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4
会考到的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
其中帖经最简单,就是从书本上选取一行字,遮住几个字让学子填,相当于后世的填空题,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的,基本就没有不过的。
墨义则是给出一段话,让写清楚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考学子的注释,也就是学子对四书五经的理解。
科举到现在已然成熟,四书五经的注释早就不再稀有,这点同样可以靠死记硬背过关。
策问就不一样了,出题范围之广,题材灵活多变,而且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是检验学子们真实水平的一关。
还有诗赋,不仅有格式要求,还讲究押韵,题目也和策问一样,没有固定答案。
对池云亭来说,帖经和墨义都没什么问题,真正需要重视的是策问和诗赋。
而相比起诗赋来,策问都显得不那么难,毕竟策问再难,也有前人能借鉴,照猫画虎也能学的差不多,可是诗赋不一样,诗赋对人的天分有要求,起码前世的池云亭没有点亮诗赋技能。
今生,池云亭有幸把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诗》,也就是诗经全背下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起码池云亭有了一些底子,对诗赋不再陌生。
除此之外,就是文章的书写顺序,也就是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格式固定也就算了,固定的格式有一定的益处,最关键的是,八股文写的文章,一点点出格都不允许。
就像一个四四方方的框子把人的思想固定住,让人的思想只能在小小的方框内遨游,一旦你出了框子,就意味着淘汰。
而最重要的是,八股文贯.穿科举学子的一生,也就是说池云亭要参加科举,第一步就得和八股文打上交道,而不是以后科举才会遇到八股文。
这样的学习对池云亭无疑是痛苦的,如果说之前的学习,还能让池云亭稍微发散思绪,那么学习八股文的格式以后,池云亭就感觉自己身上开始增加一层层的枷锁。
几位老秀才公也察觉到池云亭性格不像以往活泼,虽然心疼,却也无可奈何。
毕竟你想要依靠科举获取权势,就得遵守别人制定的规则。
而他们身为底层,根本没有和对方掀桌子的权利。
却不知池云亭只是刚开始才感到一些累,等后面习惯以后,他就自己调节过来。
因为对池云亭来说,科举并不意味着全部,科举对他来说只是相对好用.的一种工具,而他身为执掌工具的人,要是被工具给束缚住,还谈什么复仇。
相比起他心中认定的那些敌人来,八股文还真不够看,这样一想,池云亭再看八股文就没那么难了,甚至还心平气和的审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
一时间池云亭进步巨大。
老秀才公们见状,眼睛不由一亮,开始给池云亭轮番出题,每天天刚亮池云亭就起来做题,直到晚上太阳下山笔才停,就连伍大叔那边池云亭也去的少了,而是改为边做题边扎马步,一点时间都不浪费。
如此废寝忘食,池云亭都不知道自己刷了多少题,直到有一天老秀才公们把池云亭叫过去,看着池云亭欣慰道:“云亭,你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了?”
“我觉得自己学的还行。”池云亭对自己客观评价道。
心无旁骛,一心钻研科举,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在池云亭心里的分量都变淡,不是那些不重要了,而是现在科举最重要。
科举是底层百姓最快获得权势的方法之一,池云亭以后想要做的事,完全离不开权势的帮助。
就像学习织布的谢蝉衣,池云亭去见过,才几岁的小女孩们就已经会熟练的织布,明明他有办法减轻她们的辛苦,可是却因为没有底气而无法拿出来。
此时距离谢蝉衣学会织布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两年时间,非但没有让池云亭心头的钝痛消散,反而越发强烈。
也是那股力量,一直支撑池云亭到如今。
“既然云亭你觉得自己学的还行,那可愿意下场一试?县试一年一次,就在咱们本县举行,你要是愿意,我们可以帮你找几人互结、具结。”老秀才公们道。
互结就是同为学子的五个人互写保单,到时候一人作弊,五人连坐。
具结就是科举路上的前辈给科举学子们做保证,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前辈,而是秀才中成绩最优秀的廪生才有这个资格。
而整个福田院,秀才公有好几位,可是廪生却只有一位,此时正目露期待的看着池云亭。
池云亭好似察觉到什么,冲老秀才公们点了点头,道:“小子愿意下场一试。”
这一年,池云亭七岁,和福田院的秀才公们认识已有三年。
等到池云亭离开,那名廪生秀才公欣慰一笑,“不管云亭能不能考得上,去试试总是好的。”
“要不然,池云亭再大一点,我真不知道自己还在不在,我要是提前走了,以后云亭再参加科举,可就要多花一大笔钱了。”
毕竟一般人无缘无故的,谁愿意冒着风险白帮人,一般都是掏钱请人具结,花费还不少。
老秀才公们知道池云亭不像慈幼局其他的孩子一样缺钱,可是科举之路太长了,这时候能省一点是一点。
而离开福田院后,池云亭怔然的回到慈幼局,看着慈幼局孩子们欢乐活泼不知忧愁的模样,再想想隔壁福田院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
这些年,池云亭不是没有经历过送别,甚至因为福田院老人们集中的缘故,送别也显得非常平凡。
池云亭早就察觉到老秀才公们精力不如他和他们一开始认识的时候,但是池云亭想不到会那么快,是啊,他是才七岁,可是他们已经几十岁。
“什么?云亭你要参加科举!”林明震惊道,手中豆皮辣条不小心撕破都没注意到。
“怎么会,云亭你还小啊……”方宁也皱眉道。
比起林明来,方宁对科举更了解一点,但越是了解,越觉得池云亭年纪太小。
“没什么,我只是下场去试试,隔壁福田院的那些长辈都对我很期待……”池云亭情绪低落道。
方宁一愣,反应过来,手收紧,道:“好,云亭你去试试也行,就算不中,心里也不要有太大压力。”
就当是为老人们圆心愿了。
白夫子和陈夫子两人收到消息也赶来,看着小小年纪就要去参加科举的池云亭不知该说些什么。
心思沉淀了一会儿,他们对池云亭道:“云亭你要知道,想要成为秀才,就必须得过科举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关一般也被称为‘童试’,过了县试和府试,通通都是童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