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0


之有理,在深入民间这块,臣远不及殿下。”

刘子岳才不会说,他有两辈子的经验,还吃过亏,走过弯路呢。

“于大人言重了,区区雕虫小技而已,大人过阵子也能想通。改变这种事,应一步一步来,刚开始将步子迈小一些,摸着石头过河,若中间发现了错误也好及时纠正,切不可一步到位。”

“一步一步来,摸着石头过河,今日听殿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殿下请受臣一拜。”他当即站了起来,冲刘子岳行礼。

刘子岳赶紧放下茶杯,将他扶了起来:“于大人,咱们是朋友,实不必如此。”

于子林含笑点头,坐了回去,神采奕奕地问:“殿下,只收棉花,甘蔗不要吗?臣听说你们的白糖也非常俏,一群人抢着要。”

刘子岳想了想说:“要是要,但甘蔗跟棉花不同。棉花百姓背到城里就卖了,也能保存很长的时间,但甘蔗相反,一根甘蔗就几斤甚至十几斤重,分量重,砍下来后只能放几天,运输极为不方便,若是时间长了发霉变质,制出来的糖食用后可能造成中毒。因此让百姓小规模地种植几分地的甘蔗不合适。”

不但甘蔗的品质得不到保证,良莠不齐,而且榨糖运输也是个麻烦。要想从这些分散的百姓手里收够到足够多的甘蔗付出的成本可不少,刘子岳手底下也没那么多人。

所以他思考了一会儿,给出了个折中的方案。

“如果于大人想在连州境内种植甘蔗,我建议选一处地势平坦,距离官道不太远的荒郊野岭,鼓励百姓在农闲时去开垦荒地,然后将这片地方全部种植甘蔗,到时候我这边派人统一去收购,又或是按照兴泰开荒的办法,给他们工钱都成,至于盈亏的风险由我承担。过了三年的免田赋期,后期的田赋我折算成银子交予连州府衙。”

刘子岳手里现在有大把的银子,也不介意再在连州投资一波。

于子林仔细想了一下说:“可如此一来,风险都压到了殿下身上。”

“这点风险我还担得起。”刘子岳笑盈盈地说。

于子林知道他这一两年赚了不少钱,不再多言,只是拱手道:“多谢殿下,大恩臣铭记于心。”

刘子岳摆手道:“你别急,我还有一个条件。”

于子林笑道:“殿下请讲,只要能办到,臣绝不推辞。”

刘子岳说:“今年冬季官府的劳役能否改为修路,修从连州到兴泰的路,我可为修路的百姓提供一日三餐。”

古代百姓要服劳役,包括修路修桥修皇陵,筑堤坝等等,不但没工钱,还要自己带干粮上岗。

刘子岳愿意提供食物,已经算不错了。于子林没有意见:“可是可以,只是不知殿下想怎么修?”

刘子岳脑海里已经有了方案:“从连州城出来,先绕到甘蔗林,再通往兴泰。”

要想富先修路,在哪个时代都一样。于子林希望兴泰能带一带连州的百姓,但路不好走,棉花白糖怎么运到兴泰,怎么运到广州出海?

“好。”于子林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刘子岳咳了一声,又说:“还有一事,于大人应该看到了,兴泰那边现在人手,准确地说是有威望能管事的人太少了,实在派不出人手去连州。甘蔗林的事恐要劳烦于大人多操心了,当然,银钱方面于大人放心,我会安排郭诚将钱送过去。”

也就是刘子岳出钱,于子林出人了。

于子林想到这也是殿下对他的信任,而且这件事是他主动找对方的帮忙的,若是成了,连州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荒地开垦更多,人口快速增长,报上去,那也都是他的政绩。

他帮忙做点事算得了什么?而且身为知府,这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

因此于子林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好,秋收后,官府会在城外贴出告示,征集有空闲的百姓去开荒种植甘蔗。”

第44章

八月初,广州城内的粮食价格突然悄无声息地涨了起来。

本来就到了秋粮收获的季节,市面上应该不缺粮才对,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涨价了?

冉文清一打听才知道出了大事。

他连忙去向刘子岳汇报:“公子,短短五日,广州城的粮价已经悄悄涨了三分之一。属下派人打听得知,自六月末到现在,荆湖和江南地区一滴雨水都未降。田地干涸开裂,庄稼枯萎,粮食歉收已成必然。若是再等不来降雨,怕是要饿殍千里!”

荆湖地区就是洞庭湖那一带,再到江南,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一带恰好是大景重要的粮仓,其粮食不但能供应当地百姓生活,还有一部分通过运河北上,供应京城。

如今这么大片区域遇到了大旱灾,今年粮食减产已成定局,粮价肯定会涨。

这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嗅到了商机,趁着消息还没全面传开,悄悄低价购进一批粮食,以后不管是自用还是出售,总亏不了。

这事其实跟刘子岳关系不大,因为他那么多地种的粮食够他们这些人吃了。粮价暴涨的利润他并不是很稀罕,粮食再贵能贵得过糖吗?粮食真要比糖都还贵了,不知道多少百姓被饿死了,那赚的就是黑心钱,要命的钱。

毕竟人可以不吃糖,但没法不吃粮食。

这种钱,刘子岳并不想赚。他还是更喜欢赚富人的钱,有钱人的钱。

只是他不买,市面上的粮食还是会被一抢而空,到时候万一有什么想法也没法实施。

因此,刘子岳对冉文清说:“咱们也悄悄加入,收购一批粮食,不拘稻米杂粮豆类,凡是能果腹的都收,先囤一批再说。”

冉文清也是这个意思,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正好他们在码头的仓库空着,购买了粮食也能就近储藏。

于是刘记商行也悄悄加入了抢购粮食的行列中。

不过这种事瞒不了多久,几天后这个消息就逐渐在坊间传开了,很快广州城内的百姓都知道了江南大旱的事。

于是原本还在卖粮的担心自己粮食不够吃,又或是想卖更高的价格,开始提价或惜售。

广州城的稻米涨到了十文钱一斤,对城内普通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内。

可若是进一步涨价,有些贫困的百姓就要饿肚子了。

为此府衙先一步行动了,打开了义仓,城内居民根据黄册上登记的人数,每日每人可购一斤粮食,价格维持在涨价之前。

如此一来,本地居民便不担心粮食涨价了。

刘子岳听说之后,对黎丞有些刮目相看,这位黎大人反应好生快,既避免了粮价被哄抬太高,城里百姓生活困苦的情况,又没耗费多少粮食。

毕竟一次只能每人购买一斤,非常麻烦,家里有存粮又或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