种野生黄精,古人常说黄精可延年益寿,这东西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日常滋补的食材,正宗的野生黄精,在有些地方已经禁止采挖了,不过价格跟虫草之类的比起来还算亲民。

卫昇之前经常找江小满帮他买,晒干后的野生大黄精,一斤两百多块钱。

眼前的老爷爷面前摆的,正是晒干的野生黄精,个头还不小呢。

卫昇一开口就是一副行家的样子,老人家一看这小伙子居然还是个懂行的,也不敢给他胡乱开价。

“小老板,你要是买回家自己吃的,不如把我这摊子上的都收了吧,别看这一堆个头小点,自家吃其实都一样的。这样,我算你便宜点,大黄精150块钱一斤,小的五十块钱一斤。”

卫昇挑眉:“大伯,您要这么开价,那我可就去别家看看啦。”

说着他果断站了起来,兴致缺缺地冲摄像大哥招招手:“走,咱们换一家看看,这集市都快散场了,最近阴雨天多,这黄精晒干了要是没卖出去,万一路上淋雨烂了呢?”

老爷爷:“……”

这孩子说话怎么这么气人?你家黄精才卖不掉烂了呢。

“小老板!你回来!我再给你算便宜点!”

看到卫昇真的要走,老人家忙开口把他喊住了。

卫昇笑了笑,这还差不多,真欺负他是个外乡人呢?

野生大黄精150一斤确实不贵,甚至比他以前买的还便宜,但现在不是情况特殊吗?他们几个囊中羞涩,还指望靠这个赚够回去的路费呢,要是差价不够大,他怎么找方导要钱?

又蹲下来和老人家讨价还价了好半天,最终敲定了,大的这一堆一百二十元一斤,小的这一堆卖相不太好,算二十五一斤。

两堆野生黄精,花掉了两百三十块钱。

买完黄精,看到有人在卖野生的天麻,这也是个好东西,问了问价格,晒干的天麻七十块钱一斤,大概是被人挑剩下的,这些天麻大小不等,怕卫昇不想买,摊主还主动降价,表示这一堆他要是全要了的话,可以按照五十五一斤给他。

这个价格可以冲呀!

最后摊主一称重,两斤多,算下来要140块钱。

卫昇摸出口袋里剩下的现金一数,还差三十!

摄像大哥立刻把镜头往前推,想看看卫昇是不是要继续跟摊主讨价还价。

没想到卫昇没看摊主,反而把视线对准了他。

摄像大哥害怕极了。

“卫老师,节目有规定的,工作人员不能借钱给嘉宾,也不能帮嘉宾付款。”

卫昇笑了笑,特别和蔼地表示:“放心,我不找你借钱!”

“我的意思是,咱俩一起凑钱,把这一堆天麻都给包圆了,回头你再拿天麻跟我换夜宵吃呗?”

摄像大哥:“……”

还能这么玩吗?

虽然听起来不太对劲,但卫老师好像也确实没有违反他们节目的规则。

摊主急着要收摊回去看孩子,摄像大哥没办法,只能咬牙从兜里摸出手机,他没带现金,但好在现在山里人赶集卖东西也能扫码付款了,摄像大哥扫码支付了剩下的三十块钱,卫昇却把所有的天麻都装到自己包里去了。

摄像大哥:!!!

我的天麻呢?我付了钱的!

卫昇笑眯眯地安慰他:“反正晚上我要给他们做宵夜,你跟拍的话,到时候就顺便跟我们一起吃点,我就权当你提前买单了。”

摄像大哥无语地看了他好几眼。

这是怕他把天麻拿回去,被方导发现这个漏洞之后,会把他手里的天麻给没收了吗?

第246章

回去之后,摄像大哥本来还在纠结要不要找方导告状,没想到卫昇却主动跟方导报备了这件事。

别误会,他可不是什么体恤导演的好人。他跟方晋报备,主要是因为——

“我看摄像大哥已经把那两位老人家的镜头拍下来了,回头等咱们录完节目,让人拿着老人家的视频去问问附近村里,咱们把这些天麻和黄精的差价补给人家呗?”

“老人家进山挖点草药不容易,兴许还指望这点钱养老呢,咱们总不能为了节目效果,占这些老人家的便宜吧?”

方晋嘴角抽搐了两下:“你的意思是,钱你赚了,差价让我帮你补?”

“瞧您这话说的,什么叫‘帮’我补差价啊?我也是在给咱们节目组打工呀,就跟出差临时采购一样,不都是员工先垫钱,回去公司给报销吗?方导您不会连这点钱都想省了吧?”卫昇不敢置信地看着他。

他单知道《荒野72小时》这档综艺已经过气了,但怎么也没想到,方导居然连区区几百块钱的开支也想赖账啊。

方晋被他看的差点炸毛。

“谁说我们没钱?烂船还有三斤钉呢,我、我们好歹也曾经红过的!”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心酸呢?

卫昇简直不忍心再欺负他了。

想了想,还是找摄像大哥帮忙,单独把两个卖药老人家的照片截图导了出来,自己发了个围脖,艾特了当地乡镇政府。

……

赵王乡,乡政府宣传办的宣传干事小刘,自从接手了镇政府的新媒体账号之后,简直头都快愁秃了。

虽然他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但并不是所有文科生都会写一首漂亮的文章,也并不是所有的零零后都会做自媒体啊!

但乡镇领导明显不相信。年轻人怎么可能不会写稿子拍短视频?你们都不会,那我们这帮老家伙岂不是更指望不上了?

就这样,刚考进赵王乡的小刘,赶鸭子上架,成了宣传办负责维护乡镇新媒体账号的小编。

因为账号的粉丝数量和发布次数,关系到年底的考核,小刘一直很努力,但,怎么说的,还是那句话,真的不是所有零零后都会做新媒体啊!

小刘承认自己的稿子写的烂,追热点也不敢追,怕出错了挨批评,可每天都是乡镇工作流水账,这种账号怎么可能吸粉?

眼瞅着一年都快过去大半了,赵王乡的微信公众号倒还罢了,因为乡镇很多政务公告都要从这个渠道发布,所以本地关注的人还挺多。

但围脖就惨了,因为内容单调,毫无趣味,今年不但没有涨粉,还掉了几百个,让本就不多的粉丝数更加雪上加霜。

看着又掉了十几个的粉丝数,小刘不禁有些绝望地摊到在办公椅的靠背上,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年底被领导批评、以及拿不到绩效奖的悲惨结局……

眼看着快到食堂开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