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6


豫良久,陶娇杏在仿真区里种下了板栗树,等收获之后再做就是了,肯定不会缺自个儿吃的。

倒是做生意投资,容不得半点冒进,还是生产板栗粉稳妥。

将铁炉上焖好的栗子拿上楼给陶母和胖仔,又开了一个板栗拿给月牙儿抓手里啃,陶娇杏仔细回忆了一下那位面熟的婶子住在哪里,登门说了自己打算收些板栗的事,还拜托面熟婶子给其他人家也带个话。

陶娇杏计划把收来的板栗就先暂时放到原先奶粉厂的仓库里。

现如今主要的奶粉生产都在沈市那边,这边的生产线只是维持基本运转,不想闲置了生产设备,仓库里存储的奶粉几乎没有积压的情况。

生产板栗粉的设备也是从交易区直接买的,约定的送货上门的时间是一周后,板栗那玩意儿经得住放,一礼拜的时间也放不坏。

之前酿造精酿啤酒的时候,陶娇杏就从周边村里收过小麦,奶粉厂的老员工太熟悉这一套流程了,陶娇杏才开了个头,同老员工说了自己的打算,那老员工就自告奋勇地揽下了所有的活儿,拍着心口同陶娇杏保证,“老板娘放心,这事儿我可太熟了!之前咱刚开始做精酿啤酒的时候,我就干过收小麦的活儿,怎么称重怎么检查,我心里门儿清!”

陶娇杏看了一眼仿真区给这人评定的百分比,96%,算是很不错的了,便答应了下来。

她其实有看出来,这人是想给自己争取一个主管的位置。

爬上主管之后,才有晋升的可能。倘若一直都在员工的岗位上干着,那就只能一直都做员工了。

机会嘛,向来都是留给有准备还懂得如何抓住的人。

作者有话说:

这个是补昨天的第二更,然后可能今晚还能补起昨天的第三更,尽量把今天的第一更放出来(如果放不出来,我就欠了四更了TAT)

一定会补的!(画饼.JPG)

第81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栗粉生产起来不难, 最复杂的是给板栗脱壳,可陶娇杏买回来的设备有全自动脱壳的功能,先在水中浸泡板栗, 然后冻上一宿, 第二天在加热, 板栗壳就会很容易地脱下来。

但也需要有个人盯着,避免那些没有完全脱壳的板栗混进去, 会影响最终生产出来的板栗粉的口感。

这活儿轻松, 但需要有责任心,最好是日常生活里爱挑刺儿的……陶娇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周遭住着的人, 立马就有了人选。

这事儿耿菊花在行啊!

干这活儿还有工资发, 也能给耿菊花找点事情做,避免老太太整天闲下来想东想西, 杞人忧天地担心她和谢挺会不会离婚。

这种担心属实没有必要。

她要是真打定主意同谢挺离婚,耿菊花能拦得住?

陶娇杏物色好人选,直接就去找耿菊花说了这事儿。

之前的那点小矛盾已经被默契地揭过, 谁也不再提,陶娇杏亲亲热热地坐到耿菊花跟前, 一张嘴就给耿菊花递了个高帽子戴, “妈,村里人不是有好些种板栗树的?我打算生产板栗粉,就和喝的豆奶粉一样。”

“现在设备都回来了, 就差一个去生产线上帮忙盯着的, 您看能不能帮我去盯着?我给您开工资, 一天二十。也没啥活儿需要做, 就是看看机器处理过后的板栗壳有没有完全脱掉, 把没有完全脱壳的捡出来重新脱壳。这活儿用别人不放心, 我担心会影响板栗粉的质量,”

一天二十,一个月可就是六百了,也就是陶娇杏的厂子效益好才舍得开这么高的工资。

再加上耿菊花是自己人,陶娇杏借着老太太工作的机会给老太太塞点钱,哄老太太一个高兴,也给老太太找点事做,避免她整天胡思乱想,没事找事。

耿菊花一听还给发钱,当下就答应了下来,嘴上还客气着说,“开啥工资啊,妈帮你们监督一下,那不是应该的?要是你们给我开了工资,传出去别人不得戳我脊梁骨骂我?”

陶娇杏满脸认同地点头,“您说的对,确实是这个道理,那您帮我们盯着吧,我就不给您发工资了。”

耿菊花脸上的笑僵了一下,可是她哪能表现出来自己对钱的需求和渴望,哪怕心里在滴血,依旧得笑眯眯地说,“这就对了嘛,一家人说啥两家话。我和你爸帮你们,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陶娇杏也就是逗一逗口是心非的耿菊花,哪能真剥削老太太的劳动力?外人来厂子里干活儿都得发工资,哪有自家人白干活儿的道理?莫非自家人还不如外人?那可真是把自家人当仇人使唤了。

她纯粹就是恶趣味心起,想捉弄耿菊花一下,眼下目的已经达到,果断见好就收。她说,“不开工资了,那就当成是给您二老的生活费吧,我们不走厂子里的账务,我私下里给。六百这工资有点高,我怕厂子里的其它工人心里有意见。”

耿菊花脸上的笑瞬间就有真诚炽热了不少。

——————

谢挺在忙活大-连那边的建设工作,给板栗粉跑各种手续的事儿只能陶娇杏亲自去办。

她来来回回地跑了三趟,才给板栗粉申请到了生产许可证,隔天就给连瞻打了电话,先给连瞻通了个消息,让他如果有意愿的话,就赶紧过来拿,顺带着去周边打听打听,看还能不能收到卖不出去的板栗。

想来那专门骗乡下庄稼户的骗子不会只盯着自家村里的老头老太太薅羊毛。

陶娇杏想着既然板栗粉的生产设备已经买回来,生产许可证也已经批复了下来,自然不能就干这一阵子,起码得把原料库房囤满,足够支撑设备运转到来年板栗的丰收季才行。

同连瞻通过气儿之后,陶娇杏又联系了首都国贸大厦和供销总社那边,这两家的答复几乎一样——有多少要多少。

前者是太相信东北牧场的金字招牌了,只要是东北牧场生产出来的,就没有不好卖的,现在好多人去国贸大厦买东西,走到东北牧场的柜台前时,根本不会挑挑拣拣,而是直接来一句“各式各样的都来一份,我全都要!”

供销总社那边也同陶娇杏合作了有段时间,对陶娇杏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很信任的,既不会让人觉得定价离谱,又不愁卖,甚至还隐隐约约能够带动地方供销社下滑的业绩。

眼看着东北牧场已经很久没有出新产品了,首都国贸大厦的那位采购心里着急上火,可还有一道声音告诉她,东北牧场的规模可能就到此为止了,能扩大到如今的规模已然十分不易,很难再扩大了。

而当下,陶娇杏打电话到了首都国贸大厦采购科的办公室,同他说了预计产量,时任采购科科长的那位采购员立马就拍板做了决定。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