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4
思严心里很不安,怕出事,所以送走池三爷后,他就在码头采购了一些食物,当天便出发,离开了松州,赶回广州。
另一边,李老板受了这番羞辱,回到家还是很生气。
想到白糖这种好东西自己竟沾不了分毫,只能便宜了刘七和池家这两个对头,他心里就跟燃了一把火一样。
池老三得了这好东西,在京城肯定又要风光一阵子了,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再反观李家的生意,没任何的起色不说,今年南越那边拿的货还比较少,盈利肯定不如去年。
这么下去不行。
李老板深吸了一口气,对杨管事说:“准备一下,明日启程去广州。”
杨管事错愕地看着他:“老爷,还有半个多月就要过年了,您现在这时候去广州,恐怕没法赶回来过年了。”
李老板瞟了他一眼:“现在我还能安心过年吗?我若再不去广州,以后广州和京城的生意都要被刘七和池老三给抢了。”
“刘七能弄到白糖,我们就不行吗?走,我们去广州,想想办法,也弄些白糖就是,不能让他们两家吃独食。”
杨管事一想也是:“还是老爷深谋远虑,这白糖既是从广州来的,广州那边肯定就不缺这东西,咱们也买些回来就是,说不定比池三爷拿的还便宜,到时候咱们卖得比他便宜,我看谁还买他的。”
主仆俩雄心勃勃,准备回南越干笔大买卖。
几千里外,刘子岳连打了好几个喷嚏:“阿嚏……谁在念叨我?”
冉文清笑道:“许是黄思严那小子吧,他这都去了二十多天,应该要回来了吧。”
刘子岳算了一下:“顺利的话差不多了,估计能赶回来过年。兴泰那边增加了八百人,产量提高了一些,但还是有些紧,有空冉管事再招些人,最好多招女子。”
因为兴泰男人实在是太多了,男女比例极度不不平衡,差不多三千人,只有少得可怜的三四百个女性。
这么下去,男人们干了活挣了银子不要养老婆孩子,只能存着,存几年都有钱了,谁还留兴泰踏踏实实干活,要么是带着银子回老家娶媳妇了,要么是拿着银子去城里花天酒地、赌、博之类的,几天就挥霍一空了。
冉管事也很愁:“咱们男女长工的待遇一样,只要踏实肯干,一个月攒一贯钱没问题的,比去很多大户人家的做婢女高多了,可女子就是不敢来啊。估计是怕去那么远又不熟悉的地方,咱们将她们卖了也没人知道。”
说到底还是信任问题。
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很难,尤其是平民百姓,连字都识不了几个,几十里远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去不了的远方。女子尤其如此,很多一辈子都生活在家所在的小村庄或是镇子上,不少人终身都没进过城。
刘子岳托腮沉思,这个事一味地提高工钱肯定没用,而且到时候男人看他们干的是力气活还比女人拿得少,时间长了心里肯定有想法。
那得想其他法子,愿意背井离乡去兴泰的,多是在家里过不下去的女子。
这些人除了钱还需要什么?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刘子岳眼睛一亮,笑道:“我有办法了,我这就写一封信送去兴泰,让谭婆婆和谭三夫人来一趟。她们同为女子,长相气质都比较温和慈爱,容易让女子放下戒心,她们的话也更有说服力。”
“公子所言甚是,这事交给她们婆媳再合适不过。”冉文清连忙说道,他巴不得将这个烫手山芋交出去,因为他非常不擅长跟这些女子打交道。
第40章
谭婆婆满头银发,笑容和蔼,很有亲和力。谭三夫人池氏是个温婉的江南女子,说话细声细气的,宛如淙淙流过的泉水,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婆媳俩出面效果果然比冉文清好。
以前路过还有些犹豫胆怯的女子看到如今招工的变成了两个看起来很面善的妇人,心底的防备少了许多,逐渐有人大着胆子上前询问。
池氏细心地给解释:“这广州城内的人都知道我们东家种了不少甘蔗榨糖,因此需要不少砍甘蔗、种甘蔗的人,此外春天播种,夏天采摘棉花,一年四季都不缺活,因此想招些手脚利索的妇人,年龄不拘,只要人勤快踏实就行。”
妇人有些心动,又有些犹豫,两只手绞成了麻花状。
旁边的谭婆婆见了,笑眯眯地说:“大妹子可是有顾虑?不妨说来听听。”
妇人踌躇片刻,吞吞吐吐地说:“妾身家里还有个孩子,我若是去了无人照顾。”
她这情况,要么是个寡妇,要么是男人靠不住,才要她既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又要担心一家人的生计。
谭家原先也只是小富之家。谭婆婆这把年纪什么事没见过,她脸上的笑容更和蔼了:“大妹子,这个不当事的,若是孩子很小,可以将孩子放在镇上,大家帮你照看,晚上你再接走。若是孩子大了,也可以做些轻便的活补贴家用要是你家孩子喜欢念书,也可送去我那不成器的孙子那里启蒙识字。他不中用,二十几岁只中了秀才,七公子心善就让他在镇上开了一个私塾,教孩子们念书,凡是喜欢念书听故事的孩子都可以去。”
这那里只是可以而已,秀才啊,他们村子里几十年才处了一个,连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对其颇为尊重,镇上的有钱人也抢着想跟他家结亲。
妇人顿时肃然起敬,看谭婆婆的目光充满了尊敬:“妾身真的可以吗?”
谭婆婆笑眯眯地说:“怎么不可以?这个钱是七公子出,小孩子们喜欢的都可以去听听。当然,若是不想念书,小子们可以跟着师傅学学木工、瓦匠、赶车等这类的活儿,姑娘家可以跟着我这个老婆子学学织布绣花。咱们七公子以后还要开织坊,织布也一样拿工钱,还不用出去受那风吹日晒之苦。”
妇人听得眼睛发亮,不敢相信有这么好的地方,好到她觉得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看出她眼底的向往和不安,池氏在一旁补充道:“嫂子第一次出远门,也可找些亲近的女子作伴,多点人在一起,彼此之间也有个照应。”
这话打消了女子心底最大的担忧,她紧紧攥着帕子说:“你们还要招人吗?那我回去问问。”
“招的,小姑娘,大婶子只要认真干活的,咱们都要,你认识的人中若是有这个意向的,可叫过来一道。”池氏笑盈盈地说。
送走了这个妇人,接下来她们又陆续接待了数名女子,大多都是二三十岁面目愁苦的女子,一看生活就很不如意。
也是,若是生活安稳无忧,谁又不会背井离乡去做长工呢?
这到底是大事,绝大部分人都没法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因此很多都是问过之后就没了下文。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