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
其实对官职没什么概念,但看绿书说起时眉眼飞舞的样子,也知道一定是高官。
能为“首”那必然是第一,又是皇上的老师,可想而知大人有多厉害。
云意也有一种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而朝堂之上却不太平,山西本就是旱地,粮食产量短缺,又在秋收的时候却突发蝗灾,数以亿万计的蝗虫过境,粮田全数被摧毁,颗粒无收,不仅赋税缴不上来,田地被毁粮食短缺,灾民遽增。
折子一级一级递到京中,等季砚批阅处理完起身离开内阁,已经天色大暗,宫人准备下钥。
离宫回到东水巷,季砚带着何安与幕僚跨进内院直径往书房去。
侯在院中的婢子青梧走上前请安:“大人回来了,您可要先用膳?”
“不必。”
季砚目光不动,走了两步他停下步子问青梧,“云意今日如何?”
他忙碌了一日,倒无暇顾及云意。
青梧道:“奴婢正想和大人说,姑娘还在花厅等着,说是要等您回来了一同用膳。”
季砚抬起眼帘望向花厅的方向,片刻,他让何安与幕僚先去书房等自己。
季砚透过窗棂看到云意坐在桌边,手里捧了碗杏仁露小口小口的抿着喝,眼睫柔柔的遮在眼前,偶尔会朝院中看去。
季砚负手站在廊下,长久以来他都是自己住,忽然有这么个人等着他,滋味倒是有些难以言喻。
宝月道:“大人兴许还要些时候才回来,姑娘饿了不如先吃。”
云意摇头,轻轻舔去粘在唇上的一小圈奶白色的杏仁露,“我不饿。”
话音还未落,她肚子就咕噜噜的叫了起来,宝月没听见,云意脸上却飞起红霞,耳廓也跟着红了一圈。
已在外头看了一会儿的季砚无声失笑,对青梧道:“去布菜。”
云意听到季砚的声音,放下碗跑到门边,嗓音里都带着甜软的笑,“大人回来了。”
季砚跨进门槛,自然地摸了摸她的发顶,“嗯。”
经过昨夜,云意面对季砚已经远没有了之前的拘束,两根细葱似的手指捏住他的衣袂,软声软气道:“大人忙了一日,一定饿了,宝月做了杏仁露,你先吃一些。”
季砚微笑:“好。”
青梧带着婢子进来布菜,瞧见大人竟纵容云意冒失地攥着他的衣袖,心里暗暗吃惊,垂下眼眸,多留了份心。
季砚还有事,吃下一碗饭便搁了箸,他接过青梧递来的茶,轻呷了一口对云意道:“我这几日会有些忙,回来的也迟,你不用等我吃饭。”
云意小小的失落的一下,眼睫垂下像两把小扇子。
“哦。”声音也小小的。
季砚默了片刻道:“若是太晚,我会命人回来传话,你就自己先吃,别饿肚子。”
云意一下弯着眼笑起来,“我知道了。”
季砚被她纯真的笑意感染,也勾起唇,柔声让她慢慢吃,自己去了书房。
在季府住了几日,云意才知道季砚有多忙,清早她还未起,他便已经离府,待入夜才踩着月色回府,只同她用过两回饭。
天气转凉的很快,季砚这些日子虽然忙,却没有忘了云意,清早离府前,他命宝月去请绣娘来为云意量身,做秋冬的衣物。
绣娘拿着尺子给云意测着身量,宝月在旁说:“我们姑娘正是长身子骨的时候,不可做拘束了。”
来的绣娘是专给季家做衣裳裁缝的,知晓季六爷并无妻儿,这府上忽然多了个豆蔻年华小姑娘,难免感到诧异。
绣娘往云意娇俏的面容上看了两眼,笑着对宝月道:“你就放心吧。”
她回过头对云意道:“姑娘抬抬手。”
云意不自在的抬起手臂,绣娘拉着手里的长绳,分别在她的胸、腰和屁股上绕了一圈,前面还好些,量屁.股的时候云意忍不住臊红了脸,忽闪着睫毛,脸颊红扑扑的模样尤其讨人喜欢。
宝月知道她不习惯陌生人触碰,跟她亲近也是因为时间长的缘故,她笑道:“姑娘且忍忍。”
测过身量,宝月让绿书送绣娘出去。
园子里种着几株丹桂,这几日都开了,花香隐隐约约飘在空中,宝月道:“奴婢去摘些新鲜的桂花来,给姑娘做桂花糕,剩下的做成桂花蜜,再栽两支插起来,屋内都能香上好几日。“
云意天真烂漫的六年都是在那座院子里渡过,她一贯懂事,柔柔静静的,可这会儿听宝月絮絮说着,从前不敢有的玩心也被勾了起来,“我和你一起去。”
桂花树不算太高,云意伸长手臂摘了一小簇放在鼻端嗅了嗅,怡人的香气使得她不自觉的翘起唇角,眉眼弯弯似月牙。
宝月看到她圆圆的鼻头沾了一小瓣桂花,扑哧笑出了声,云意迷茫不解地看着她:“怎么了?”
娇憨乖怜的模样让宝月瞧着都喜欢,她抿着笑道:“姑娘高兴,奴婢自然也跟着高兴。”
宝月将笸箩递给云意,“奴婢拿网子敲,姑娘来接。”
云意点头,按她说的站在树下,仰起头眼巴巴的望着满树的桂花。
网子拍到枝丫上,数不清的桂花就跟下雨似的簌簌的往下落,落在云意身上的桂花比落进笸箩里的还多。
云意缩着脑袋,眼睛仓皇眯起,嘴角却高高翘着,溢出的笑声清脆似灵动的莺雀。
作者有话说:
感谢送出养液的小天使:般若波罗蜜 8瓶;小尾巴玉玉、nice 2瓶,
第010章
内阁中堂,“清正廉洁” 的匾额之下,季砚负手而立 ,绯袍玉带勾出的身形雅正如山石峭壁间孑然独立的青松,他拨捻着手里的珠串,低眸专注听着下首几个官员议事。
傅绥年为首的几个年轻的六部官员都是季砚提拔上来的,他们与几个守旧派的官员,对灾地减免赋税的事,争论激烈各执一词。
“我朝有律法,遇灾情饥荒,薄赋税,广积蓄,开粮仓借粮与灾民,再免一年的赋税,从未有过借粮不还的先河,遑论还要免赋税三年,如此一来灾民岂不成疲民。”徐蔼的门生冯正林站出来反对。
傅绥年道:“ 山西本就是旱地,接连的大旱使得收成无多,而此次蝗灾等于将百姓的生路给断了,若是来年旱情不解……或是再坏一点的结果,饥荒过后最易发生瘟疫……只怕那是百姓都没有变成疲民的机会。”
冯正林皱起眉头,张口欲反驳,季砚虚抬手打断了他,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徐霭看去,“老师怎么以为。”
徐霭道:“我明白季大人此意是为百姓谋福祉,但若此先河一开,各地效仿,冯大人说得可就不是
季砚淡淡道:“这到不是难事,新帝登基恩泽天下,故而放良救济,免除山西三年赋税。”他顿了顿笑道:“