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4
时整个金陵凡有幸见过并知道池云亭的文人,神情就没有不恍惚的。
然后等他们回神,就爆发出极强的科举进取心,就像同窗同年在官场很吃得开一样,他们可是提前跟帝王照过面,他们要是能进官场,凭借着文人时的交情还有金陵考生的出身,以后还不平步青云。
周生也是这样想的,他当时也激动的做了好几天的八股文,才稍微冷静下来。
等冷静下来周生才察觉到周围异样,那就是金陵其他考生的努力,达到让他望尘莫及的程度。
正当他也准备加入进去,成为其中一员,打算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时候,是友人给他指明了另一条道。
那就是努力过乡试,然后接受朝廷调令,和余川、沈淳两个走上不一样的.道路。
“这时候大部分的考生都一心科举,希望到时候进京和陛下攀交情,你何不试试另一条路,提前几年入官场,只要有政绩,说不定你能比余川几个更早到陛下.身边呢。”当时周生友人道。
周生心动了,主要还是金陵竞争的激烈程度惊到他了,再加上乡试成绩他不如余川和沈淳,彼此拉开的距离更大,之后就算再往上考,也希望渺茫,还不如选择另一条路。
而周生的友人,也跟着他一起来到这里,他好歹还是个主簿呢,友人却什么都不是,毕竟他友人当初在府学成绩就不行,后来也没过乡试成为举人。
这也是他友人为什么要为他做到这个份上的原因,还不是他自己实力不行,打算从他这里近水楼台,万一有天他真发达了,他也能跟着喝口汤。
可惜他们想的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他这个主簿一当就是数年,迟迟无法转正,至今还在原地打转。
可以说要不是京城传来的消息,周生都要认命了。
这激动周生只能对友人言说,“这么多年,我总算能给家里人一个交代了。”
“前提是我们得抓住这个机会。”周生友人道。
随后他起身踱步,“如果是礼部其他人也就算了,可那是余川,也许,我们能提供给礼部更多的消息。”
要知道他们这几年也不是白待的。
周生眸中泛起波澜:“你的意思是把我们这几年收集到的把柄?”
“也是,凭我们和余川的关系,最后就算无法如愿,余川也不会说出去。”
只是这事该怎么操作,他们还得好好想想。
相比起周生和友人的行动来,其他人的注意力就在邸报本身了,距离京城越近的官员,收到邸报的速度就越快,一些消息灵通的官员,对邸报上面的信息并不陌生。
至于地方偏远的官员们,可就实打实惊到了,忍不住道:“确定这是京城发下来的?”
“可不是,这事谁敢胡编乱造啊,你看,上面还有礼部尚书和当今陛下的印呢。”
“邸报要真是一个月一送,那我们就算身处地方,也不会对京城那边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了。”地方官员们指尖爱.抚着邸报,神色痴迷道。
邸报内容帮助对他们很大不说,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那就是京城的陛下并没有忘记他们这些地方官,这让他们怎能不激动。
至于礼部传来的,让地方送消息给礼部一事,大部分官员都没在意,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也有一些偏远地方的官员,对于邸报的到来只是稍微感兴趣,只把邸报当成打发闲暇时间的东西,毕竟,京城距离他们这里实在是太远了,就算他们知道京城的消息,也没多大用处。
倒是周生和友人两个误打误撞,开启了邸报的新先河。
无论是什么,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要是邸报内只有从京城下达地方的内容,那么长此以往,邸报模式和发行难免会变得呆板僵硬和空洞。
所以邸报得有来有往才行,只有信息流动起来,才能一直为邸报注入活力。
“陛下,您看这份消息。”负责邸报的余川特地给池云亭送来一封信道。
不仅是因为那封信是周生这个故人写的,还因为周生信里面的内容。
信的开头,周生先是说明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为了跟池云亭套近乎,而是为了更好的给池云亭说明情况。
周生目前正在西北一处的小县城,那个小县城是出了名的穷和破。
这是因为那个县城的百姓们太懒吗?还是上面没有试着扶持过?
都不是,那个县城的百姓们并不懒,而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富裕的起来。
也不是上面没有扶持过这个破旧县城,每年上面也会拨下专款,让县衙发展县城,可是那个县城就是死活扶不起来。
究其原因,是历任县令的不作为,他们接了来自上面的专款,也就上面视察的时候,才会稍微拿点钱出来做做面子工程,其余的钱都进了他们的腰包里,或者被他们用来打通上面渠道,让上面不再追究此事。
至于治理好县城,是没有的,因为好像只要当一个好县令,就会吃了大亏似的,以至于后面的县令也跟着摆烂,这股风气不知什么时候兴起,等周生被分配过去的时候,已经根深蒂固。
而百姓们,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朝廷还会给拨专款的事,自然也就无从愤怒。
“看看,这就是欺上瞒下,可笑满朝文武,一个个的说天下海清河晏,这是想把我当成傻子糊弄呢。”池云亭不怒反笑道。
要池云亭不是从民间来,不是穿越者,接受过信息大爆.炸,他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帝王,只怕真会在满朝文武的马屁中飘飘然,从而认不清自己的斤两。
当然历届帝王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比如亲卫。
可是那样就能掩盖满朝文武的失职,以及官官相护的现象吗?
第174章
一个现象之所以能够维持那么久, 一定是它暗中的力量大的超乎想象。
对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而已,为什么能够做到只手遮天,并欺上瞒下?
下面的是百姓们,对待朝廷政策不懂情有可原。
可是县令上面的官员, 就不信没有发现问题的。
可是他们也没有作为。
诚然直接贪污的官员可恨, 但是冷眼旁观和助纣为虐的官员,同样是恶。
对于朝堂百官而言, 西北偏僻县城连个小虾米都算不上, 以他们的职位,处理的无一不是朝中大事。
是以当第二天, 池云亭在朝堂提出这件事, 朝臣们还不以为然,“陛下,县城发展不起来,未必是历届县令的原因啊。”
“也许是地势导致, 让那处穷山恶水,历届县令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能在京城为官,并位列朝堂的,就算那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