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4
甚至有一家提出要捐赠超出林家数倍的物资,要求将他们家刻在第一位。
魏琳摸着下巴想了想,表示石碑一旦刻上,就不能轻易更改,但是你想在第一位的这个要求,还是很好满足的。
荆水穿过整个城市,这边立上了石碑,但是对岸还没有啊!
她又从以前堤坝留下来的废料中挑选了一块更大更高的石头,立在了靠近云梦泽这边。
林家家主的后槽牙都要咬碎了。
因为魏琳决定围垦云梦泽,对岸的石碑正对着劳作的庶民,每一个路过的庶民都可以看见。
他红着眼又找到魏琳,用力拍了拍桌子问道:“他们家给了多少?我林家出双倍!”
“林家也要在对岸的功绩碑上!”
魏琳吓了一跳,不知道的,还以为林家的红眼病又犯了。
整个荆州的世家贵族们都陷入了攀比之中,谁也不服气谁,不就是砸钱吗?你有钱,我就没有了?
这可能就是氪金玩家的想法吧。
甚至有富户也找到魏琳,虽然没有当地望族捐得多,但是也希望能将自己的名字留在石碑上。
“好说,好说。”魏琳笑着照单全收。
朝廷发下来的赈灾粮已经被她消耗了大半,这些前来捐款的人,狠狠给她补充了一波。
荆州刺史府上下的官吏们看着每天源源不断的进账,目瞪口呆。
魏琳拢着衣袖,一副淡然的模样。
早就说过了,这群世家贵族从手指缝里漏出一点点,就能让很多庶民都吃上饱饭。
……
荆州世家贵族的狂欢还在继续,魏琳把马刺史拽出来,说道:“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我走后,每次在功绩碑上刻字,你都要到场当见证人。”
马刺史被她拽着,只能点头答应。
“其他官吏也会监督你,你可别到时候找不见人。”她又呲牙威胁道,“否则我就告诉马尚书。”
马刺史这才重视起这件事,垮着脸保证自己不会缺席。
她抓住了当地望族的痛点,每一次在石碑上刻字,都要抽出时间亲自到场,念一遍石碑上的记录,然后和官吏们一起鼓掌庆贺。
她离开后,这个见证人就由马刺史担任。
试问哪家世家大族受得了被当众表扬呢?还是一州刺史带头表扬。
更何况庶民们还会编撰童谣,将他们的事迹传唱出去。
这感觉,就像是你氪金氪到了全服第一,然后被大喇叭广播,别人一上线就能看见头顶的红横幅上挂着你的名字。
那种睥睨全服的爽感,就是这群争先恐后捐赠物资的世家大族的感受。
又一日,几位家主出门上街,看见了周围庶民对他们投来的目光,还有人低声唱起关于他们的童谣。
孩童呆愣愣地跟在自己阿娘身后,拍着手打节奏,忍不住扯了扯阿娘的衣袖,问道:“我们不是更应该感谢宣慰使吗?”
他的阿娘连忙捂住了他的嘴:“嘘!”
她又低声说道:“他们捐的越多,宣慰使就越高兴,这才是我们报答宣慰使的方式。”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知道到底听明白没有。
魏琳起了个头,庶民们就帮着她把戏做足,让荆州的世家大族都飘飘然,捐款的劲头更足了。
她清点着荆州粮仓里的余粮,笑得嘴都合不拢。
魏琳留下一部分粮食给荆州,让官吏们看顾好粮仓,自己则准备和顾家两兄弟一起,带着黔州被关押的官吏们回到长安。
荆州的官吏们手握她的计划书,又有充足的物资,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将云梦泽变为丰饶的产粮地。
魏琳骑着马,在荆州庶民的送别下来到城郊,和从渝州而来的顾大郎汇合。
“荆州没事了吧?”顾大郎许久没见到他们,关心道。
魏琳点点头:“荆州挺好的。”
顾慈微微张了张口,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告诉自家大哥,荆州发生的事情。
可怜的顾五郎,在荆州待的这些日子里,整个人的世界观都受到了冲击。
魏琳没等他说话,又问道:“你路过黔州的时候,那边怎么样了?”
顾大郎笑了笑:“新任刺史到了,新的黔州刺史看上去还不错。”
在这方面,黔州比荆州幸运得多。
在受到胡刺史十几年的压迫后,黔州庶民们终于迎来了一位有良心的刺史。
魏琳点了点头,又跟他吐槽起新任荆州刺史。
上任刺史得了病后,已经被朝廷卸任,此时也被押了起来,要和他们一起返回长安。
顾大郎听着她的话,大声笑起来:“原来马尚书还有这么个弟弟!等我回去后一定要找他说道说道!”
顾大郎和马尚书并不相熟,他准备在下次的小朝会结束后和马尚书一起吃早饭。
魏琳听他说起他的打算,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们带着满满当当的粮食,和一群被关押起来的官吏,要一路往北向长安而去。
魏琳说多退少补,要退回自己多要的赈灾粮,就真的带着粮食一路回到了长安。
回程的路上终于不再见到大批大批的流民,偶尔有一小股流民,也不敢靠近他们这大批人马。
魏琳看见他们之后,会分出一点粮食送给他们。
顾慈看见她的做法后,说道:“你这么做,他们也不一定能活下去。”
“我知道,”魏琳摸了摸鼻子,“但是,我想求一个问心无愧。”
顾慈看着自己的友人,沉默不语。
既然看见了,那就不能当无事发生。这就是她被人所推崇的原因,是陶都护口中的君子之道。
一行人慢慢往北进发,长安的大臣们被要求出去迎接,已经在城门口等待了他们许久。
林少傅尚不知道自己老家的那帮亲戚出了什么馊主意,只是看着呈上来的奏折,轻轻点了点头。
在他看来,魏琳这次去往荆州救灾,一切事宜都很妥当,就是想起来那批赈灾粮的时候,他老人家的内心还是一阵肉痛。
那么多粮食啊!
他叹了口气,房淮站在他的身边,也等着宣慰使的归来,看见自己同僚叹了口气,自知是为了什么,本想安慰几句,又实在说不出口。
于是尚书左仆射房仆射,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同为尚书省一把手的尚书右仆射,看见他们二人的模样,也叹了口气。
马尚书和尚书右丞对视一眼,也双双叹了口气。
其余守在城门口的大臣们:?
这是发生了什么?
尚书省的人叹气,户部的马尚书怎么也跟着叹气?
他们一脸疑惑,正想问一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见到远方的一队人马往长安城驶来。
“他们到了!”在城门口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