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8


南安郡王在西海沿子的表现,不管是谁去和亲,南安郡王回来都要因为战败被削掉爵位的。

搁以前,圣上不会在意和亲会葬送哪个无辜女子的未来,可现在,你南安王府又没能力又自私,拉别人跳火坑却自己享受天伦,凭什么呢?你可不姓皇。

贾府里接到赐婚圣旨的也是惊讶,这贾家的人接了旨,着贾琏去问那宣旨的太监,如何操办这婚事。

那太监拿了贾家的银子,却尖着嗓子笑着说:“这南安太妃的义女出嫁,和你贾家有什么关系。”

“啊,他竟这么说。”史老太君一拍桌子,“我贾家的女儿怎就与我贾家没关系了。”

“老祖宗莫生气,想来这个宣旨的太监不是咱家常与之打交道的,待我再使了银子,向宫里娘娘打探上一番。没得这样的大事,我贾家却成了不相干的了。”

“那你还不快去。”史老太君忙说,贾琏应下了,走公账上支了银子,而这银子多少用在了打探消息上,那是没有人知道了。

如果说这贾家掌权的男人里有一个看的明白的,那就是贾政了,圣旨上写的是他的名字,说的是他的女儿,这不就明摆着他们的动作圣上都看在眼里。

而从后宫贾元春那里传出来的消息,竟与那太监说的一样,后来贾府去南安王府那打听一番才知道,圣上派下来的人,盯着要南安王府将这两份亲事做得同样的规格,也就是嫁妆一样。

“这嫁藩王和嫁进士同等的嫁妆,难不成这个排名十五的进士得了圣上的青眼,以后造化堪比状元郎不成?”

可就在众人以为这冯渊是要有大造化的时候,朝廷给这批进士的任命也下来了,“大造化”的冯渊被任命为岭南知府。

别看这一下子就成了知府,这岭南是哪里?但凡知道苏东坡的都知道他那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去岭南那是被贬下放,这一对比……

众人都觉得自己看走了眼了,然后觉得圣上对南安王府的迁怒都迁怒到了冯渊这个“义女女婿”身上。

可这些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的人,忘了苏东波已经距今几百年,而岭南已不是原先的样子。

冯渊对去哪里没有概念,只觉得他能一上来就是一个四品的官职,那可是比比他排名靠前的好几个人品级都高的。经人提醒他要去的岭南就是苏东坡的岭南,反而觉得苏东坡都能活的那么自在,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远离了京城,也就少些痴想吧!到时候与那贾家的小姐好好过日子吧。”冯渊感慨道,他自从被赐婚后,也去了解了自己要娶的人,贾府还很通情达理的让冯渊和探春在婚前见上了几面。公府的小姐,即使是庶出也比一般人家的要好的多,冯渊很是满足。

而贾府里的贾探春呢,豪爽伶俐的三姑娘对于她身上发生的婚事上的这一系列“变故”,已经有了些麻木了。

探春有时会拿着当年贾宝玉生日宴上她摇中的那根杏花签愣神,那签上那“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还在,往日里姐妹们的玩笑声回响在耳边。“这贵婿,贵在哪儿?这杏花,是幸还是不幸?”

一贯有主意的三姑娘,自认为若是个男儿,定能立一番事业,活出自己的道理的她,终究还是感叹一番不能做主自己的命运。

不过现在的三姑娘不知道的,命运与性格相互成就,她如今命运不能自己做主,待过了这段命运,她的性格便能成就她的命运。

贾宝玉经常来探春这里安慰她,探春说要将她们诗社当时写的诗整理了来让自己有个念想,贾宝玉说外派的官员也有回京述职的,他们总有团圆的一日,不必做这些伤感的事情。还告诉了很多他知道的冯渊的消息。

这冯渊就在京城,又不是不能见的人,贾宝玉与他见过几次面,认为这冯渊的学识和品性还是不错的。

虽这京城里的人灌冯渊多少酒,都没有打听出他曾经心有所属的人是谁,但可以确信他从未婚配过。“三妹妹,这冯渊如此,不比那从没见过,不知家室多少品性如何的番邦之王要好的多。”

“是呀,我总该这样安慰自己的。”探春感慨道。

选好的黄道吉日很快就到了,两架一样的大红花轿从南安王府被抬出,然后到码头旁设下的露天看台前举办仪式,因为这里离码头近,举办完拜谢仪式后,郡王妹妹就要随着和亲仪仗一起乘船南下了。

圣上好心情的亲临现场来看这喜事儿,因为要叩谢皇恩,所以新娘并没有盖盖头,虽是一样的喜服,可在圣颜之下,也没人敢做调换之事,除非她的项上人头不想要了。

叩谢皇恩之后,一对儿的冯渊和探春前往冯渊在京城租下结婚用的别院,在这边住过几日后就要南下去往岭南就任。

而在码头上的南安太妃哭的不能自已,她拉着自己的女儿手,千言万语都说不出,连贵妇的庄重都不能维持了。

第227章 花落花时

“莲姑, 刘姥姥又来给你送辣椒酱了。”

“快请姥姥进来。”甄英莲忙迎出去,看着刘姥姥从骑着的驴上下来,那驴上还挂着六个小陶罐, 里面装着她自己腌制的辣椒酱。

“姥姥怎又拿这么多来, 做这东西麻烦的很, 我这里也是种着辣椒的。”

“仙姑种着是仙姑的, 我做的是我的。仙姑喜欢我这老婆子做的味道,是我的福气。当年要不是仙姑那一包种子让我家得了种这个的尖,老婆子家还没今天这造化呢。”

甄英莲拉着刘姥姥的手往道观里去, 板儿在后面抱着坛子跟着道婆将辣椒酱放到厨房去。

刘姥姥离开大观园的时候,甄英莲给的辣椒种子让她家第二年很是赚上不少, 那时候辣椒是个时兴的调料, 新鲜的辣椒更是一斤比那鸡鸭都要贵。

这两年也有别的人种了, 但辣椒的价格还是不错, 甚至因为刘姥姥家是第一个种的, 更是有专门做调料的走南闯北的商人来她家收,都不用刘姥姥跑去城里卖了。

刘姥姥跟甄英莲说了很多最近庄家上的事儿,她知道甄英莲最喜欢听这些家长里短的, 她不必和在贾家那样编些讨好的故事, 只平日里真实的故事就好。

她觉得甄英莲爱听这些是因为闷在道观里出不去,其实甄英莲只是单纯的喜欢八卦罢了。

甄英莲吃着瓜子听着刘姥姥说的八卦, 那叫一个自在, 刘姥姥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这探春出嫁的事情。

“老婆子那天正好去城里给板儿买些纸笔来,正好看到了,我在那人群里没凑上去讨贵人的嫌。那天那场面简直是——”刘姥姥一下子想不出词儿来形容那宏大的场面了。

甄英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