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8


那时你岂不是更丢脸。”

康王脸皮抽搐,也别说以后了,就是现在他的政绩都和龚秀英没法比。

“而且这件事对我们并不是没有好处。”平王道。

“这件事对我们能有什么好处?”康王不信。

“陛下要真是不拘泥于性别,那代表我们王府的女儿们以后也能凭自己本事吃饭。”平王道。

“切,就这?”康王闻言不屑。

他女儿数量比福王和平王加起来都多,但是所有女儿加起来都不如一个儿子重要,所以平王的话,跟对牛弹琴差不多。

平王心里一叹,自然不愿意再多跟康王说话,像康王这样,以后家里绝对和乐不了,因为他这个根子出了问题。

康王身为帝王兄弟,池云亭还不至于为了对方的反驳就把对方停职,他只是突然觉得,比起说话来,康王更适合去干实事。

工部,龚秀英成了工部侍郎,换了官袍以后,工部不少官员看过来,下意识全都选择了另一位工部侍郎沈淳。

在龚秀英升职之前,工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可是现在因为龚秀英的到来,工部官员们汇聚到沈淳身边,开始松口让沈淳当工部侍郎的事。

沈淳心里尴尬,“多谢大家好意,淳没有功绩在身,实在是受之有愧啊。”

“话不能这么说,之前龚侍娘想研究缝纫机时,可是大人您鼎力支持,所以缝纫机该有您一份功劳才对。”

“更别说还有大人的母亲,也对缝纫机贡献颇多。”

他们话说的越好听,沈淳就越想叹息,知道他们都是想让他作为男官代表,压到龚秀英头上。

至于龚秀英功劳比他大又怎样,他只凭借性别就能轻而易举的超过对方。

但凡他心思再阴暗一点,上去后只怕还会打压龚秀英,让龚秀英彻底泯灭于众人,甚至退出官场。

可他要真的这么做了,当年也不至于和池云亭成为朋友了。

“此事大家容我考虑一番吧。”沈淳心里苦涩道。

等工部官员走后,沈淳约上龚秀英,一起去找池云亭和谢蝉衣,问他们这事该怎么办?

“工部那边对秀英当工部尚书的反应挺大的。”沈淳道。

倒是龚秀英,没有沈淳想的那么多,“我能成为工部侍娘已经足够知足,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整个工部,让工部上下一心的干活,再说不管是你当工部尚书,还是我当工部尚书,其结果不是一样的吗。”

都是自己人,还都执行的池云亭的任务。

“可是这样对秀英姐你不公平。”沈淳道。

他当工部尚书,是以牺牲龚秀英利益得来的。

别说他们是老乡和半个亲人,就是不相干的陌生人,也不能这么亏良心。

“关于这件事,只能从别的方向给秀英姐你补偿了。”池云亭对龚秀英叹道。

“其实我倒不觉得自己委屈,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有我自己的汗水,可更多的还是大家的功劳。”

“不过陛下要是真想赏赐我,我也不会拒绝就是。”龚秀英冲大家俏皮的眨眼道。

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沈淳当工部尚书,龚秀英从旁辅佐,不过沈淳怎么当工部尚书,还得经过操作。

“又拿下一部,现在就只剩下礼部那边了。”谢蝉衣道。

礼部那边比工部还简单,因为余川手握邸报,升上来只是迟早的事。

谢蝉衣这边负责的太医院,这段时间也有所进展,攻克了不少.妇科病和儿科病症,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

那就是好的药材数量有限,就算知道了解决办法,以药材价格的昂贵,也不是普通人家能够负担的起。

谢蝉衣跟池云亭把这事说了后,池云亭琢磨道:“可以试着像种植庄稼那样种植药材。”

目前市面上的药材大都是野生,药效强的同时,也不易得,至于专门种植药材的药农,只怕比种花的人还少。

因为种药材需要懂药理知识,不像庄稼,已经摸索了数千年,药材这块区域的门槛高,还没起步,所以刚开始就不要指望有什么成色了。

池云亭让谢蝉衣把心放宽,谢蝉衣也知道这件事急不来,只能多去太医院转转。

太医院听说谢蝉衣专门给他们规划了一块地,让他们试着种植药材,很多太医都喜不自禁道:“种植出来的药材虽不如天然的药材药效好,可是只要多了,药材的价格就能降下去了,”

药材不就因为数量少,才显得贵吗,所以很多穷苦人家倾家荡产也吃不起药,要是搞药材种植,这无异于让底层的百姓看到一丝希望。

也许那丝希望他们等不到,可总算能让心里生出盼头,不显得那么绝望。

这事自然也得通过邸报把消息登出去,现在朝廷上下及地方越来越习惯邸报,对于他们来说,邸报就是朝廷风向,可以让他们身处地方也能清楚朝中动向。

只是这一次邸报内容,让群臣为难,就连地方也给京城的池云亭上奏,陈述种植药材的利弊。

药材种植要是成功,那自然可以让民间的药材价格降下来,此事攸关性命,自然是大功德的事。

可是有一点却无法避免,那就是药材种植,会和粮食争抢土地,天下粮食种植面积本来就不够,现在药材又来分一杯羹,长此以往,粮食数量变少怎么办?

药材只能活一小部分人的命,粮食却能活大部分人的命,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对此池云亭的解决办法是:“户部尚书何在?”

“臣在。”陆泉于朝堂中.出列,心里已经明白池云亭要自己做的事。

这还要追溯到他当年出海,他海上一行,为的不仅是为当时还是宁王的帝王赚取足够的私库,还有其他任命在身,索性他不辱使命。

如今几年过去,那件事已经将近成熟,可以拿出来面向整个天下了。

池云亭让陆泉把东西拿过来,于是群臣就见陆续有人托了几个托盘进来,陆泉为群臣介绍道:“这是我当年从海外带来的良种,如今已孕育出果实,它们每种粮食,最少也能亩产千斤。”

“千斤?尚书大人您确认自己没说错?就是号称最富庶的江南,恐怕也不敢这么说吧。”作为承担目前全国粮食大头的江南,都比不过这海外粮食,说笑呢吧。

“最初我和诸位一样也不敢肯定,可是这些年培育下来,它们的粮食总数,比我所说的只多不少,最重要的是它们还不怎么挑地方,哪怕是下等田也能产不少,不信诸位可以随我一看便知。”

陆泉说的自然就是玉米、红薯、土豆几个,当然其他海外粮食也有,可还是被它们三个远远甩到身后。

这件事情在陆泉憋了好几年,人人都说他的功绩是靠海关税收,可是在他心里,当初漂洋过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