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80
夸奖了一番,这一点实在是让他高兴极了。
“要是这几日户部能把款拨下来,就能赶上七月份的种植了。”胤祺说道,章大人在折子上说,六月下旬或者七月份能种植的话,赶在霜降之前,或许还能收获一波呢。
这种与时间竞争的感觉让胤祺又紧张又激动,恨不得亲自去盯着每一个环节,若是可以,他都想坐到户部办公的地方,监督各位大人讨论呢。
当然,各位户部的官员会不会喜欢就不得而知了。
“我记得有些地方还要了洋芋种去种植了对吗?”郭宜问道,之前听胤祺提过一嘴,不知道是不是也要建立试验田。
胤祺点点头,“那些人带回去种植了,儿臣让他们记下观察笔记,到时候看看情况,若是种出来的效果明显,儿臣再同汗阿玛提出建设试验田的打算。”
这个不是他想到的,而是曹寅,曹寅的意思就是为了避免朝堂之人的攻讦,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在一处做出成绩,有了成绩,就算是其他人有想法,也可以用此堵住他们的嘴。
对于曹寅这种想法,郭宜是赞同的,如今不求快,但求稳,毕竟胤祺还小,有一辈子的时间来研究,走得平稳才能走得长远。
所以对于康熙把曹寅给了胤祺,郭宜心中还是感激的,这种感激的心情在听到如沁的传话之时就湮灭了,“皇上在德妃面前提到过胤禟?”
如沁将当时的场景复述了一遍。
郭宜叹气,什么叫做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话就算是从皇贵妃的口中说出来的,也比从康熙口中说出来要好。
从皇贵妃的口中说出来,只会让德妃觉得皇贵妃故意刺激自己,这种怨恨只会转移到皇贵妃的身上。
但是说这话的是康熙,依照德妃那种莫名的脑回路定然会埋怨上翊坤宫。
再说了,她和胤禟哪里需要德妃的感激呢,须知,被德妃惦记可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德妃既然在康熙面前表态了,便一定会来翊坤宫一趟。
果然,翌日,德妃就前来翊坤宫拜访,理由也很充分:感谢胤禟对胤祚的照料。
这种功劳郭宜哪里担得住呢,她笑着婉拒道:“哪里是胤禟对胤祚有帮助呢?本宫瞧着倒是胤祚陪着胤禟胡闹。”
郭宜一边说着,漂亮的眼睛细细打量着德妃,希望能看出什么破绽,了解德妃的想法。
但是,德妃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看穿的呢,只见她脸上挂着温柔的笑容,“宜妃客气了,胤禟之功劳是皇上亲口所言,定然是做不了假。”
郭宜笑了笑,就让这话掉落在地吧,她根本不想同德妃辩解什么。
德妃又道:“所以本宫备了几分薄礼来酬谢,万望宜妃不要嫌弃。”
备下的礼物有真金白银、数匹珍贵的锦缎,以及一些孩子的玩具,看得出是认真打探了他们喜好的。
不过越是这样,郭宜的警惕心越高,她相信德妃不会蠢到重获自由身后,就迫不及待地出手,尤其这还是她亲自准备礼物。
但是即便如此,郭宜心中也有些膈应,打算就如以往一般,全部收进库房,单独存放,左右道保之前给了她不少的银钱防身,她也不那么缺钱了。
“客气了,胤禟与胤祚本就是兄弟,相互照拂是应该的,况且胤禟也得了胤祚的陪伴。”郭宜挤出一个笑容,她才不在乎德妃看出自己不是真心实意的呢。
但是德妃如同眼盲一般,即便如此,她依旧镇定自若地演着自己剧本,丝毫不受对面的影响。
先前听如沁转述了一遍,郭宜已经知道德妃功力见长,如今瞧着她表情行事如此自若,背后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有什么比一个让人摸不清底的蛇蝎美人更可怕呢?
虚情假意一番后,郭宜总算送走了德妃,赶紧招来了堇姑姑、兰心、红棉三个人商讨一下对策,商量来去也没有好的对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郭宜吩咐了几人要提高警惕,尤其是跟着胤祺身边的晋喜,胤禟和胤禌现在住在翊坤宫,好歹有自己时刻盯着。
看着众人退下去安排事情,郭宜轻轻地呼出一口气,靠在软榻之上,她忽然想起曾经听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她便有了软肋,也有了盔甲。
现在的她,倒是应验了这句话。
第187章 善堂会议
不知是不是被皇贵妃嘲讽了几次, 德妃低调了不说,整日要不是在永和宫带娃,要不就是去皇贵妃宫中看胤祚, 好像已经洗心革面, 重新做人。
别人有没有被她这个表现迷惑,郭宜不清楚, 但是康熙明显对德妃的观感好了许多,再提起的时候,已经不像是之前那般厌恶了。
果然这人啊, 只会记得那些美好的记忆,就说孝昭皇后在世之时, 康熙对她的感觉不咸不淡, 如今再提起,他只记得孝昭皇后恪守为后之道, 不事奢华,尽是赞美之词。
不过, 郭宜也管不了德妃如何, 她现在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解决一直瞧着自己等着下文的四双眼睛,“皇额娘的决定自然是好的。”
“宜妃怎么也学了这种敷衍之词?”皇太后说道。
“皇额娘这可冤枉臣妾了, 臣妾是实话实说,您这善堂只针对女子,做一些女子擅长的营生岂不是很好?”郭宜说道。
皇太后的想法是做成衣、缝补一类的店铺, 这个主意挺不错的, 要是有技艺出类拔萃之人, 也可以走高端定制这条路线,当然这都是后话。
眼下还是先把摊子支起来, 先维持基本的运作。
“胭脂水粉,也打算开一家店铺。”荣妃说道,这是初步的打算,一共是两家店铺。
郭宜又问道:“人手可够?”
“只会远远超出善堂的需求,怎么会不够呢?”荣妃说道,得知要开女子善堂的事情,田庄上面不少女子都跃跃欲试。
不过那种家中有劳动力在田庄上做事获取报酬的人,她们都推拒了,优先考虑的还是无依无靠之人。
之所以是从田庄上先接纳一部分女子去善堂,主要是为了限制人数,这要是去城郊破庙等地方去嚷上一嗓子,十里八乡活不下去的女子说不定都会涌了过来。
僧多粥少只会造成无序的混乱,倒不如先从田庄上过渡一部分人过来,先看看效果,也可以为田庄腾出一些空位,招收新的人手。
为了让事情能够顺利进行,康熙还专门从内务府拨了一个总管,名叫单宁,由他出面打理这些事情。
“能做事的就到铺子里干活,那些做不了精细活或者重活之人就帮忙打扫整理善堂,做做饭一类的,总之不能闲着。”郭宜说道,虽然是善堂,但还是不要养闲人吧。
这些女子又不是三岁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