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5


在宫里西南面,走过去是不可能的,实在太远了。

于是康熙坐上御辇,万琉哈氏也被扶着上了软轿,一行人就浩浩荡荡去印刷工坊参观了。

李德全已经让腿脚快的小邓子赶紧去武英殿那边说一声,让他们立刻收拾一番,免得等会康熙过去,工坊乱七八糟一副下不了脚的样子。

小邓子机灵,带了好几个小太监过去帮工坊简单收拾。

不然就那么几个人,短时间内要收拾妥当是不可能的。

印刷工坊那边吓了一跳,接着又满心欢喜,毕竟皇帝要来,说明这印刷工坊很快就要重新活起来了!

他们都是做印刷的好手,继承了上一辈的手艺,然而除了佛经之外就没有能做的。

这印版做上两三个就差不多了,哪怕印刷再多的佛经,质量太好都用不坏,他们就变得无所事事起来。

那么多的好手艺没有用武之地,印刷匠都郁闷坏了,如今这么好的机会来了,他们恨不得多长出一双手来收拾。

紧赶慢赶,好歹在康熙和万琉哈氏来到之前,他们总算把印刷工坊勉强收拾好了。

因为印量不多,工坊里本来就挺干净,也没有多少印墨的味道。

小邓子还是怕熏着康熙,愣是让人用香炉熏了一圈,这会儿工坊里甚至还带着一点似有若无的檀香。

康熙带着万琉哈氏进去,工坊的工匠们都跪了一地行礼,他摆摆手让人起身,又问道:“谁是负责工坊的人?”

一个中年男子连忙出来行礼:“皇上,奴才刘通负责工坊的事宜。”

康熙问起印版的问题,刘通立刻让工匠抬出几个来。

万琉哈氏一看,有活字印刷,用的还是铜制的活字,就不容易磨损得重新雕刻了。

另外也有雕版印刷,不过大多是用来雕刻画的。

她不由好奇道:“这里还有彩印吗?”

刘通自然不敢抬头看万琉哈氏,听见她的问话心下惊讶,没料到这位定嫔娘娘连这个都知道,急忙答道:“娘娘英明,彩印自然是有的。”

几个工匠又把彩印的木雕送了出来,却是放在锦盒里面,大多只有巴掌大。

毕竟如今的彩印是局部居多,就是需要上色的地方雕刻了,跟印章一样,却比印章要大,然后上色后印在需要上色的图上。

大一点的色版也是有的,只在需要上色的地方涂上颜色,然后印下去。

不过为了整一幅画不会串色,一般都会做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小木印,最多的时候甚至有几百个。

刘通继续说道:“前代的时候多为两色,后来上一代工匠改良为三色。”

之前已经有红黑两色,后来添了一个粉色。

染料的颜色已经足够多,但是适合上色在纸上,还能贴近画作的颜色,那就不容易了。

衣物的染料可以很深,过水几次后能够慢慢变淡,显露出恰到好处的颜色。

但是印画就不一样了,一次性印上去的颜色,不可能再次修改,就只能一开始就恰到好处。

所以这技术就要难多了,万琉哈氏想了想,记得这时候已经有六色才是,怎么才三色那么少的?

这些年刘通领着印刷工坊自然不可能丝毫没有改良过,也让人抬了出来,好几种颜色其实已经再三改良后琢磨了出来,但是在纸上显色却不尽人意。

李德全把印刷用的纸呈上,康熙伸手轻轻一摸,平滑有光泽,顿时若有所思。

万琉哈氏也跟着伸手摸了摸,宫里的印刷工坊自然用的是上好的纸。

如果没猜错,这该是开化纸。

这种纸比一般的都要稍微白一些,上墨色尤为显眼。

红墨两色皆是如此,但是用的浅色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纸张还是不够白,反而被衬得几乎看不清楚。

比如很浅的粉色和绿色,原本就淡,印上去后就更看不见了。

康熙想到这着色跟光滑玻璃的问题有所相似,却又有不同。

他让李德全派人取了另外一种纸来,颜色印上去就要明显得多,让刘通大为震撼。

刘通小心翼翼捧着这新纸,小声问过李德全,才得知是连四纸。

这纸是造纸坊刚做出来的,不如开化纸来得光滑,却十分薄还洁白,光透过来后,原本很浅的颜色就明显了起来。

如此一来,五色甚至六色都成了可能,让刘通恨不得立刻印起来!

康熙又指着铜制的活字印章道:“这字太飘逸了一点,刻得更工整一些才好。”

字迹工整,看起来才不会眼睛累人。

刘通二话不说就让刻字的匠人当场按照康熙的吩咐开始刻了,很快就刻好了一个永字。

万琉哈氏一看,这不是宋体字吗?

好家伙,以后的宋体原来是从康熙这里开始的?

康熙看着这工整的字体颇为满意,想了想就道:“回头朕让人送几幅画来,你们刻印为画册。”

刘通忙不迭应下,康熙就带着万琉哈氏回去了。

来的路上两人的轿子一前一后,就不好说话了。

回去的时候,康熙索性把万琉哈氏叫到自己的御辇上。

上过他御辇的嫔妃,定嫔算是第一个。

万琉哈氏被扶着上御辇,左右偷偷看了一下,感觉这轿子要更宽敞一些,不但有桌子和柜子,还能伸直腿,坐着确实要舒服得多了。

柜子里还放了书,康熙就连做御辇来回走的路上都抓紧时间看书吗?

不过这御辇是真的稳,丝毫不晃,看书也不会晕了。

等万琉哈氏坐下,康熙就笑着说道:“朕打算让人把搜罗来的一些西洋画装订成册,回头让南怀仁送一些回去。”

她听得惊奇,康熙真是举一反三,清楚彩色玻璃赚钱,这彩印的画册也必然稀少而十分挣钱了。

确实如今外头可没有这彩印的技术,印刷工坊印个几百上千本,西洋人只怕恨不得花大钱全买下来。

万琉哈氏没记错的话,彩印在百年后才传入扶桑国,然后才传到欧洲去,如今他们就是独一份的,于是点头赞同道:“皇上英明,西洋人如今还没见过彩印,看见后必然惊为天人。”

康熙也是这么觉得的,指尖点了点扶手道:“朕打算让人在宫外再建印刷工坊,武英殿这边只要上几个成品给朕过目,没什么大问题就交给外头来做。”

可以说宫里的印刷工坊是宫印,专门为帝王服务的。

他们只需要领个头,带头做出合适又妥当的头版印刷,之后就能交给其他人来量产了。

除了画册之外,也可以做纸笺。

不说富贵人家,普通的读书人都喜欢用各种纸笺,用来通信或者留言都是极为风雅的。

用的人多,这就供不应求了。

宫里的纸笺也不少,大多是两色和三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