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2
!”
武曌挑眉,眼角微妙地弯起弧度,似乎是被李隆基这句话逗笑了。
李隆基窥见后,心头微微一松。
上官婉儿在旁边磨墨,记录天幕所放画面。但这也没妨碍她此刻无声瞥李隆基一眼。
让她在女皇身边做女官的不是她那美丽容颜,而是她那聪慧的脑子。正如此刻,上官婉儿便看出来,临淄王未必是真觉得天幕里那位大唐天子脑子有病,而她们武周圣人也未必是被临淄王说到心坎上。
一个为自己性命有意讨好,一个像逗弄小猫小狗一样接受讨好。仅此而已。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伙同史思明谋反。】
【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而在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头疼地掐住自己鼻梁。
不要问他为什么头疼是掐鼻梁,就像不要问他——
“明明圣宋是为了避免像唐朝一样发展成‘弱干强枝’‘内轻外重’的军事防卫格局,避免安史之乱再次出现,才收拢军权,实行募兵制。怎么就跑偏到靖康之耻去呢!”
这是为什么啊!好不容易躲开前朝掉过的坑,结果自己挖了个新坑?
赵匡胤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古怪想法:该不会后面朝代为了避开宋靖康之耻,会规避宋的一些制度,反而踩进另外的坑?
【“清君侧,诛杨国忠!”】
【范阳,安禄山一身戎甲,那肥胖得不正常的体型让他能声若洪钟般,喊出起兵口号。】
【而身为范阳、卢龙二镇节度使,河北落入安禄山手中,原本该镇守大唐北疆的十二万唐军,调转马头,携着行军时遮天蔽日的飞尘,直指长安。】
【安禄山笑得嚣张——】
【“再调契丹,奚,室韦,同罗三万番兵,南下攻唐!”】
【这些,都是李隆基曾经给予安禄山的权力,番军本该是大唐征战四方的支柱。然而此刻,他们以极其凶狠的姿态对毫无防备的唐人露出獠牙。】
【安史之乱,被后世人称为中华最惨烈、最血腥的动乱——】
贞观。
李世民再次哭个不停,也不知那眼中哪来那么多泪水,止也止不住。
贞观大臣们也不再坐于案后,而是齐齐站起,神情难看之余,还带着六七分肃穆。
那是他们呕心沥血撑起的大唐啊……
【安禄山连下河北二十郡。】
【又肆虐河南。期间,杀人如刈,焚庐若薙。】
【大唐百姓已享受了百来年安稳,陡然面对兵戈,慌乱非常,恐惧不安。】
【然而,也是大唐百姓,在大唐局势危急,叛军兵逼洛阳之际,当唐将封常清招募兵马时,不过旬日,便有足足六万人应招,皆是市井之徒。】
【一阵激昂声乐响起,是《秦王破阵乐》。】
【这些百姓一生中恐怕只有今天才是直面战士,但他们还是咬紧牙关,双腿打颤地上了战场。】
【然而,民兵如何与边关军队相比,纵然封
常清是名将,也只能接连败退。】
【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
【战于都亭邑,不胜。】
【退守宣仁门,又败。】
【先后丢失虎牢关、洛阳,封常清退至陕郡,而那些上战场的大唐百姓再也无法离开战场。】
【“长安……长安……”】
【带着绝望的哭声,他们绝望的死去,眼中始终望着长安方向。】
【那是盛世大唐的方向。】
【封常清对此时正在陕郡的名将高仙芝言:“潼关无兵,若贼奔袭,长安危矣,当弃此地,守潼关。”】
【便取太原仓钱绢分与将士,余者皆焚。二人领兵退守潼关,构筑防御军事,数次击退安禄山军马,保住长安屏障。】
【然而,出兵之前,李隆基对他们的要求是高仙芝东进平叛,封常清协同,倘若退守潼关,便是抗旨。】
南宋。
岳飞神色动容。
良久,岳武穆叹息:“史书难求,往日只知安史之乱,只知高、封二人冤死,却原来……”
却原来,和他一般,冤在分明是为国尽忠,却因君令荒唐,反被君怨。
轻轻一叹,却是无尽心酸。
副将张宪却是扬起眉毛,快意而笑:“那开元天子昔日也是明君,见到此景应当会自省,而天幕将安史之乱一事暴出,于高、封二将乃是幸事,他们总算不至于含冤而死了。”
就像……
张宪看着岳飞,笑得更灿烂了。
就像,他们岳统帅一样。
这时,忽然一片暗影投向他们,下一刻,岳云拉着好几个人奔过来,那急迫劲儿,得亏岳飞和他们之间没有隔着一道门,不然岳云铁定要破门而入。
“爹!”岳云动得比兔子还快,转瞬之间就到岳飞眼前:“这些人治眼疾很有一手,爹爹,快让他们来看看!你现在有时间能够好好治治眼睛了!”
说到此处,岳云看向天幕,简直感激涕零。
若非天幕,他爹只怕要莫须有而死,更别说好好治治这眼睛了。
——岳飞昔日进广南作战,渐染瘴疠,屡中暑毒而得,每到夏月,目疾就会发作。他曾因此多次向赵构请辞,赵构不允。
……
汉朝。
霍光看到了那些民兵。
并非他多爱民,而是因为他生在大汉。
武风雄厚,崇尚公羊儒,大呼“九世之仇犹可报”的汉人,若遇到这般危国之战,也定会执起刀兵奔向战场。
大汉都城亦是长安。或许民众死前也会依恋地望向长安,望着那雄伟都城,还有那“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尽管大汉到今日从未碰到过如此危机,但霍光相信,汉人一定会如此。
……
天宝元年。
高仙芝此时刚立下功劳,升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见到天幕所放,并不担忧,反而对左右道:“圣人必然知我为何如此做,绝不会怪罪于我。”
在他眼里,李隆基依然是那个圣天子,于他有知遇之恩,选贤举能,励精图治的圣天子。
天幕无情地戳破——
【高仙芝与封常清守潼关有功,不让安军进犯秋毫,然而,监军边令城却对李隆基好面子这个性子把握得非常透彻,明白倘若李隆基知晓高仙芝违抗皇命,不论他出于何等思量,是否保卫了长安,也必然会勃然大怒,治其罪。如此,自己身为监军,绝对是在劫难逃。】
【是以,边令城偷跑至长安,状告高仙芝与封常清二人,说封常清故意动摇军心,说高仙芝弃陕地而逃,将数百里之地拱手让与贼军,且盗减军士粮赐
。】
【李隆基大怒,以为二人消极应战,之前对于安禄山一个月之内从范阳攻至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