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9
娶了寡婶,可在五代这个时代,压根没人关心这个问题,这又不是后面的宋、明清,什么封建礼法。
而且但凡亡国,史书就好怪罪于女子,前有妲己后有杨玉环,其实真看历史,和亡国真的关系不大。
如今林从是听说朝中,石重贵宠信冯皇后,并且屡次提拔冯氏哥哥冯玉,让冯玉入政事堂为相。
而冯道最近也外放,做了许州节度使。
可这在林从看来,只是石重贵经过两次大仗后,掌握了大权,扶持了自己亲信。
而他家先生,也是急流勇退。
再说,到了这个时代后,林从才明白,政治和兵权是可以分家的,国家治理的怎么样,和打仗怎么样,不是一码事,就像李存勖时代,他最后亡国的前三个月,还轻松打下蜀国。
所以哪怕这位新上任的国舅爷把朝堂治理的一团糟,也不影响石重贵自己领兵打仗啊!
而至于看到石重贵打仗时因为女色不管打仗了,这个从此次石重贵病中还出征,林从知道这绝无可能。
石重贵虽然不知道做皇帝怎么样,但领兵打仗的素质还是很高的,也很果决。
这样的人,不可能打打着仗,为了别的事就扔了打仗。
而他当初看得石重贵为了女色,或者为了别的,大概率和李存勖的伶官传和李隆基的杨玉环,纯粹是后面一些文人在那安理由。
不过现在就有一个问题,石重贵第三次到底咋败的?
林从忍不住挠头。
李安正说着话,突然发现林从在有神,不由凑过来问:“怎么了?”
林从叹气,“读书得读精,读细啊,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李安:???
*
京城
皇宫中
石重贵坐在主位,杜重威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呈给石重贵。
“赵延寿说他当年也是被迫归降契丹,如今这两次,他因为作战不力,契丹皇帝对他很不满,他担心在契丹不能保全,就想重归中原,他在信上说,若朝廷肯派兵接应,他如今是幽州节度使,愿带着燕北重返朝堂。”
石重贵看了信,舒了一口气,“赵驸马当年也是一时走错了路,若他愿意回归中原,朕愿意燕王之位待他。”
杜重威恭维,“陛下心胸宽广,臣等不及,赵延寿若知此,定然会率幽州来投。”
石重贵也露出一丝笑意,叹了一口气,“先帝当年割了燕北给契丹,晚年因此事一直郁郁寡欢,朕若能借赵延寿反水收回燕北,也算弥补了先帝之憾事,重威,这次的事辛苦你一直两头联系,等事成之后,朕定会重重封赏你。”
杜重威听了大喜,“这是臣份内之事,臣多谢陛下!”
石重贵沉吟了一下,“赵延寿一旦反水归中原,契丹定然大怒,必然会举兵攻幽州,要想接应他,兵马势必不能少,这样,朕与你大军,并派李守贞张彦泽皇甫遇等大将,与你一同去接应赵延寿归国。”
“是,”杜重威应道。
于是,半个月后,杜重威李守贞,领着大军悄悄去了河北。
因担心耶律德光得到赵延寿反水大怒,亲自来攻,杜重威李守贞此次,带走了京城几乎全部精锐。
第191章 杜重威投降,后晋灭亡 杜重威这次……
杜重威这次去接应赵延寿归顺, 其实并不是临时起意,之前石敬瑭时,燕北各州因为契丹剥削太重, 就有不少想重回中原的, 只是当时两边有盟约,耶律德光又对石敬瑭有大恩, 石敬瑭在世时, 实在不想担个忘恩负义的名声,所以就没有接纳。
而石重贵登基后, 第一次对阵契丹大捷后,燕北不少州再次心思浮动,有重回中原的想法, 所以不少有偷偷派人送信到京中, 表达意思的。
只是当初石重贵只是取得一次大胜,很多人还在犹豫,所以也不过是提前联系。
可等到石重贵第一次大胜后,燕北诸州意愿就比较明确了, 不少刺史纷纷投信, 想要归附。
只是燕北这些州属于幽州节度使治下, 单个州回归,很容易受到幽州控制,所以石重贵在第一次领兵时,就有意策反赵延寿。
在石重贵想来, 赵延寿是汉人, 又是驸马,自己和妻儿都是汉人,跑契丹肯定也人生地不熟, 在那待的也不舒服。
而且当初赵延寿投降契丹也是被迫投降,自己只要开出合适的条件,赵延寿怎么会不想回归。
于是,石重贵就趁第一次领兵时,写了一封信,派杜重威趁打仗的时候趁机给赵延寿。
而赵延寿在收到信后,果然送了回信回来,表示这些年在契丹背井离乡,过得十分不如意,如果石重贵能不计前嫌,并且保住他现在的地方,他身为幽州节度使率燕北回归。
石重贵收到信大喜,这就有了派杜重威李守贞率大军接应的事。
而杜重威和李守贞,也借着巡边为借口,率领大军,从汴京出发,到黄河边,度过渡口,到达河北,然后沿河北一路北上。
走了四天,终于到了离燕北最近的瀛洲。
而赵延寿在信中说,他也会借着巡边,带着军队来投奔。
于是,杜重威和李守贞就率大军到了瀛洲。
到瀛洲之前,杜重威还给赵延寿去信,结果等大军到了瀛洲,杜重威和李守贞发现瀛洲城门大开,里面寂静无声。
杜重威和李守贞见状顿时心中打鼓,也没敢进。
两人见情况不对,就率领大军撤军打算回魏博。
杜重威率大军往南在快接近魏博,走到滹沱河准备渡河过桥时,就发现了契丹大军,而此时契丹大军已经占据了桥。
杜重威和李守贞遣张彦泽击之,张彦泽率骑兵与契丹战于桥上,两方争桥,契丹不敌,烧桥而跑。
契丹在桥上大败,本来正惶恐不安,担心汉军急行军攻来,正要逃跑,可谁想到杜重威居然没有派人来追击,并且鸣金收兵,在对面扎营,契丹顿时就没有跑,而是也扎营对峙。
这时候杜重威大营中,磁州刺史兼北面转运使李谷就劝说杜重威和李守贞,说这里离恒州近在咫尺,前面不过一条河,咱们伐点木头,弄点土,一天桥就造成了,咱们渡过河,和恒州的兵马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契丹,契丹大军必然大败逃跑。
和杜重威一起来的将军都觉得这主意可行,只是只有杜重威不同意,觉得契丹势大,不可轻举妄动。
杜重威不仅没听李谷的,还把李谷派到了后方去转运粮草。
而等李谷走后,没两天,耶律德光就亲率大军来了,并且派骑兵,断了杜重威的粮道和后路。
杜重威大军顿时不安,不过此时杜重威大军兵马好几万人,这时要和契丹开打,还未知谁胜谁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