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
谢温时额头渗出汗水,脸颊和耳朵不知道是冻的还是热的,都微微泛红,整个人清俊里透出艳色。
他拄着锄头,轻轻喘着气,抬眼看向申宁。
她被美色惑了下心神,可能因为第一个见的人类是谢温时,所以,她觉得他是最漂亮的。
回过神来,她殷切地问道:“你要我帮忙吗?”
在申宁的印象里,大队地小伙子讨好姑娘时都会帮她干活,那她讨好谢温时,也可以这样吧?
没想到,旁边顿时投来了几道惊讶的视线。
对于刚干活的知青来说,要是有人给他们帮忙,肯定是感激涕零地答应下来。
不为别的,实在是这地里的活儿太苦了。
从早到晚弓着腰,后背痛得直不起来,手抓着农具磨出了泡,身上也磕出了大大小小的淤青和伤口。
大家有意无意盯着这边,想看看谢温时怎么回答。
谢温时也是一愣。
他看着比自己还矮半个头,明显更瘦的申宁,即使力气远远胜过他,也是个小姑娘。
他笑着摇头,声音低柔,“不用了,我自己可以。”
虽然吃力了些累了些,但谢温时还能坚持。
何况,他想要得到大队长的青眼喜爱,就必须干活,还要干好。
听见谢温时的拒绝,其他人的羡慕顿时消散了,甚至还有点钦佩。
居然能拒绝别人帮忙,这谢同志看着文弱,倒还挺要强的。
申宁有点失落,但转瞬又高兴起来。
没关系,她可以偷偷帮小伙伴干活嘛,不被发现就行!
她欢欢喜喜点头,又道:“我要回家吃饭,你要回知青点吗?”
除了秋收那样要紧的时候,平常上工,队员们中午回不回家吃饭都是随意的,申宁就是常回家的那一种。
毕竟在地里,她只能吃和大家一样的窝窝头,要饿死豹子了。
谢温时还是摇头。
他温声道:“我多干一阵子,申宁同志回去吧,路上小心。”
申宁被他的关心搞得七荤八素,觉得自己的报恩之路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已经和小伙伴混熟关系了,报恩还会远吗?
她招招手,便带着锄头往家里去,背影都透着一股莫名的欢快。
……
谢温时从她的背影上收回视线,继续干活,没一会儿,就听见了李建文的嘲讽声。
“人和人啊,就是不一样,我们都自力更生,有些人没来几天就能搞好人际关系,哈哈,别人求着帮忙呢!”
他声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起码这一片知青都听得清清楚楚。
谢温时动作一顿,低头扫了眼李建文今天干过的活儿。
他的目光扫过一个个粗糙的田垄,最后缓缓上移,从李建文肮脏的鞋尖看到他凌乱的头顶。
最后,落到他嘲笑的脸上。
李建文被看得不自在,但这个姓谢的一向斯斯文文,也没听说有什么背景,他是不怕的。
他瞪起眼睛,得意地抬起头,“怎么,我说得不对吗?”
谢温时忽的笑了声。
他唇边含着令人如沐春风的微笑,声音也清澈悦耳,缓缓道来,像山涧轻慢淌过的流水。
说出的话却绵里藏针。
“都中午了,李同志今天的活儿还没干完三分之一吧,照这个进度,怕是明天就要挑大粪去。”
他轻笑道:“李同志这样的嘴,肯定和挑大粪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李建文愣了愣,听到了旁边扑哧一声笑。
宋雪洁最先听懂了这话的意思,饶是知道不该笑,也还是没忍住。
李建文反应过来,手里锄头一扔,指着谢温时鼻子骂道:“你竟然骂我嘴和大粪一样臭!”
谢温时轻轻皱眉,手在面前扇了扇,仿佛真闻到那股臭味似的。
他声音柔缓,一字一顿咬得清晰。
“既然自己也知道熏人,就闭上嘴吧。”
作者有话说:
我自己都觉得被投喂的小豹子好萌好萌,好想养只猫(花痴姨姨脸ˉ﹃ˉ )
第11章 差别态度
◎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
申宁回家吃了三大块肉,最后,还认认真真刷了个牙。
因为常年不见荤腥,大家的鼻子都很好使,谁嘴里吃了肉都能闻出来。
她就是打猎厉害也不能天天吃肉,于是就每次都刷牙。
申宁对着镜子咧开嘴,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虎牙尖锐,她满意地左右照了照。
豹子捕猎有一半都靠这口利齿呢。
按下镜子,她又大步往地里的方向去了。
知青这边的气氛有些诡异的安静,但申宁一向不是心细的,丝毫没有注意。
她注意到在另一片地干活的孙大娘过来了,正在和宋雪洁说话。
申宁还是比较关注年代文的女主角的,她刚要走过去,孙大娘已经看见她,打了招呼。
“申宁回来啦?”孙大娘笑眯眯打招呼。
申宁在队里没人敢惹,大家都多多少少有些怕她,但孙大娘还挺喜欢她的。
她人泼辣,就喜欢申宁这种厉害的姑娘。
申宁顺势走了过去,“孙大娘怎么过来了?”
孙大娘看了眼旁边的宋雪洁,笑道:“我吃完饭回来,正好看见宋知青在这儿,过来问问她喜欢啥样的筐子。”
宋雪洁抿嘴一笑,“孙大娘会编好多种花样,还告诉我哪种结实又好看呢。”
申宁却突然想起一件事。
那天在山上碰见小伙伴捡柴火,他就说没筐子装枯叶呢!
她立刻补了一句,“谢温时也要!”
因为春耕第一天就落水,谢温时这个名字可是大队人人都知道了。
孙大娘一愣,下意识看向附近的谢温时。
彼时谢温时正靠在田埂的树干上,吃着手上干巴巴的窝头。
这窝头是知青们自己做的,用的是最差的玉米面,整根玉米棒子磨的面,颗粒粗大,糙得喇嗓子。
他一点点咬着窝头,时不时喝口水壶里的水。
听见申宁的话,谢温时实打实愣了下。
当时为了把申宁引开随便找的理由,他早就忘记了。
但他没有多想,立刻朝孙大娘轻轻颔首,走了过来。
他微笑道:“我是也缺两个筐子。”
申宁在旁边附和地点头。
孙大娘一愣,笑着点头,“好,好,我都记着了。”
“现在地里活儿多,你们等几天,保管把你们的筐子都做得好好的!”
农村人没什么额外收入,这些知青花个一两毛钱买筐子,也算是个进项。
想到这里,孙大娘对给她带来进项的申宁更喜欢了一分。
又有一个人定了筐子,其他知青都按耐不住,纷纷都围了过来。
“这筐子怎么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