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7


没人买,所以开展的第一天她准备去实地看一下大家对她的作品反响究竟如何。

还是那句话,能得到圈内人的认可只代表一小部分人,只有能转化成经济效益才是获得大众认可的证明。

来看展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各花入各眼,她只有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又是一年盛夏了,温荑今年没有时间给自己做衣服,还是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褙子配褶裙挽着暮云枝的手走进了会展大厅。

没想到刚进入展厅温荑就怔住了。

暮云枝:“没想到组委会竟然这么重视温荑的作品。”

没错,进入展厅的第一眼,就是一片满天黄沙,而在黄沙中则是一道带着绿意的曼妙身影袅袅而来。

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的受众面还是比较小众的,更多还是要靠业内人的发酵。

因此第一日来看展的就是一直关注的工艺品发烧友和温荑这样的展品的作者及他们的家人。

可就算如此还是有不少人脚步停留在第一道展厅上。

赞叹声正在从旁边源源不绝的传来。

“哇!这个作品竟然是一件汉服!”

“虽然有点看不懂是怎么做到的,可是真的很震撼,看着有点想哭的冲动。”

“沙漠里的绿洲就是这样震撼,就像去敦煌必去月牙泉一样,到了那就会让人感觉原来就算荒漠环绕也能让生命顽强的存在。“

温荑微微侧头,听着他们的诉说才恍然发现她去了敦煌却并没有到月牙泉。

不过她也不后悔,因为她看到了更大的生命奇迹。

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造就的绿洲,而是人定胜天的力量。

温荑和几位老师又在门口站了一会,这时突然有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带着扬声器用温和的语调驱使人们动起来。

“尊敬的游客朋友,请不要阻塞通道,里面还有更精彩的展品等着大家的参观。”

温荑弯着眼睛又看了一眼沙漠中的曲裾汉服,“老师,我们也进去看看吧。”

俞朝英赞同,生怕老婆看久了又想起自己的事,连忙附和:“对,是要多看看,多学习。”

工作人员听到熟悉的声音,转头惊呼一声:“俞老师,您也来了……温荑!”

工作人员带着扬声器的一声“温荑”,让在场的人都为之侧目。

就连穿着曲裾的模特都停住了踱步的动作,惊讶的看了过来。

工作人员殷勤的凑过来:“温荑老师,作品这样展出您觉得满意吗?”

第一天来看展的人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对“温荑”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却没想到这个人竟然就在他们身边。

工作人员让人群流动起来的本意彻底告破,一群人围过来像看西洋景似的把温荑好一番上下打量。

见她一身汉服,浅笑嫣嫣,就觉得这果然是符合大家预想的样子。

唯有人群外的一个人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她。

等人群在温荑和工作人员的一致引导下往后面走,逐渐散开到别的展区后才走上前来。

“温荑?”

温荑回头看去,凝神看了半晌才带点迟疑的道:“烤柿子的老板?”

来者向前几步,“没想到你就是温荑。”

温荑好奇的打量他,这才逐渐将人和记忆中的形象对上号。

那是快两年前的事了。

有一次开启了盲盒挑战是限时限额品尝五种柿子美食,最后她意外顺着味道寻到了一家店。

当时老板就在院子里烤柿子。

那时的他虽然衣着和面部都很干净,整个人却透着股漫不经心懒洋洋的气质,头发也凌乱没有经过用心打理的样子。

没想到时隔两年,他却换了种精神面貌,整个人都带着昂扬的朝气,头发也修成了利落的空气感短发,看起来俊朗了好几个台阶。

暮云枝三人对视一眼,“咱们分开行动吧,我们去别的区看看,你和朋友多聊聊。”

温荑目送三位老师顺着展区动线走远,这才转身好奇的看着眼前人。

“你还在画油画吗?”

沈青洋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温荑费解,“这是画还是不画?”

“还在画,却不是在画油画了。”

沈青洋转头看了一眼,穿在模特身上在展区内来回踱步的那套汉服,勾唇带着点得意之色,“不巧,这次双年展里拔得头筹。”说着眼中带着期许的看着她。

温荑诧异的脱口而出:“你就是沈青洋!”

俞朝英回去之后跟他们分享了几个他给出不错分数的作品,其中那个《荷塘月色》的树脂画就被他多次提及。

沈青洋看着她惊讶的表情,眼中带着点得到认可的欣喜和欣慰。

当初温荑去他店里的时候正是他最低谷的时期,就像困兽一样不愿意低头承认自己在油画上毫无天赋。

直到他遇见了温荑。

得知温荑就算学了服装设计依然没有放弃绘画,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如果不是一直坚持下去,恐怕他没有办法等到遇见树脂画的那一天。

可惜当时他连温荑叫什么都不知道。

幸运的是在这个特殊的场合,竟然又相见了。

既然看过了温荑的作品,两人就顺势去看了看沈青洋的作品。

作为冠军,自然也有不下于温荑的牌面。

卧室大小的展厅被布置成了傍晚的样子,天空甚至还用一个圆形的灯伪装成了月亮。

再加上合适的角度,让影子落在那抹带着波纹的月色上,竟真的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温荑惊讶的看着直径足有1米的白瓷莲花盆,“这东西画一层就要涂一层树脂,这么大的作品你到底涂了多少层啊。”

温荑毫不在意形象的蹲下身歪着头看侧面。

树脂画是一种很年轻的门类,超脱于廉价的树脂脱模工艺品,通过手绘的方式让其充满了3D效果的空间感艺术。

因此那盆中的花和鱼就必须用多层的塑造方式来呈现出厚度。

每次涂完都要彻底晾干、倒树脂、再晾干、绘画、晾干、倒树脂……

就这样循环往复,换个形容有点像做美甲,就是不停地在晾干,画一笔也得晾透,耐性差的人都要被折磨疯了。

沈青洋耸耸肩,“几百层吧。”

一层绘画一层树脂,太厚了也不行,浇完之后增加1-2毫米,这个莲花盆深度不到半米,确实需要几百层。

一般市面上的树脂画多是用小碗或是螺壳、生蚝壳之类的小件,就这样也要几十层。

不可否认这件《荷塘月色》,是沈青洋破釜沉舟的作品,如果不能获得认可,他就老了。

过了35岁,再想拥有能出头的展示平台难如登天。

幸好,命运还是眷顾他的。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