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4


结交些人脉再说吧。

等到日后,翰林院这批人出来做事时,就是时柯在朝堂的助力。

于是三人领了翰林院编修一职,先去修书了。

翰林院里的官职或许会小,但是从社会地位来看,他们无疑是天底下读书人第二向往的地方。

三人穿着发放的制式衣服,一同踏进翰林院。

抬头看见的就是坐镇茶馆的那位老翰林白檀。

有个认识的人在这里,气氛一下缓和多了。

老翰林指着他们三个对身边人笑道,“看看,新科一甲!总算不是你们这群老人了,老夫看了这么多年都看倦了,还是年轻人耐看。”

如今的翰林院学士对老翰林拱手讨扰,“老师,您可饶了学生吧。您都念叨了几年,学生耳朵都起茧子了。”

老翰林摇摇头,自己学生不争气啊!

嘻嘻哈哈笑闹一通,众人开始上值。

时柯三人身为编修,实际上是没多少事儿的,燕文帝也就是看中这点才把人塞进来。

没事儿好啊,没事干那就闲聊呗。

聊着聊着感情出来了,再你来我往走几回礼,交情就有了。

互相之间帮个忙,这不就行了。

但是时柯坐不住了。

他一年到头忙着读书忙着做任务,没闲下来过,这一突然得空,浑身上下别扭。

他得找个事儿干,顺便找找任务灵感。

翰林院能干嘛?

问这个就相当于问在国家图书馆能干嘛?

答曰:看书!

时柯给自己找的事儿就是看书。

光是看不够,还要抄一遍,顺便做注解疑问。

但是,这么算下来,翰林院的藏书太多,他抄十年才勉强抄得完。

思来想去,他决定拉人下水。

翰林院就是个清水衙门,这里人清贵不说还清闲。

所以时柯仗着自己年纪最小,在一众叔叔辈的人面前很是拉得下脸,请人一起整理藏书阁。

他总不能说自己闲得找事干,必须师出有名啊!

正好,翰林院功能相当于半个国家级图书馆。

他就落实一下图书馆的相关功能。

也方便他找书。

“现在的藏书按照出书年份划分,要记住哪年出什么版本的书,哪位大儒的作品,工程量大,还很容易遗漏,不如换种方式。”

时柯解释道,“按照分类来讲,经史子集分成几大类,也不按照学派分,就按首字笔画来。”

这样避免了学派之分,直接按照书籍本身分类,不容易找骂。

老翰林白檀和翰林学士沉吟不说话,侍读学士嫌弃他没事儿找事,“麻烦不说,当今不少翰林年年用此法寻书,早已习惯。若是突然更换,岂不是弄得大家颇不习惯?耽误找书。”

“诸位大人,不说未来还有几十年的藏书要增添,单是过去三年就增添不少书。这些书按照年份划分,很容易让人记混。”时柯知道侍读学士说得没错,但是目前按照年份排列这种方法确实不容易找书。

“若是我们麻烦一回,整理出来,日后出的书只需找到相应归属,即可轻易找到不同学说的同一类书,横向对比一番。”

就是拉踩对方学说,抬高自己身价。

时柯注意到不同学说的代表人心动了,于是他再度增添筹码,“而且,这项工程并非一日之功,我等忙不过来,不如增添几个志愿、呃,义工。”

差点说顺嘴了,这年代的志愿者还叫义工。

什么是义工呢?

就是过来白干活的。

每个翰林可以有两个义工名额,带人来抄书,整理,做一些杂物活。

说白了,就是给他们的学生子侄一个提前进翰林院的机会,感受一番。

如果是资质好的,还能被人提前惦记上,结交一二,说出去都能让人高看一眼。

这般说法倒是得到侍读学士的认可,他甚至道,“作为报酬,可以一人抄一本藏书回去。”

不过另外一个侍读学士皱眉,“抄书可以,但这一日两餐……”

说到这里,时柯必须吐槽一番翰林院的饭食!

一日两餐不说,菜少没多少肉,更没有小炸鱼,每天喝喝茶吃点点心就是他们的日常。

他心底已经有了无数美食计划,就等人到位落实。

翰林院的点心茶水谁爱吃谁吃,他要点外卖!

趁着这个机会,时柯连忙说道,“八月丰收,我山庄收成不错,可以做些新样式饭菜送来,不知这可否进来?”

翰林院学士有点挂不住脸,时柯解释道,“我那庄子上新得的南方作物,去年已经丰收过一轮。今年更是达到一亩八.九石之数,正好借此机会,请大家品尝一二。”

当下也顾不得合不合规,翰林院学士惊呼出声,“八.九石之数!”

时柯庄上的粮食丰收还没传出风声,这事儿年初时候燕文帝按下来了,这会儿皇庄也丰收了,自然能放消息出去。

时柯笑眯眯解释,“正是。我那庄子不远处正是皇庄,得了新作物种了一年,在附近推广实验,我便去尝试了一下。谁知这东西竟然有八.九石之多!”

“岁寒可知此时事关重大,不可妄言!”

老翰林一脸严肃,警告性扫了众人一眼。

时柯认真保证道,“学生此言非虚,想来第一批作物已经到了圣上手中,此物经过实验,确实没有任何毒性,饱腹感很强,甚至种植时并不需要过于肥沃的土壤。”

提到燕文帝,众人稍微冷静了下,但心头仍旧一片火热。

八.九石!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产量!

有了这些粮食,那岂不是粮仓遍地?!

老翰林重重咳了两声,“此事稍后再议。那饭食一事暂且交与岁寒,也让我等开开眼界。”

“另外,关于义工一事,诸位还请拿出一个章程来,不要好心办了坏事。李卫改日上奏给陛下,也让人看看,咱们翰林院的风采。”

“学生谨记。”李卫,也就是现在的翰林院学士。

众人按下激动的心思,开始发言,最后更是拿出纸笔来一个一个记过去,整理成册。

最终呈现在燕文帝眼前的,是一本厚厚的《翰林院藏书计划》!

作者有话说:

赶上了!

第64章 忙碌

《翰林院藏书计划》, 集合整个翰林院顶尖头脑的精华之作,涉及方方面面。

编纂、整理、修复、校正、核对,样样不落, 分工明确。

这本折子——是的,量词要用本,不是一道折子——一开始出现在燕文帝面前时,燕文帝以为翰林院找到什么孤本要给他看看, 谁想到这就是一个折子!

张总管呈上来时,燕文帝左看右看没敢动,瞅了瞅折子又看了看等待他批复的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